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捕手》:解讀「勵志」背後的人文關懷及教育意義

2020-12-16 一本情感簿

文│一本情感簿

《心靈捕手》由著名導演格斯·范·桑特執導,於1997年上映,是一部經典的勵志片、劇情片。

電影的前半部分充斥著迷茫、憤怒、暴力和叛逆,但後半部分卻充滿了溫馨和愛,這種前後的反差,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也感動了無數的觀眾。

故事圍繞著「問題少年」威爾展開,因為童年時期的遭遇,他抗拒別人的接近,拒絕袒露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這並非是他冷漠,而是他對社會失去了信任,對人生失去了目標。

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渴望理解和被愛的「孩子」,就像電影中的臺詞一樣:躲避和不信任,是因為曾經被應該愛我的人遺棄。

另外,尚恩和威爾之間的「對手戲」,是這部電影最值得回味的地方,尚恩的溫和、包容和理解,是威爾內心一直渴望的東西,他們的師生情也讓每一位觀眾真切的感受到人性的溫暖。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解讀這部電影背後的人文關懷及教育意義。

01

「天才少年」的迷茫與自卑,用冷漠對待靠近的人

阿德勒曾說: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我們成長的每個階段都會遇到不同的人和事,或多或少的對我們造成影響,而童年對我們而言,就像是種下的一棵樹苗,它能否得到足夠的水分和養料,直接決定著它未來的生長。

威爾是一個孤兒,這樣的身份對他而言是沉重的,但命運好像就是不願放過他,他先後被幾個家庭收養,不僅沒有得到想像中的關愛,反而迎來了養父母對他的辱罵和虐待。

在這樣環境下長大的威爾是叛逆的,他抽菸、酗酒、打架鬥毆、偷車、甚至為了報復小時候欺負自己的男生而「襲警」。

威爾擁有驚人的數學天賦,他輕易的解開了藍波的數學難題,甚至其中一道題目就連藍波本人都用了2年的時間才解開。

藍波發現了他的天賦,將他從警局保釋,條件是和他一起研究數學並接受心理治療。

數學對於威爾而言是十分輕鬆的,所以他和藍波的研究工作十分順利,但在心理治療上,威爾表現出了明顯的抗拒。在每次心理治療前,他都會翻看書籍,利用強大的理解能力和記憶能力,把心理學的流派和理論記下來,利用這項技能,威爾氣走了一個又一個心理醫生。

無可奈何的藍波想到了自己的老朋友,心理學教授尚恩。

第一次與尚恩的見面,威爾如往常一樣不配合,並且通過一幅畫去評價尚恩已故的妻子,使得憤怒的尚恩用手掐住他的脖子,警告他不要再出言不遜。

威爾甚至不敢承認自己對女友史凱蘭的愛意,不敢承認自己害怕史凱蘭會離開他。

看似惡作劇和冷漠的背後,其實都是威爾的迷茫和自卑,他用「不接受」的方式去對抗「不失去」,用自負去掩蓋自己內心的脆弱。

因為童年的經歷,因為孤兒的身份,他把自己的心鎖了起來。

02

愛情、友情、師生情,勵志外衣下的人文關懷

泰戈爾曾說:如果你把所有的錯誤關在門外,真理也要被關在門外了。

沒人會懷疑史凱蘭對威爾的感情,她不停的提醒威爾帶她去見他的家人,就是想要早一點融入他的生活,通過認識和了解他的家人,更加深入的了解威爾本人,這本身就是一種表達的愛的方式。

史凱蘭是一個善良的、懂得包容的哈佛女生,當威爾帶她去見自己三個朋友時,史凱蘭不僅沒有任何的排斥心理,反而願意配合威爾的朋友說著惡趣味的粗俗笑話。都說愛一個人,就會愛他的全部,史凱蘭的這種愛屋及烏的表現,也證明了她對威爾不含雜質的愛。

