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初期,人民軍隊走有中國特色的精兵之路,在百萬大裁軍的基礎上,對編制體制進行重大調整。
上世紀90年代初,我軍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把軍事鬥爭準備基點,放在打贏現代技術特別是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上。
進入新世紀新階段,我軍推動國防和軍隊建設科學發展,把軍事鬥爭準備基點放到打贏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上。
黨的十八大以來,人民軍隊的改革、創新、發展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拉開了我軍搶佔未來軍事競爭戰略制高點的大幕,不斷開創強軍興軍新局面。
改革,是強軍興軍的必由之路,也是決定軍隊未來的關鍵一招。從「國防現代化」到「中國特色強軍之路」,改革開放40年來的人民軍隊發展史,其實就是一部改革創新史。
「新」——改革重塑後的人民軍隊,體制一新、結構一新、格局一新、面貌一新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鄧小平指出,必須把我軍建設成為一支強大的現代化、正規化的革命軍隊。以此為契機,國防現代化建設進入新的歷史發展時期。
和時代同步,與使命相稱。改革開放以來,人民軍隊一直保持著「新了又新」的昂揚奮進姿態。
2018年11月13日至14日,中央軍委政策制度改革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中央軍委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領導小組組長習近平出席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深刻闡述了軍事政策制度改革的重大意義、戰略舉措和落實要求,科學回答了「為什麼改、改什麼、怎麼改」等重大問題。
2018年11月13日至14日,中央軍委政策制度改革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
此次會議的勝利召開,標誌著軍隊改革向全面勝利的目標邁出決定性步伐。
6年前,擔任軍委主席的當天,習近平就宣示了推進國防和軍隊改革的堅定意志和決心。2012年11月15日,習近平主持新一屆中央軍委第一次常務會議時就鮮明提出:始終以改革創新精神開拓前進,深入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努力奪取軍事競爭主動權。
2015年11月24日,習近平在中央軍委改革工作會議上宣布,全面實施改革強軍戰略,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強軍之路。
中國軍隊新一輪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整體性改革由此啟動。它被外媒稱為「中國60年來最大一次軍事改革」,其改革力度之大、調整結構之多、影響範圍之廣,可謂前所未有——重構「軍委—戰區—部隊」作戰指揮體系和「軍委—軍種—部隊」領導管理體系,立起了人民軍隊新體制的「四梁八柱」;軍委機關由4個總部改為1廳、6部、3個委員會、5個直屬機構共15個職能部門;成立陸軍領導機構、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7大軍區調整劃設為東、南、西、北、中5大戰區;完成海軍、空軍、火箭軍、武警部隊機關整編工作……
偉大的實踐孕育偉大的思想,偉大的思想指導偉大的實踐。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對國防和軍隊建設高度重視、親抓實抓、運籌帷幄,圍繞強軍興軍提出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重大理論觀點、重大決策部署,深刻闡述了國防和軍隊建設帶根本性方向性全局性的重大問題,形成了習近平強軍思想。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軍事篇」,習近平強軍思想是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中國化時代化的新飛躍,是人民軍隊的強軍之道、制勝之道。
在習近平強軍思想指引下,國防和軍隊改革持續深化,人民軍隊重塑組織形態、重整鬥爭格局、重構建設布局、重塑作風形象,在中國特色強軍之路上邁出堅定步伐。
從「國防現代化」到「中國特色強軍之路」,既是一脈相承,更是創新發展。40年來,經過接續改革創新,國防和軍隊建設開啟了新模式,走出了新道路。如今,人民軍隊體制一新、結構一新、格局一新、面貌一新。
「精」——4次大規模裁軍,裁併各級機關,大幅精簡非戰鬥機構人員,優化軍兵種比例
談起裁軍,這個場景令許多人記憶猶新——1985年6月4日,在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上,時任軍委主席的鄧小平伸出一根手指頭,卻透出萬鈞信息:裁軍100萬。
1985年6月4日,鄧小平同志在軍委擴大會議上宣布:中國人民解放軍減少員額100萬
