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打開國門」到「全方位開放」,這些關鍵詞見證改革開放40年巨變

2020-12-13 北京日報客戶端

風雲激蕩見證滄桑巨變,春華秋實喜看碩果盈枝。

站在改革開放40周年重要時間節點上,回望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從理論的接續創新到實踐的不斷向前,從事關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大戰略到深刻改變生活的小細節,從物質上逐漸富足到精神上愈發自信……中華民族在復興徵程上刻印下一個又一個「關鍵詞」。這些「關鍵詞」,見證著我們黨為了民族復興、人民幸福,奮勇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偉大曆程;見證著我們民族奮起追趕、永不停步,正以嶄新姿態屹立於世界東方的偉大曆程;見證著全體中華兒女櫛風沐雨、勠力同心,奮力創造美好生活的偉大曆程。從今天起,中國紀檢監察報和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聯合推出「40年40組關鍵詞」系列報導,敬請關注。

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吉祥物「進寶」在博覽會舉辦場地——國家會展中心(上海)歡迎來賓。(資料圖片)

「中國堅持打開國門搞建設,實現了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開放已經成為當代中國的鮮明標識。中國不斷擴大對外開放,不僅發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習近平

「過去40年中國經濟發展是在開放條件下取得的,未來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也必須在更加開放的條件下進行。」11月5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發表主旨演講,52次談到「開放」,再次向世界彰顯了中國堅持擴大開放的決心。

40年,從「打開國門」到推動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中國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步伐越來越堅定,目光越來越深邃。

格局:從沿海到沿江、沿邊再到內陸,從經濟特區到自貿試驗區

1978年,中國進出口總額206.4億美元,佔全球的0.77%,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如今,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一大貿易國、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最大出口市場。

改革開放,從「開眼看世界」開始。

1978年10月22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鄧小平抵達東京,展開了為期8天的對日訪問行程。這是我國國家領導人第一次訪問日本。

在從東京去京都的「光—81號」新幹線列車上,工作人員問他乘坐新幹線有什麼想法。他說:「快,真快!就像推著我們跑一樣!這就是現在我們需要的速度。」

「如果我們不發展或發展得太慢,老百姓一比較就有問題了。」按照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領導制定的策略,我國1980年開始創辦深圳、珠海、汕頭、廈門經濟特區。隨後,把經濟特區作為對外開放的領頭羊,並開放14個沿海城市。

以開放促改革,國門打開有多大,改革的步子就有多大。1992年1月,88歲的鄧小平坐上南行列車,他的講話再一次掀起了對外開放的熱潮。「特區的實踐表明,改革開放不僅可以發展生產力,還可以解放生產力。」

開放的格局由東向西漸次推進。從1992年開始,以上海浦東為龍頭,開放蕪湖、九江、黃石、武漢、嶽陽、重慶6個沿江城市和三峽庫區,實行沿海開放城市和地區的經濟政策。同時,開放哈爾濱、長春等4個邊境和沿海地區省會城市,開放琿春等13個沿邊城市。

……

上世紀90年代,在祖國西南邊陲,廣西壯族自治區憑祥市的浦寨,水果商人呂遠萍是最早一批來掘金的人。

「村民每天都到這裡等待河對岸的越南邊貿貨物,通過互市貿易進口的生活用品,每人每天可享受價值8000元以下的免徵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稅的優惠。」

早上8點,邊民互市區開始了一天的運轉。在邊貿初期,浦寨是僅有8戶人家的小村寨,村民砍山上的樹枝蓋棚子,用羊毛氈蓋,沒水沒電。

最早的邊貿靠肩挑人扛,從微薄的「過路費」收入開始,到產品落地經過分揀、清洗等一系列加工,再銷往國內,成為這裡的主要財源。

再後來,邊境貿易點由最初的幾個發展到數十個,不同緯度的物產在這裡交匯,共融共通,水果銷售輻射整個東協市場,遠銷世界各地。

「如今的水果交易與最初大不相同,我們打造了東協水果供貨平臺,電商平臺超600個,採購商逾千人,水果進出口總值超過48億元。」已經是憑祥水果商會副會長的呂遠萍回憶起改革開放之初的打拼經歷,百感交集。

打開國門,改變的不僅僅是呂遠萍一個人,而是一個個地域、一代代人……「他們都和我一樣,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也在默默地改變著這塊土地。」

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開放區——沿江開放港口城市——沿邊開放城鎮,再到內地省會開放城市,開放的畫卷由點及面,一筆筆描繪、一幅幅展開,從一枝獨秀變為百花齊放。

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圍繞推動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以堅持擴大開放的戰略定力,以務實高效的實際行動,引領一個開放大國闊步走向世界。