和威爾發生爭吵後,史凱蘭哭著對他說:「我知道你害怕,怕我不愛你,我也怕,但我願意試試...我想幫你,我想和你在一起。」

雖然威爾還是憤怒的離開了,但史凱蘭的痛苦和眼淚卻實實在在的印在了他的心裡,而史凱蘭的話,也第一次掀開了威爾一直以來的「偽裝」。

威爾有三個朋友,他們每天開著車到處閒逛、打鬧、喝酒,怎麼看都覺得是一群「酒肉朋友」,然而他們卻是威爾僅有的朋友,除此之外,再沒有和任何人來往。

他們雖然看上去吊兒郎當,但會在威爾與人發生衝突時,毫不猶豫的出手相助,朋友被哈佛男生奚落時,威爾也會挺身而出,用同樣的方式幫朋友出氣。

女友史凱蘭想見威爾的家人,威爾就帶她和三個朋友聚餐,因為對於威爾而言,朋友就是他的家人,甚至超過「家人」對他的意義。

威爾十分珍惜這份友情,再加上他的自我封閉與自卑,讓他不敢接觸新的事物,不敢邁出他的「舒適圈」,不願離開貧民窟。他甚至憧憬著和幾個朋友做一輩子鄰居,未來一起帶著孩子看球賽。

然而朋友查克卻是十分嚴肅的對他說:「我每天去你家接你,我們一起出去喝酒玩鬧,那很棒,但每次我敲響你的房門時,都希望你不在家,不說再見,什麼都不說,就是走了。」

威爾聽完,久久的沉默。

就連哲學家叔本華都說:一個人最不能忍受的,就是身邊的人比自己過的好。

但查克對威爾的友情,卻是打敗了人性自私的一面,鼓勵威爾積極面對生活,主動去創造更好的未來。

尚恩絕對稱得上威爾的心靈導師,在第一次見面被威爾冒犯之後,不僅沒有放棄威爾,反而主動敞開心扉,向威爾述說著自己和妻子曾經的經歷。

其實尚恩完全可以不理會威爾,雖然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藍波,但通過電影我們也能看出,藍波和尚恩的關係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好,起碼二人的價值觀就是非常矛盾的。

所以,尚恩願意忍受威爾的詆毀和不尊重,是因為他發自內心的想要幫助這個迷茫的年輕人,幫助他走出童年的陰霾,讓他敢於追求自己渴望的幸福。

至於藍波,很多人會忽略他的存在,但不可否認,藍波花了5萬美金將威爾從警局保釋,給威爾找心理醫生,幫威爾介紹工作,這一切,都能說明藍波的無私和用心良苦。

一次威爾點燃了藍波的研究資料,藍波不僅沒有怪他,反而冷靜的告訴威爾他的無奈和惋惜,威爾擁有他夢寐以求的能力,卻一直在浪費這種能力。

藍波和尚恩一樣,從未想過從威爾那裡得到什麼,如果說藍波是希望威爾將來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那麼尚恩就是希望威爾將來做一個精神世界健全的,幸福的人。

一個鼓勵威爾追求物質滿足,一個幫助威爾實現精神富足,他們之間觀點的矛盾,並沒有影響他們各自對威爾的關懷和用心,二人傾注自己的時間、金錢和精力,只是為了幫助他走出人生困境。

友情、愛情、師生情,在威爾迷途的人生道路上,給了他足夠的關懷和理解,不僅是在生活中給予威爾關懷,更在精神上給了威爾莫大的安慰。

而這,也正是「勵志」背後體現的人文關懷。

03

隱含的教育意義

拿破崙·希爾曾說:「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財富,都是始於自我認知。」

在藍波的眼中,威爾擁有驚人數學天賦,他不該當一個清潔工,在藍波的價值觀當中,威爾的天賦是不可以被浪費的,他需要全身心的投入研究數學這個偉大的事業,儘可能的利用他的天賦去爭取更多的榮譽和成就,去解決一個又一個難題才對得起自己的能力。

