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予學子基於「人文關懷+科學方法」的心理援助、建立重點學生檔案並及時跟進、加強對一批各院系學生骨幹的心理培訓、建立多部門開放式協同機制……在不久前於我校舉辦的主題為「多元文化視角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服務:理念、方法、挑戰、趨勢」高校學生事務國際論壇上,我校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下文簡稱「心理諮詢中心」)在會上作了主題發言,引發與會者的廣泛關注,其中包括來自哈佛大學、劍橋大學等世界頂尖名校在內的國際同行們。他們對於近年來同濟大學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領域的諸多創新探索與實踐表示出濃厚興趣,表達了今後加強雙方國際合作與交流的意願。
從學生入學到畢業,心理健康教育全覆蓋
「高中時我真的是個學霸,大家都想著學習,自己還挺有優勢,大學裡才發現比自己厲害的人太多太多,我開始失眠。」
「判斷成績不是以卷面成績來判斷,比如一個設計作品,老師覺得你好,你就可以得高分,老師說你不好,你就可以不及格。鬱悶!」
「宿舍關係太難相處,想搬出去住,又怕和集體太生疏,但宿舍的幾個人真是太不同了,有話不敢講,怕得罪人、怕衝突的感覺好憋屈。」
「要畢業了,寫論文沒心情,找工作沒信心,我爸媽又瞎操心,我真的受不了。」
……
這些話語所述,是前來我校心理諮詢中心的同學們的常見苦惱,大多數求助的同學與這裡的心理諮詢師一番面對面交談之後,緊蹙的眉頭都或多或少地慢慢舒展開來。
一跨入大學校門,大學生就開始面臨心理健康的挑戰。在我校對全體新生入學之際進行的「心理普測」中,除使用常規專業量表測評外,還結合相關科研的成果獨創性地使用旨在測評其「師生關係、家庭關係、同學關係」的「多重關係人際支持系統問卷」,使得心理測評的結果更接近真實、可信度更高。
一部分測試指標有些波動的學生,會得到校心理諮詢中心老師特別的關懷。在這裡,老師們親切的面容、貼心的話語,讓同學們原本繃緊的神經漸漸鬆弛下來:「我們讓同學放輕鬆,讓他們知道學校有專業的心理諮詢老師,如果他們以及身邊的同學有情緒上的困擾,我們願意給予他們專業的心理援助。」
在給予學子理解、關愛的同時,同濟的心理健康教育還以大量的科研為支撐。通過新生心理普測、學院定期排查,心理諮詢中心為重點學生建檔並及時跟進。對於一部分具有心理疾病風險指徵的大學生,心理諮詢中心還聯手醫學院、附屬醫院,通過訪談等多種形式,評估、研究這些學生的自尊、心理彈性、家庭功能、社會支持與其心理疾病風險的關係,從而對這些學生進行早期心理幹預指導。
除關照新生群體、幫助他們消減入學的不適感,臨近畢業的學子,特別是在做畢業論文、找工作方面遭遇困難、挫折的準畢業生,也成為同濟心理諮詢給予特殊關懷的人群。專業的心理疏導,讓他們心中鬱結的塊壘一點點得以化解。
校心理諮詢中心先後為學生開設了十餘門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課程,並通過「形勢與政策」課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專題講座,實現了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覆蓋。
近年來,同濟學子對學校心理諮詢中心的知曉度、接受度逐年上升,同濟心理諮詢中心年均諮詢量已達2500人次左右。為了更好地滿足同學們的需求,四平路校區的心理諮詢中心還在晚間向同學們開放,嘉定校區的心理諮詢中心從周一至周五保持開放。
多層次培訓多類別工作隊伍,注重發揮學生「朋輩教育」作用