2013年9月,中國首個自貿試驗區在上海掛牌。2018年10月,海南自貿試驗區批准設立。5年間,廣東、天津、福建、重慶、四川自貿試驗區紛紛設立,12個自貿試驗區組成對外開放的新「雁陣」,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對外開放的新空間不斷拓展。

勇氣:從「引進來」到「走出去」,從「入世」到推動共建「一帶一路」

在山西雁門關以北的一片土地,登上海拔1500米的礦坑瞭望臺,巨大的礦坑,巨鏟電臂起落,卡車川流不息。這裡,就是平朔煤礦的洗煤廠。洗煤廠東北是鐵路裝車站,一列列火車從這裡開出,運往天津塘沽港。

時間退回到1979年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結束不久,鄧小平同志在訪美期間,會見了美國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長阿曼德·哈默博士,並熱情邀請他到中國投資辦企業。

經過多次會談,哈默與中國方面籤訂了包括石油勘探、煤礦開採等方面的初步協議,開始了與中國的經濟合作計劃。

這是中國向世界發出的對外開放的強烈信號,也拉開了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礦的建設序幕。1987年9月,年產能力1553萬噸的安太堡露天煤礦建成投產,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露天煤礦。

打開國門,先進的技術、管理、人才都引了進來。

同一時期,在廣東省流行一種外向型經濟模式,被稱為「三來一補」,即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由外商提供設備、原材料、來樣,並負責全部產品的外銷,由中國企業提供土地、廠房、勞力。這種「兩頭在外」的企業貿易形式,為當時引進高新技術創造了大量的外匯。

本世紀初,在我國許多產業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我們對國際經貿規則還不十分熟悉、不少中國企業面對競爭加劇產生「狼來了」不安情緒的情況下,我們黨果斷作出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戰略決策,勇敢邁向世界市場。

「中國勇敢邁向了世界市場。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嗆過水,遇到過漩渦,遇到過風浪,但我們在遊泳中學會了遊泳。」樸實的話語,正是對我國全面參與經濟全球化的生動闡釋。開放讓我們學習如何更好地運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開放讓中國企業在競爭中日益走強。

從引進資金、技術、管理,到「三來一補」「兩頭在外」,再到加入世貿組織、全面參與經濟全球化,中國始終以謙遜態度和堅強意志擁抱世界、融入世界。

40年過去了,我們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和第二大進口國,成為世界經濟最大的確定性、主要的動力源,連續多年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中國已被國際輿論稱為「世界經濟穩定的關鍵」。

「回顧歷史,開放合作是增強國際經貿活力的重要動力。立足當今,開放合作是推動世界經濟穩定復甦的現實要求。放眼未來,開放合作是促進人類社會不斷進步的時代要求。」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鏗鏘有力。

從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發起創辦亞投行,到設立絲路基金,再到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正在為推動形成深層次全方位開放新格局裝上更多強勁引擎。

胸懷:共商共建共享,為全球提供開放合作的國際平臺

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不是中國的獨唱,而是各國的大合唱。它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第一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國家級展會,是國際貿易發展史上一大創舉,也必將在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世界怎麼了,我們怎麼辦?」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給出了中國方案:營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削減制度性成本,精簡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穩步擴大金融業開放,持續推進服務業開放,深化農業、採礦業、製造業開放,加快電信、教育、醫療、文化等領域開放進程……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引領著中國向世界敞開懷抱,同各國攜手並肩,與全球同頻共振,開闢深層次全方位開放的嶄新局面。

制度創新是核心。中國正著力打造全局性的、體制性的開放,為深入參與全球化提供制度支撐,為全球提供開放合作的國際平臺。

「我親眼目睹了制度創新的生命力。」港籍工程師李志健講述他眼中的深圳前海新區。企業辦理營業執照和外商投資備案回執時限從20個工作日減少到2個工作日;企業貨物申報數據項減少1/3,船舶申報數據項減少80%、放行時間由1天縮短到1小時;推行國際航行船舶進出口岸「網上查驗」,每年為船舶代理企業節約工作時間9000餘小時……

制度創新催生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如今,世界500強企業一半以上來深圳投資。前海從灘涂起步,短短幾年即成長為重要經濟增長極,每平方公裡產出超百億元。在前海推出的364項制度創新成果中,有25項在全國複製推廣。

世界銀行最新一份報告,把中國營商環境在全球的排名一次性提升32位,認為中國為中小企業改善營商環境實施的改革數量創紀錄。

「引進來與走出去並重。」引進來重在倒逼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走出去重在提升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位置。在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的轉變過程中,只有在全球配置資金、技術、資源、市場、人才,才能為發展注入新動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間。

40年彈指一揮間,面向未來,堅定的聲音在迴蕩:「中國推動更高水平開放的腳步不會停滯!中國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的腳步不會停滯!中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腳步不會停滯!」(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高文新)

