從在校大學生數量,畢業留存率,畢業生工資對比各城市人才爭奪

2020-12-13 西壹安鮮

我國近代史上的第一座大學,是創立於1895年的北洋大學堂,以「科教救國,實業興邦」為宗旨,培養高級人才為辦學目標。

隨著時代的發展,如今大學還承擔起: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等更多重要責任,以及兼具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和國際文化的交流與合作。

據不完全統計,自1952年以來,我國已經有約1.275億人左右接受了高等教育。截止到2018年大學錄取率已經達到了81.13%,其中以清華大學為代表的部分大學深造率更是達到了80%以上,而清華、北航、西工大、哈工大、西安交大等大學的升學率也達到了50%以上。

城市的發展與高等教育的發展起到了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共生關係。一方面高等教育為城市經濟社會提供教學服務和科研服務;另一方面高校對所在地的經濟有拉動作用,對一座城市的文化具有引領、提升的作用。因此,越來越多的城市在不斷發展經濟的同時,也注重高等教育的發展。

今天,我們就在校大學生數量、畢業生留存率、應屆畢業生工資等多個方面來看我國當下乃至未來城市間的人才爭奪趨勢。

在校大學生數量 廣州居首,鄭州多而不強

根據各地統計局公開數據資料,2018年我國本專科在校生數量(本科生+專科生)城市排名中,廣州以108.64萬在校生位列全國第1位,鄭州、武漢、成都、重慶、西安、南京、長沙、南昌和北京分別位列2-10位。

出乎意料的是普通高校數量全國第一的北京市(93所),在校大學生僅有58.1萬人。而普通高校數量62所的鄭州市,在校大學生近百萬(99.3萬人)位列全國第二位。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統計數據包含專科生人數,河南是人口大省,2018年河南省高考報考人數位列全國第一,接近百萬人,錄取人數也是全國最高,其中河南專科生錄取率達到了45.04%,錄取率位列全國前列。

製圖:第1財經

研究生在校數量方面,北京以33.6萬人位列全國第一位,獨自領跑第一梯隊。上海、武漢、南京、西安和廣州在校研究生數量也均超過了10萬人,處於全國第二梯隊。而鄭州在校研究生只有3.02萬人,位列全國第20名。

製圖:第1財經

綜合全國城市本專科及研究生在校人數,以及各城市大學數量分布,北京、上海、武漢、南京、西安穩居全國高教實力前五名。

畢業生留存率新一線城市表現搶眼

根據梧桐果發布的《2019屆中國校園招聘報告》顯示,新一線城市成為最受畢業生青睞的城市線級(38.93%)。

其中南京市以接近70%的(69.4%)的畢業生留存率位列新一線城市第一位,另外杭州、東莞、重慶、武漢、西安、成都、寧波、青島、鄭州、蘇州的畢業生留存率也超過了60%。

這裡值得注意的是,西安市成為為數不多的不臨海不靠江的北方城市代表,以64.6%的畢業生留存率位列新一線城市第六位。

近年來,西安市加強與高校深度合作,自2017年開始先後與西北工業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西安工業大學、西安建築科技大學、陝西師範大學等高校聯合舉辦「夢回長安——百萬校友回歸」系列活動,邀請畢業生回母校投資,市政府做好「店小二」全力配合協調。

同時為西安市大學生舉辦全國首個「大學生開學典禮」和「大學生畢業典禮」,在西安市永寧門,以這座城市的最高禮遇「南門入城禮」歡迎選擇西安和留在西安的莘莘學子,並為大學生提供創業指導、稅收減免、財政補貼等多項政策支持。

應屆班畢業生工資

根據國家統計局官方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我國城鎮新增就業人數為737萬人,達到全年目標67%,其中二季度新增就業人數達413萬人,環比增長27.5%。

根據BOSS直聘發布《2019二季度人才吸引力報告》顯示,2019年應屆畢業生最期望工作的前15個城市分別為:北京、廣州、成都、上海、杭州、深圳、武漢、鄭州、西安、南京、重慶、長沙、天津、合肥和蘇州。

