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於平
(作者於平,荔枝新聞特約評論員,資深評論人;本文系荔枝新聞客戶端、荔枝網獨家約稿,轉載請註明出處。)
近期,某網絡測評博主發布了一條短視頻,引發熱議。一個健康的女嬰柚子,在兩三個月之間,變得異常肥胖,而且全身長汗毛,博主高度懷疑是寶寶用的面霜導致的。
女嬰柚子的不幸遭遇令人心疼,不過,僅僅靠女嬰家長的單方說法,或是一個網絡評測節目的結論,還未必能呈現全部的事實。我們目前還是需要一份冷靜,等一等權威部門的進一步調查和檢測結論。
但無論最終結論如何,此事折射出嬰兒霜安全的漏洞,以及嬰兒霜市場的混亂,都是無可迴避的。
嬰兒霜產品捲入激素爭議,已經不是第一次。早在2008年,一款名為「苗嶺潔膚霜」的嬰兒霜就爆雷,這款嬰兒霜據稱對嬰兒溼疹、奶癬有奇效,事後檢測才發現該產品內含有強效激素。2018年《中國消費者報》採購了某電商平臺的8款網紅寶寶溼疹霜送檢,結果發現6款都含激素。此外,一些學者的研究成果也顯示,部分治療嬰兒溼疹的軟膏和霜,已成為違規添加激素的重災區。
但是,每一次嬰兒霜產品爆雷之後,雖然也有涉事產品下架召回和生產企業受到處罰等後續,但卻沒有舉一反三,對於嬰兒霜市場展開全面整頓和治理。一些效果「神奇」、成分可疑的網紅嬰兒霜依然出現在母嬰店和電商平臺,營銷時往往明示或者暗示具有醫療作用,給家長很大誤導,成為嬰幼兒健康安全的隱憂。
而嬰兒霜產品的監管體系的滯後,使得監管更為困難。比如許多號稱有著治療效果的嬰兒霜,是「消字號」或「妝字號」產品。「消字號」這一品類,一般特指消毒液等衛生用品,不知為何卻可以批准用在護膚品上,實在不倫不類。「妝字號」標準主要是針對成人的,並沒有考慮到嬰幼兒產品的特殊情況,這類產品添加激素等行為的違法成本也較低。
所以,最根本的問題,不在於某一款嬰兒霜是否合格,而在於,我們雖然有著一個特殊的嬰幼兒護膚品市場,但卻缺乏一套與這個市場相匹配的,對嬰幼兒專門保護的監管規則和體系。
嬰幼兒產品,屬於極其特殊的產品,應當有著極其嚴苛的標準,監管力度應當遠高於成人用品。這方面,嬰兒奶粉就是一個典型例子。三聚氰胺事件之後,監管部門採取了一系列新的管理舉措,制定了專門針對嬰兒奶粉的國標,嬰兒奶粉配方借鑑藥品管理實行註冊制,實現了對嬰兒奶粉的藥品級監管。
類似的管理,其實完全可以用在嬰兒霜產品的監管上。甚至不只是嬰兒霜,只要是與嬰幼兒密切接觸,關係嬰幼兒健康安全的產品,都需要建立一套有的放矢,嚴格精細的監管體系,不留下任何含糊的空間和人為的漏洞。什麼時候,也能像監管嬰兒奶粉一樣監管嬰兒霜,嬰兒霜市場的亂象才能徹底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