來源:中紀委網站

編輯:RB10

相關焦點

  •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從打開國門到全方位開放,從製造業領域為...
    遲福林:中國14億人的內需大市場是世界的市場、共享的市場;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29日在第十八屆中國改革論壇暨中國體改研究會年會上表示,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從打開國門到全方位開放,從製造業領域為主的開放到服務貿易為重點的開放,從要素市場開放到制度型開放,走出了一條新型開放大國之路。
  • 《圖鑑中國》跨越時間的定格見證改革開放巨變
    體操王子陳一冰退役變身「陳三兵」,談體育人的改革開放巨變奧運冠軍、吊環王子陳一冰作為時光見證人,在探班會現場曬出了自己的對比照,談到退役後很多媒體對他身材變形發胖的報導,陳一冰在舞臺上忍俊不禁,表示雖然胖過,但因從事體育事業的職業習慣,要求自己「以身作則」,現在已經成功變回健美的自己了。
  • 改革開放40年徵文1000字 2018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感悟心得體會
    這一政策改變了中國長久以來對外封閉的局面,令中國(準確的講不包括港澳臺)對外敞開國門實施自由貿易,從而一舉扭轉了經濟瀕臨崩潰的局面,改善了國際形象,使得國民收入大幅提高,物質生活大為豐富。  十年動亂結束後中國處在經濟崩潰的邊緣,國家財政赤字嚴重,人民貧窮,科學技術落後,黨內鬥爭嚴重,國家政局不穩。在這樣危機的關頭,鄧小平三度上臺,嘗試對當時中國進行全方位改革。
  • 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感悟總結1500-2000字心得 改革開放40年作文
    這次會議,打開塵封幾十年的國門,作出我國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確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國策,開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40年,是我們黨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同心同德、銳意進取,進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性創造性活動的40年;是波瀾壯闊、激情澎湃、創意萬千、日新月異的40年;是給中國帶來歷史性巨變、令世界為之驚嘆的40年;是中華民族大踏步趕上時代前進潮流、迎來民族復興光明前景的40年。  改革是有目標和方向的。
  • 【改革開放江西印記】「尋訪小平小道 見證改革巨變 開啟新的徵程...
    (央廣網記者 李澎 攝)央廣網南昌8月16日消息(記者李澎 高寒露)「尋訪小平小道 見證改革巨變 開啟新的徵程」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網絡主題活動於今天上午在江西南昌小平小道陳列館正式啟動。本次活動旨在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
  • 相約國博,感受改革開放40年偉大變革
    11月13日,「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在國家博物館開幕。新中國第一號博士學位證書  一件件珍貴展品,見證著改革開放40年極不平凡的歷史進程。  展覽設計了關鍵抉擇、壯美篇章、歷史巨變、大國氣象、面向未來等主題展區,充分展示4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發生的變化,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 在馬蜂窩看改革開放40年中國旅遊業的變遷
    2018年,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的國內旅遊市場、世界第一大國際旅遊消費國,旅遊業成為國民經濟戰略性支柱產業。僅在上半年,中國國內旅遊人數已達28.26億人次,說走就走的旅遊成為了一種普遍的生活方式。改革開放40年,中國旅遊業以黑馬速度實現起跑、趕超和跨越,中國人的步伐走遍大江南北,走向全球各地,中國文化也隨著旅遊業的發展得以傳揚,這些巨變,凝聚在了一篇篇的遊記裡。
  • 首都大學生記者團「改革開放40年」集體採訪活動啟動
    深圳探訪 廣州速寫 探尋廣州 走進合肥 肥西與小崗村 再遇小崗 首都大學生記者團「改革開放40年」集體採訪活動啟動記者團7月22日從北京出發,分別到深圳、廣州、合肥、同學們將在我國改革的前沿和對外開放的窗口深圳見證邊陲漁村發展成為國際創新大都市的「深圳速度」;將前往打響改革開放一聲春雷的安徽小崗村,體會皖北鄉村敢闖敢幹的勇氣和自我革新的擔當。同學們還將在廣州、合肥等地考察歷史古蹟、感悟城市變遷,並將深入騰訊、科大訊飛等高新技術企業,實地開展採訪活動,宣傳展示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奮進之勢。
  • 詞頻分析來了,讀懂習近平改革開放40周年講話這些熱詞
    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發表了長達一個半小時、一萬三千多字的講話。  講話全面回顧和總結了這不平凡40年,也吹響了改革開放再出發的號角,信息量非常大,需要全面領會理解,高效地學習掌握。今天,我們就用數據幫你分析,講話中出現了哪些高頻詞?這些熱詞都有什麼講究?
