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晨報報導,IPO新政,最具技術性挑戰的,莫過於「合理設定單一網上申購帳戶的申購上限,原則上不超過本次網上發行股數的千分之一」這一條款的限制。一般而言,這被視為是削弱機構資金優勢,向中小投資者傾斜的政策。
「千分之一」新規散戶亦受限
以規定本身而言,確是如此。
但在實際操作層面,其實不少資金量頗大的散戶投資者同樣會面臨同樣的問題。以已經過會等待發行的36家上市公司為例,有多家發行股數僅為1500萬-2000萬股左右,按照「千分之一」的條款,則單一申購上限為1.5萬股-2萬股。若按照10元/股的發行價計算,則實際允許動用的申購資金僅為15萬元-20萬元。
顯然,即使是散戶投資者,若是用於打新的資金超過此金額,同樣會受到「千分之一」條款的限制。更何況,未來創業板推出,大量小企業的募集資金金額可能更小——假設創業板公司僅募集3000萬元資金,那麼意味著任何一個單一申購帳戶可以申購的上限僅為區區3萬元,如此數額相信是大量打新散戶都擁有的資金——這意味著單個帳戶的申購上限可能還將進一步下降,更多小資金的打新散戶亦將面臨「千分之一」條款的限制。
散戶不妨全家上陣
在IPO新規中,除了「千分之一」條款的限制,還增加了「單個投資者只能使用一個合格帳戶申購新股」的限制,使得機構和個人投資者徹底回到同一起跑線。
事實上,今次的新規,反而給了散戶稍稍的優勢。畢竟對於絕大多數家庭而言,完全可以通過全家上陣的方式來增加「投資者」的數量,進而增加可用於申購的「合格帳戶」的數量,實現多帳戶打新。
以夫妻兩人而言,在現有的帳戶基礎上利用配偶的身份證再開一個帳戶,便可以將總申購金額的上限提高一倍。由於現有規定只要有身份證便可以開戶,因此若家中已有適齡子女,便可以再行開設一個證券帳戶,進一步提高申購上限。類似的道理,還可以使用父母的身份證開帳戶,使得申購金額的上限進一步提高——當然,由於牽涉到資金在帳戶之間的轉移,還需家人商定中籤獲利的分配方案,免得日後引出利益糾紛。
多帳戶vs單一帳戶
誠然,多帳戶可以一定程度上規避「千分之一」的限制,但並不等於可以提高中籤的概率,——這點與許多散戶的第一直覺並不吻合——相反若是在單一帳戶並未達到申購上限的前提下使用多帳戶申購策略,反而有可能降低中籤概率。
以某股票上市為例,若最後中籤率為1%,即只需要有連續100個申購申請號,便可保證必然能夠中籤一手。但是,若將100手的申購分散在兩個帳戶,則很有可能遇上「錯號」的風險。比如規定尾號是「02」的申請能夠中籤,但因為分帳戶,你的兩批共100個申請或許恰好沒有「02」的,則無法確保必中。
歸根到底,分帳號只是面臨「千分之一」限制後不得已為之的策略,在沒有限制的前提下,依然是申購號越連續,中籤的可能性越大。
資金調度巧安排
當散戶準備嘗試多帳戶打新後,資金的調度將成為一個重要的挑戰。無論是從多帳戶打新向單一帳戶打新切換,還是從多帳戶打新向單一帳戶炒股切換,都需要快速將多個股票帳戶內的資金轉移匯集至一個帳戶——而執行多帳戶打新時,有需要執行相反的步驟,將一個帳戶的資金分流至不同帳戶。
為了快速便捷地執行上述工序,投資者當在開戶證券帳戶的時候,對於第三方託管的銀行帳戶巧做安排,儘可能安排在同一城市的同一家銀行。如此,只需要將資金從一個證券帳戶轉至對應的第三方託管銀行帳戶,再從這個銀行帳戶轉帳至另一個銀行帳戶,最後才從這個銀行帳戶轉帳至另一個證券帳戶便可完成資金在兩個證券帳戶之間的劃撥——而在同一城市的同一家銀行開設第三方託管帳戶具有兩個好處:1)一般銀行針對同城同行轉帳不收取手續費,可以降低資金劃撥的手續費;2)一般銀行的同城同行轉帳都可以即時完成,使得整個轉帳工序一氣呵成,提高資金的利用率。(張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