製圖:BOSS直聘

而在二季度全國50大城市白領平均月薪方面,北京(12116元/月)、上海(10798元/月)、杭州(9865元/月)分列全國前三位,深圳以9819元/月位列第四名。其他城市平均工資均未超過9000元/月。

但隨著新一線城市平均工資以及重要崗位工資的不斷提升,近年來人才也呈現出從一線城市向新一線城市轉移的趨勢。

以華為為例,2019年上半年新招聘的8名博士年薪達到100-200萬元不等,而且還將持續從世界範圍招進200-300名這樣的高學歷畢業生。

2017年位於西安的華為全球技術支持中心新基地項目啟動,建成後將成為除華為總部外最大的研發基地,主要肩負全球交付項目支持、網絡保障中心、網絡故障指揮中心、重大事件保障和重大災難恢復保障等聯合作戰工作。

2019年5月,華為再與西安市籤訂《人工智慧產業中心建設合作合同》,雙方將在人工智慧、雲計算、智慧城市及相關領域展開深入合作,打造人工智慧產業中心。

華為西安研究所自2000年成立以來,目前在職員工已經超過20000人,每年都是西安市納稅大戶(西安市納稅第二名,第一名是西安菸草)。

2019年華為西安研究所的博士生薪資超過百萬,在華為同樣的薪資水準下,對比西安的消費水平,人才競爭力自然高於一線城市。

綜合全國城市大學生在校數量、畢業生留存率以及各城市的平均薪資我們發現,在一線城市具備明顯的高校實力和薪資競爭力的作用下。新一線城市分別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提供極具挑戰的薪資待遇,正在逐漸展示出對於人才的吸引力。尤其是在部分企業開始全國布局的同時,更加有效推動了人才向新一線城市的轉移。而在同等薪資的基礎上,新一線城市對比一線城市還具備消費水平低、更容易落戶、更多補貼政策等優厚條件,未來的人才爭奪還將持續膠著和激烈。