然而面對藍波的這種想法,尚恩卻提出的不同的意見,在他看來,人生不應該只是這些名利,一個人的未來在哪裡,需要聽從自己的內心的選擇。

他們之間的爭執,讓我想起了《放牛班的春天》這部經典的教育片,電影中的馬修和尚恩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他們從人性出發,以人為本,尊重每個個體的想法,從內心出發,幫助學生重新認識自我,了解自我。

在這部電影裡,尚恩是一個「積極心理學」的傳道者,以共情的方式開啟威爾陷於自我保護的心門,使其重拾對生活的熱忱與真摯。

《溝通的藝術》中,有這樣一句話:人際溝通中最重要的問題就是自我坦露,有意向他人坦露關於自己的、重要的且不為人知的信息。

他們第三次見面時,兩個人玩著「瞪眼遊戲」,誰也沒有說一句話。尚恩正是以這種「交流」方式,默默的告訴威爾,自己不會強迫他,說與不說的選擇權永遠在他自己的手裡。

之後的見面,尚恩毫不介意的與威爾分享自己妻子的糗事,主動剖析自己的內心和情感世界,讓威爾不斷加深對他的了解,從而漸漸卸下威爾對他的防備心理和抗拒心理。

很快,威爾把尚恩當成了朋友,毫無顧忌的與尚恩談論自己的愛情與性事,尚恩就是用這種不拘泥於形式的溝通方式,拉近了二人的距離。

電影中,尚恩與威爾的談話一次有七次,從這七次談話當中,我們不僅可以感受到尚恩對威爾的關懷和包容,還能輕易的發現他對待威爾的態度,是充滿耐心的、真誠的以及自由的。

這,就是尊重和平等的教育藝術的體現。

《放牛班的春天》中有句臺詞這樣說:每一顆心都需要愛,需要溫柔,需要寬容,需要理解。

最後一次見面,尚恩用自己的童年經歷,喚起了威爾對童年的痛苦回憶,但威爾早已習慣了逃避和掩飾,條件反射的想要用輕描淡寫的方式一筆帶過。

尚恩沒有給他再次逃避的機會,他溫柔而堅定的對威爾說:「那不是你的錯!」

尚恩不斷重複著這句話,整整十遍。

威爾也從開始的漫不經心,漸漸變的手足無措、變的憤怒,他痛苦推開尚恩,卻很快又被一句「那不是你的錯」徹底擊潰。

他終於哭出了聲,並主動擁抱了尚恩,伴隨著他的眼淚,我們也看到了這個男人的重生。

這樣簡單的一句話,猶如擂動戰鼓的鼓槌,一次又一次敲擊在威爾看似堅硬,實則脆弱的偽裝面具,而裸露在外的無助和痛苦,正是一個人最真實的一面。

當一個人願意正視過往,接受已經發生的事實,就是一個人自我重鑄的開始。

而尚恩,無疑就是引導威爾正視童年傷害的人。

而電影中的藍波,並非沒有可取之處,他雖然在追逐名利的過程中,忽略了自己內心的變化,對尚恩的「不成功」現狀加以抨擊,但不可否認,藍波在對待威爾的教育原則上是有閃光點的。

韓愈的《師說》有這樣一句: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藍波清楚的知道,自己為之努力了幾十年的研究成果,都不及威爾的靈光一瞬,但他仍是不遺餘力的向威爾傳授自己的知識和經驗,這種無私的教育精神,亦是我們一直推崇的教育理念。

而更有意思的是,尚恩心理學教授的頭銜,在威爾面前同樣是形同虛設的。威爾可以通過「臨時抱佛腳」的方式「嚇退」一個又一個心理治療師,甚至在第一次與尚恩的「交談」中,讓尚恩失去理智。