  • 改革開放40年 十大金句
    改革開放40年來,出現了許多經典的理論名句,這些句子言簡意賅、通俗易懂,讓人很快記住,入腦、入心。這裡輯錄十個耳熟能詳的理論金句。不管黑貓白貓,捉到老鼠就是好貓1986年,「不管黑貓白貓,捉到老鼠就是好貓」這句話被登在美國《時代》周刊上,「貓論」也隨之成為世界人民知曉的名言。這句風趣幽默、釋理簡明的話語把改革面臨的諸多複雜問題化繁為簡。
  • 從長途車到私家車出行 道路運輸見證寧波改革開放40年巨變
    改革開放吹活一池春水,經濟的發達讓交通日益繁忙。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道路運輸行業迎著改革開放春風迅速發展。  1990年,寧波市長運公司(今公運集團)購入3輛單車價30萬元的丹東黃海牌客車,為當時最高檔次客車,1輛經營寧波至福州,2輛經營寧波至溫州,公司選派最好司機駕駛該車。
  • 家庭帳本的40年 記錄改革開放民生巨變
    【壯闊東方潮 奮進新時代 慶祝改革開放40年·變遷】家庭帳本裡的40年  「沒有想到,我記的家庭帳本成了改革開放的記錄冊。」  說這話的是一個叫張心俠的老人。今年89歲的他居住在濟南市市中區的臥龍社區,是一名離休幹部。
  • 這本書記錄了上海改革開放40年,今天下午在上海書展首發
    澎湃新聞記者 劉瑞 攝《上海改革開放40年——那些年,我們的故事》一書日前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作為「2018上海書展暨『書香中國』上海周」活動之一,該書新書首發式於8月16日下午在上海展覽中心友誼會堂友誼廳舉行,現場百餘位上海改革開放親歷者、實踐者、見證者,以及該書採寫者與讀者籤名互動,場面熱烈。
  • 改革開放40周年看江津交通巨變
    原標題:從「難過江津渡」到水公鐵立體交通網絡——改革開放40周年看江津交通巨變特約記者 李皓 實習記者 羅美慧8月中旬,58歲的王全喜「帶隊」,一家5口完成了首次廣州遊。
  • 改革開放40年特別策劃丨大河報3萬元獎品「買」你的老照片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郭兵 核心提示丨檔案是歷史的見證,是改革開放40年發展的活化石。檔案中珍貴的照片資料,更是40年來中原大地滄桑巨變最直接的見證者。為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大河報與河南省檔案局聯合策劃「檔案見證改革開放——尋找老照片裡的河南」大型公益活動,從即日起,向社會各界有獎徵集老照片,獲獎者將共同分享價值3萬元的獎品。 40年前,走上幾裡路看一場露天電影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現在,歪坐在沙發上隨意的按著遙控器上的換臺鍵也許還覺得無聊。
  • 更大力度的改革開放:李克強上海之行的關鍵詞
    國家層面會全力支持上海自貿區更大力度的改革開放,相關部門要全力對接支持。梳理總理此行講話,有個關鍵詞特別醒目:開放。從「國家層面會全力支持上海自貿區更大力度的改革開放」,到「一個國家的製造業要提升水平,需要不斷擴大開放」,再到「正如泰山不拒細壤,只有更多的聽眾和音頻內容創作者匯聚到這裡,分享智慧、創造財富,才能創造無數聲音的層巒疊嶂」……貫穿其中的主題就是開放。
  • 從追趕到引領!從深圳發展看中國改革開放40年
    開欄的話2018年中國迎來改革開放40周年。40年砥礪奮進,40年眾志成城。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億萬人民書寫了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壯麗史詩,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輝煌的成就和生動的實踐,印證改革開放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 紀念改革開放40年:創造歷史的偉大變革
    從深圳學香港,到沿海學特區,再到內陸學沿海,春風幾度玉門關。打開國門,新鮮空氣能進來,風啊雨啊也會進來。加入世貿組織,曾讓不少人擔心「引狼入室」;亞洲金融危機、國際金融危機,風暴也衝擊到中國;中美經貿摩擦,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逆流湧動……我們嗆過水,遇到過漩渦,遇到過風浪,但我們在遊泳中學會了遊泳。中國始終邁開大步走向世界、敞開懷抱擁抱世界,只因相信,「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後」。
  • 改革開放40年間的關鍵詞:從「摸著石頭過河」到「加強頂層設計」
    40年滄桑巨變,40年砥礪前行。在改革開放的偉大曆程中,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接續奮鬥,積累了無數彌足珍貴的經驗,形成了無數行之有效的方法。這些方法中,有生動的「白貓黑貓捉住老鼠就是好貓」,有形象的「摸著石頭過河」,也有家喻戶曉的「不爭論」等。
  • 十幾首「阿卡貝拉」版老歌,串起改革開放40年幾代人回憶
    12月8日晚,「乘風破浪.匯夢想」2018上海市民文化節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知識大賽百強頒獎暨阿卡貝拉主題音樂會舉行。活動現場用阿卡貝拉演唱改革開放40年歌曲改革開放40年間,也是中國文化藝術快速發展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