相關焦點

  • 專題|大學生數量對一二線城市人口發展和購房需求的推動作用研究
    從在校大學生數量來看,36個城市中僅有6個城市的在校大學生人數少於20萬,包括拉薩、西寧、銀川、寧波、深圳和廈門。這些城市的高校數量相比較少,在校大學生數量也不多,如深圳2019年在校大學生還不到9萬人,是一線城市中大學生數量相對較少的城市。大部分一二線城市的在校大學生規模基本都在20萬人以上。其中,廣州、鄭州、武漢的大學生數量更是突破百萬,位居一二線城市前列。
  • 大學生數量對一二線城市人口發展和購房需求的推動作用研究
    從在校大學生數量來看,36個城市中僅有6個城市的在校大學生人數少於20萬,包括拉薩、西寧、銀川、寧波、深圳和廈門。這些城市的高校數量相比較少,在校大學生數量也不多,如深圳2019年在校大學生還不到9萬人,是一線城市中大學生數量最少的城市。大部分一二線城市的在校大學生規模基本都在20萬人以上。其中,廣州、鄭州、武漢的大學生數量更是突破百萬,位居一二線城市前列。
  • 廣東培養人才最多城市,在校大學生數量全國第一,不是深圳和汕頭
    廣東的教育實力在全國還是非常不錯的,擁有普通高校數量147所,在數量上就佔據了優勢,位於全國第二名。廣東的高校在質量上雖然沒有辦法跟北京、上海、湖北、江蘇等省市比,但是也擁有4所211高校。而在初等教育方面,廣東還是非常具有優勢的,經濟發達使得人們都非常關注孩子的學習,師資和教育資源都非常不錯,而全國前200的重點中學也有22所,如果說廣東培養人才最多城市,小編覺得不是深圳和汕頭,而是在校大學生數量全國第一的廣州。
  • 哪些城市在校大學生人數多?——主要城市在校大學生人數排行
    「搶人大戰」愈演愈烈,青年大學生則是城市之間搶奪的主體。各主要城市在校大學生數量有多少?這是衡量一座城市人才資源潛力的重要指標,也是決定城市「搶人大戰」成效的重要因素。大學生畢業後選擇工作城市有多方面的考慮,但其就讀城市顯然有「近水樓臺」的優勢。
  • 城市「人才爭奪」再施新政,高校畢業生迎來好消息,本碩博成重點
    毫無疑問,人才。投資人才,就是投資城市的未來!網際網路時代的大背景下,人才已經成為城市發展與轉型升級的重要因素。2017年由北上廣率先掀起「人才爭奪戰」。之後各大城市陸續加入。18年,人才爭奪戰可以說是進入白熱化階段,從廣播電視到網絡自媒體,都在重點報導「人才爭奪戰」的這個話題。
  • 大學畢業之後,又有畢業生還會留在學校所在的城市?「圖」
    >儘管有大量的大學生離開家鄉到外地求學,那麼在畢業之後其就讀學校所在省份又將多少人留下來了呢?這裡可以用內陸省份985大學的本省生源率與留在該省工作畢業生的比例進行比較。一般而言,大學在所在省份的招生生源最多,而本省學生留在該省的意願也是最強的,一旦出現本省生源率>畢業生留本省就業率,就意味著該省的優質人才出現了流失現象,一些本省生源在畢業之後也不願意留在本省,外省流入小於本省流出。
  • 一份在校大學生數量排名,揭露中國城市的一個真相
    排在後面的重慶、天津、廣州、成都、杭州、長沙等城市也不差,未來都有潛力成為角逐第三名的種子選手。在這個賽道上,我們可以說,鐵打的冠亞軍,流水的第三名。那麼,誰才是中國(內地)科教第三城?在校大學生和研究生的數量,是一個簡單粗暴但足夠有說服力的參考指標。
  • 2019應屆生求職趨勢:各線城市薪資中位數及人才留存率排名
    青年勞動人口對於新一線城市發展的重要性在過去兩年的「人才大戰」中展現無疑。報告數據顯示,2019年,新一線城市能夠提供的應屆崗位佔比與希望前去發展的畢業比例基本持平,新一線城市的「新經濟」崗位容量正在快速提升,這是吸引年輕人的基礎條件。
  • 59城市在校大學生及小學生數量:廣州大學生最多,重慶小學生最多
    59城市為2019年GDP50強城市和省會城市。在校大學生數量是衡量一個城市未來競爭力的重要指標。一方面在校大學生數量越多,則整個城市的未來的人口構成會更加年輕化;另一方面大學生憑藉較高的整體素質能夠為城市的進步帶來核心的競爭力,即人才優勢。
  • 高中生,在校大學生和大學畢業生當兵,「優劣勢」對比分析
    現在當兵的年輕人,按照學歷來劃分,大致可以分為三類:高中生,在校大學生和大學畢業生。這3類年輕人參軍入伍,在部隊都有哪些「優劣勢」?這篇文章就專門圍繞這個問題,給應徵青年和家長做一個介紹。在校大學生當兵的「優劣勢」對比分析。在校大學生當兵的優勢。1、考軍校是最明顯的優勢,尤其是大一、大二的學生,在部隊考上軍校的情況還是比較多。因為在部隊裡面考軍校,題目的難度比較低,競爭人數也是比較少,所以錄取分數線要比地方高考少幾十分。
  • 2018年中國各省份高考生數量、高校畢業生就業流入集中區及各省份...