很滑稽嗎?並不是,這部電影其實是重新定義了「天才」二字,正如尚恩對威爾的評價一樣:「看著你,我沒有看到聰明自信,我看到的,是一個被嚇傻的狂妄孩子。」

仔細想想,威爾其實很像我們上學時期,班上的頑劣學生,他們一樣不服管教,倘若老師與其講道理,一樣可以發現他們機敏的思維和善辯的口才。

尚恩與威爾的交流方式,也給了無數教育工作者一個提醒。

教育並不是高高在上的,不是授業者告訴受業者需要做什麼、應該做什麼,而是通過引導和交流讓他們真正明白自己想要什麼,希望成為什麼樣的人。

這,也是電影傳遞的關於教育的意義和價值。

結尾

威爾的三個朋友,在他21歲生日的當天,送給他一輛汽車作為生日禮物,威爾嘴上說著「這是我這輩子見過最醜的車」,但嘴角的笑意和閃爍的眼神,依然讓每位觀眾都能輕易的讀懂他的感動。

藍波主動找到尚恩,放下了高高在上的姿態,想要向尚恩道歉,尚恩看出了藍波的來意,先一步開口說道:「我也是。」

緩和爭執之後的尷尬,也維護了彼此的友情。

我們不僅能感受到威爾與朋友之間真摯的友誼,也見證了藍波與尚恩這對「老朋友」的和解。

尚恩也終於走出對亡妻思念的痛苦,解開了束縛,為自己安排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所以,救贖他人,同樣也是一個「自救」的過程。

電影的最後,威爾開著人生中第一輛車,在朋友和導師們的祝福中,驅車前往史凱蘭所在的城市。

我想,對於一個「重生」的男人而言,愛情,或者說幸福,就是最好的獎勵!