早在1978年,鄧小平就曾形象地指出:「我們軍隊的狀況,還是1975年講的,就是三種狀況:軟、懶、散;五個字:腫、散、驕、奢、惰。」他語重心長地說:「這麼龐大的指揮機構,指揮戰爭是要打敗仗的。」
裁併各級機關重疊機構,鐵道兵和基建工程兵集體轉業,組建陸軍集團軍,實行新的軍銜制,70餘種職務由軍官改為士官擔任……此後,人民軍隊在精兵之路上的步伐未曾停歇。
1997年9月後的三年內,我軍裁軍50萬。
2003年9月至2005年底,我軍再次「瘦身」——裁軍20萬。
歷史的時針指向2015年9月3日。習近平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莊嚴昭告:「我宣布,中國將裁減軍隊員額30萬。」
在最新一輪劃時代的軍隊改革中,聚焦「精」字,多措並舉:四總部告別歷史舞臺,軍委機關15個部門全新登場,其中正師級以上機構減少200多個,人員精簡三分之一;優化軍兵種比例,18個陸軍集團軍調整重組為13個,空軍保持原有體量,海軍和火箭軍略有增加;大幅精簡非戰鬥機構人員,充實作戰部隊,在總員額減少30萬的同時,作戰部隊員額不降反增;全軍和武警部隊院校由77所調整為43所,構建起以聯合作戰院校為核心,以兵種專業院校為基礎,以軍民融合培養為補充的院校布局……
割肉瘦身是為了轉型重塑。這次軍隊改革,大幅壓減了陸軍規模,其佔全軍總員額的比例降到了50%以下。
2017年「八一」前夕,內蒙古朱日和聯合訓練基地。剛參加完實戰化訓練的1.2萬名官兵、600餘臺(套)裝備,以徵塵未洗的野戰陣容、戰鬥姿態,接受三軍統帥的檢閱。這次閱兵堅持戰訓一致,打破以往廣場閱兵的慣例,所有裝備不作裝飾,所有受閱官兵著作戰裝具。
「突出的感受有兩點,一是『野味』『戰味』濃,二是精幹、精神。」國防大學政治學院教授王傳寶介紹,這是我軍革命性整體性改革重塑後的全新亮相。
「強」——隨著體制性障礙、結構性矛盾、政策性問題的解決,軍隊戰鬥力實現新的躍升
與時俱進建設一支強大的人民軍隊,是貫穿改革開放40年軍隊建設的一條主線。
40年來,我們黨根據世界軍事革命的進程、國家安全形勢的變化、備戰打仗任務的指向、建設改革大局的需要,回應和解決「建設什麼樣的強大人民軍隊,怎樣建設強大人民軍隊」的時代課題,明確提出軍隊建設發展的目標要求和道路引領。
砥礪奮進的路上,並非沒有挑戰。曾幾何時,長期和平環境的影響,不良風氣的侵蝕,使這支威武之師的膽氣雄風、血性意志有所消減,優良傳統和本色作風有所流失……軍內外有了這樣的疑問:這還是不是紅色軍隊?還能不能打勝仗了?
「強軍強什麼?怎麼樣強軍?」這是新時代給出的重大命題。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親自領導和推動下,堅持政治建軍、改革強軍、科技興軍、依法治軍,人民軍隊全面建設開創了嶄新局面。
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軍事制度優勢,核心在于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是人民軍隊永遠不變的軍魂。
2014年金秋十月,新世紀第一次全軍政治工作會議在古田召開。在這次繼往開來的會議中,習近平提出軍隊政治工作的時代主題,是緊緊圍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為實現黨在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提供堅強政治保證。全軍必須緊緊圍繞我軍政治工作的時代主題,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我軍政治工作,充分發揮政治工作對強軍興軍的生命線作用。
2014年10月30日,全軍政治工作會議在福建省上杭縣古田鎮召開,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這是10月31日,習近平參觀古田會議會址
有正確政治方向指引的改革發展,方能重整行裝、革弊鼎新。尤其是改革強軍戰略實施三年來,人民軍隊取得了一系列歷史性成就:解決體制性障礙,組織架構實現革命性重塑,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的格局初步形成;解決結構性矛盾,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轉變;解決政策性問題,軍事職業特點的政策制度體系逐步建立。
如今,我軍從根本上改變了長期以來陸戰型的力量結構,以戰略預警、遠海防衛、遠程打擊、戰略投送、信息支援等新型精銳作戰力量為主體的聯合作戰力量體系正在形成。
「黨內不能有腐敗分子的藏身之地,軍隊是拿槍桿子的,更不能有腐敗分子的藏身之地。」全軍開啟了一場除弊祛腐、激濁揚清的涅槃之變,徹底扭轉了積重難返的局面——郭伯雄、徐才厚2名軍委原副主席先後落馬,一批軍級以上領導幹部被立案審查,一大群官兵反映強烈的「蒼蠅」被從嚴查處……
「這是我們迴避不了的一場大考,軍隊一定要向黨和人民、向歷史交出一份合格答卷。」三軍統帥關於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的鏗鏘之聲,已經並將繼續化為中國特色強軍之路上的堅實之行。(記者 周根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