《女性心理素質提升》這門課程,是面向女性特色班同學而開設的全校公選課,雖然目前已經擴充1個班,班級人數也已擴容,但仍供不應求,其中還有個別男生選讀這門課。
大學生對心理健康需求的上升,已是不爭的事實。同濟大學現有專職心理諮詢師6人,兼職20人,還有持有心理諮詢師資格證書的院系輔導員30餘人。僅憑藉這些力量,要想全面、科學護航同濟學子的心理健康,還是遠遠不夠的。
在同濟舉辦的一系列心理輔導講座、培訓會上,時常見到一群大學生在專注聆聽,並認真作著筆記,他們是來自院系的學生骨幹,還有部分是學生社團——學生心理發展協會的成員。
有研究顯示,人們在遭遇心理困惑、鬱悶之際,首先想要求助的是身邊的同伴。近年來,學校有意識地對各院系的一些學生骨幹進行專業的心理培訓,讓他們具備一些心理學知識,以便他們在平日的學習生活中,能提前發現身邊的一些「苗頭」,並適時給予最直接的專業性的幫助。
作為大學生心理社團的「同濟心理發展協會」,在「朋輩教育」這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每年5.25心理健康教育主題活動月開展得有聲有色,吸引了眾多學子的目光和熱情參與。
我校推出的面向全校學生的「校園心理劇」大賽,引發積極響應,讓不少班集體躍躍欲試。同學們撰寫、編排、表演心理劇,呈現大學生活中的一些困惑、迷惘、苦惱,自己表演、自己觀看、自己體悟,引發思考,表演者和觀看者均能從中受到啟發和教益。
「朋輩教育」中,同類型的個人經驗的分享非常有效。我校心理諮詢中心正在計劃一些典型問題案例的分享,比如曾經有過學習上困難、厭學、情感困擾、畢業論文不順、難以落實工作等受挫經歷的同學,讓同學們意識到,「原來自己的困難並不是獨一無二的」,從而一下子豁然開朗,壓力驟減。
建立開放式協同機制,全方位給予大學生有效的援助
幾天前,校心理諮詢中心的兩位專職心理諮詢師前往嘉定校區,會同學院、班主任、輔導員、學生家長等多方力量,對一位有情緒問題的學生進行現場「會診」,也就是「開放式對話」。通過面對面討論、協商、合作,使問題的解決收到了明顯實效。
針對學生的實際困難和訴求,找準影響大學生情緒的首發性指標,儘可能拓展更多資源,給予學生全面關懷與援助,這是我校心理諮詢中心主動「走出去」、攜手多部門聯動、建立開放式合作機制的又一新嘗試。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全校聯手。近年來,學生處、教務處、保衛處、院系、校醫院、心理諮詢中心等相關部門定期召開聯席會,針對一些學生心理個案,相互溝通信息,形成可迅速、有效幹預和處理的工作運轉機制。附屬東方醫院、同濟醫院、浦東精神衛生中心等附屬醫療資源,也融入這一協同機制,為重點學生提供快速就醫的綠色通道。
如何讓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更加貼合學生的實際需求、更為管用和有效?同濟人不曾停下探索的腳步。首推一系列不同專題的「短期工作坊」,已被列入學校心理諮詢中心2017年度工作計劃。「工作坊」將結合一定時間節點、一定的主題而開設,重在讓學生有更多的情景參與和體驗。比如,新生入學後的「新生適應」專題、考試前的「考試焦慮」專題、考試後的「挫折應對」專題,以及專門面向家長群體的工作坊。
對於當代大學生群體來說,如何修煉內心、在洶湧澎湃的時代潮流中守住一顆健康的心靈?心理諮詢中心的專職老師姚玉紅副教授如此建言:中世紀時,大學曾被稱為「靈魂的發育季節」,希望同學們能在這個季節學習「全面認識自我」,無論是優點還是缺點,首先要認清、承認其存在,然後才是如何應景表現不同的自我特點,每個人必定有其過人之處,優缺點的整合才是自在自主自信的自己;同時,自我之外還要不斷學習整合身邊資源,保持主動求助、積極開放的心態,建立有效的抗挫機制,收穫大學生活的健康、喜悅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