    2018年中國各省份高考生數量、高校畢業生就業流入集中區及各省份畢業生數量分布情況分析2018/6/21 12:48:05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列印】【關閉】核心提示:高校畢業生更傾向一線城市,中東部地區吸引力遠高於西部。
  • 2020人才抄底指南:全國36城大學畢業生吸引力指數排名
    因疫情延後一個月的高考接近尾聲,畢業的腳步也逐漸響了起來。教育部數據顯示,全國2020屆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將達到874萬人,而2019年的834萬已號稱「最難就業季」,今年則是在此規模上還增加了40萬人,堪稱「最難PLUS」。2020年的故事,對所有在今年畢業的大學生而言,本不是這麼寫的。
  • 6張圖看懂2019年大學生畢業生就業環境,這兩個城市工資最高
    6張圖看懂2019年大學生畢業生就業環境,這兩個城市工資最高到了2018年的最後一個月,還有十幾天就要進行2019年研究生的入學考試了,過了元旦就進入了2019年,從此2018年就成為我們的歷史。每年的六月是一個情緒飽滿的月份,這一個月不僅是高考生要準備高考進大學,大四畢業生也要準備畢業去找工作,根據教育部公布的信息,2019年大學應屆畢業生達到834萬,這是在是一個龐大的就業群體,那麼2019年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的環境怎麼樣?小編6張圖帶你看懂大學生就業環境!
  • 名校畢業生去向圖鑑,透視城市競爭力
    29所985大學和4所分數線較高的211大學)2019屆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得出了兩組數據:一組是各高校畢業生留本省比例,另一組是各高校省外就業的第一去處。數據顯示,33所名校中,廣東和上海的畢業生本省留存率較高。其中位於廣州的華南理工大學,畢業後留粵就業比例高達78.59%,穩居第一。
  • 填寫高考志願:是選城市還是選大學?城市或許比選大學更重要
    在大學生選擇大學的時候,就需要考慮到城市,這個城市的資源是否強,是否有利於自己的發展,自己畢業後能否在城市解決就業,這些都是一個選擇大學的時候要考慮的問題。雖然大學生數量跟一個學校的招錄人數有關係,但是也可以就此看出一個城市的大學生數量,看出這一個城市的師資力量。在一線與新一線城市中,大學生數量排名最高的是廣州,其次的是武漢。
  • 中國在校大學生數量最多的城市排名,上海和北京都未上榜!
    現在,中國各大城市都喜歡排名,比如有經濟發展增速最快的城市重慶,有環境最適宜居住的城市蘇州,有中國高等院校最多的城市北京等等;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一座特色的城市,那就是中國在校大學生最多的,它就是——武漢!
  • 2020屆山東高校畢業生留存量提升,頭部城市引才效應顯著
    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人才尤其是高學歷人才一直是各城市和地區爭奪的焦點。作為教育大省的山東,2020屆畢業生人數也將突破70萬人,再創歷史新高。那麼,2020屆山東高校畢業生在不同城市之間的流動現狀究竟如何?影響畢業生流動的因素有哪些?各城市畢業生留存狀況如何?
  • 中國競爭「最激烈」的省會,有84所高校,在校大學生數量全國第一
    眾所周知科學教育是一國發展的關鍵, 如果健全的教育系統不培養各領域的人才,各行業的發展就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約, 今天談談中國四大科學教育中心城市武漢, 雖然在一流大學的數排行榜上不是第一名,但它的優點是其他城市很難趕上, 大學生的數量居全國第一。
  • 「賭城」合肥成校招最大「黑馬」,留存率和薪酬雙領跑新一線
    中國大學生一站式求職網申平臺——梧桐果也從平臺自身數據出發,對合肥2020屆中國校園招聘數據進行整理,為社會和廣大畢業生提供參考。註:文章中數據統計截止到2020年8月30日,所展示數據僅對梧桐果的用戶樣本數據負責並不能反映校招的全面情況,僅供參考。
  • 鄭州在校大學生數量超武漢,高教比數量還是比質量?
    最近看到了一份在校大專學生的數目排行榜,有些反常識的是,在校大學生數量最多的竟然不是武漢。排名最多的是廣東的廣州,學生數目達到了驚人的108萬,這應該也是全世界人數最多的。排名在第二的是鄭州市,排名在第三的就我們熟知的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