歡迎關注「一本情感簿」,及時了解更多精彩。感謝閱讀!-End-

相關焦點

  • 電影《心靈捕手》,真正的朋友,會在背後一直默默的支持你
    電影《心靈捕手》,真正的朋友,會在背後一直默默的支持你《心靈捕手》這部影片講述了智商超群的少年威爾的部分生活片段,威爾先後被多次領養,遭受虐待和校園欺凌。被別人用菸頭燙傷手臂,他長大後到麻省理工學院做清潔工,被教授藍勃發現數學天賦。
  • 集體婚禮的背後是人文關懷的折射
    集體婚禮的背後是人文關懷的折射 2020-12-14 13: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心靈捕手》:心靈伴侶,你值得擁有
    在非黑即白不是對就是錯的世界觀中,我們觀察到的世界不是立體的;以自己的出發點為道德標準的評價,也會使自己陷入淺薄的境地。學會對比不同,學會了解矛盾,而非一味的判斷,會更加的客觀。所以,不要害怕矛盾,它是另一種可能。看完《爆裂鼓手》,再欣賞《心靈捕手》實在是一件既酷又有品味的事情。
  • 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心靈捕手》一個天才的故事
    1997年首映的電影《心靈捕手》是一部勵志電影,它由格斯範桑特所導演,羅賓威廉士、馬特達蒙等聯袂主演。影片講述了一個頗具天賦的少年維爾漢庭,他是一名麻省理工大學的清潔工,雖然在常青藤大學當清潔工,但他本人卻是個問題少年。
  • 《心靈捕手》:跟隨內心的感受,通往幸福的大門
    人們都渴望得到夢想的人生,一些人通過努力實現自我價值,一些人隨性而活感受存在的意義。兩者都是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那一種才是打開幸福的鑰匙,或許自我嘗試才可以得到答案。《心靈捕手》1977年美國上映的《心靈捕手》或許就是人生的窺視鏡,怎樣選擇完全取決於自己。
  • 給你的心靈加加油!這些"人文關懷心理服務示範點",就在你身邊!
    當你遇到問題,請找身邊的人文關懷心理服務示範點!你的心靈需要加油了!12月20日,由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上海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主辦的「第四批上海市人文關懷心理服務示範點展示評估」在上海青年管理幹部學院舉行。滬上36家單位,用精彩的演講展示了各自在人文關懷心理服務領域的成功經驗和優秀做法。
  • 《心靈捕手》是部關於心理學的電影
    《心靈捕手》是部關於心理學的電影,男主威爾是個高智商的小混混,平時打架鬥毆,在一所大學裡當清潔工。有一天一位數學教授出了一道很難的題給學生,並且寫在了教室樓道的黑板上,但是一個學生都沒解出來,威爾卻悄悄地寫下了答案。
  • 解構《心靈捕手》,面對家庭暴力,孩子該拿什麼自救?
    《心靈捕手》是1997上上映的勵志劇情電影,電影講述的麻省理工清潔工威爾是如何通過專業心理治療師的幫助,從一個劣跡斑斑的叛逆少年絕境重生的故事。個人成長題材向來為電影市場青睞,佳作頻出同時也深陷套路既定化的泥沼,可在這種情況下,《心靈捕手》依舊能脫穎而出,備受喜愛,自有獨到之處,今天我們繼續重回經典,將視角聚焦於《心靈捕手》淺嘗輒止的暗線——原生家庭暴力,一同分析當面對家庭暴力時,作為孩子該如何自救。
  • 中國版心靈捕手:中國一無大學學位民工破解複雜數學難題
    外國網友對此發表評論稱這是中國版的「心靈捕手」(Good Will Hunting)。《心靈捕手》(Good Will Hunting)是一部勵志劇情電影。影片講述了一個名叫威爾(Will Hunting)的麻省理工學院的清潔工的故事。威爾在數學方面有著過人天賦。
  • 電影《心靈捕手》,一個真正的朋友,永遠會在背後默默地支持你
    因為尚恩知道他的缺點,尊重他的決定,並真誠地接受他,屏幕上重複了許多Itnotyourfault的句子,非常有意義。 當尚恩卸載威爾最後的心防時,他們擁抱在一起,威爾突然大哭起來,在威爾的至暗時刻,尚恩做了心靈捕手來幫助他完成他的救贖。 這部電影中的尚恩是我非常喜歡和尊重的對象,即使第一次被皮疹威爾觸碰,卻仍然願意幫助教授並幫助威爾,我能從他身上真切地看到他的人文情懷,我在最重要中看到的是他對愛、忠誠和寬容的態度。
  • 讓美術鑑賞充滿人文的情感和關懷
    摘自:《舟山教育學院》美術屬於人文學科的範疇,它凝聚著濃鬱的人文情感和人文關懷,是人對真善美追求的展現。
  • 中國草根數學天才登CNN網站 被譽為中國版「心靈捕手」
    和浙大教授蔡天新一起探討數學之後  他的故事點擊率在美國今日國際新聞中排第三,被CNN譽為中國版「心靈捕手」  換了新工作,工餘搗鼓數學  餘建春的故事還在繼續  他是錢江晚報6月20日A8版的主角,他受浙江大學教授蔡天新邀請
  • 《心靈捕手》:成功的含義在於你為那個目標走了多遠
    哈嘍大家好,我是你們專注於不專業的電影解說小麥~今天小麥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一部勵志電影——馬特·達蒙主演的《心靈捕手》。《心靈捕手》劇照1、每個人的身上都會有閃光點片中馬特·達蒙飾演的威爾本是一個年輕的清潔工
  • 《心靈捕手》上映二十周年
    《心靈捕手》由達蒙和大本攜手創作劇本,由格斯·范·桑特執導。故事以天才少年威爾(馬特達蒙 飾)和心理治療師肖恩(羅賓威廉士 飾)之間的故事為主線,引申出有關於友誼和愛情的生活線。威爾在麻省理工當清潔工,有著超乎常人的高智商,卻終日打架、喝酒。一次因為解出了大學黑板上的一道難題,被數學教授注意到。
  • 中國「心靈捕手」:物流工人餘建春登大學講臺
    (原標題:中國「心靈捕手」:物流工人餘建春登大學講臺)
  • 《心靈捕手》的教育啟示
    《心靈捕手》由美國導演格斯·范·桑特執導,1997年的12月2日在美國首映,是一部充滿正能量的影片。作為一部好劇本影片,《心靈捕手》在故事中融合了情感追求、既往回憶和反抗主流價值觀,這些無疑是給了觀眾多層面的啟發。
  • 紀錄片中的「多元」人文關懷
    紀錄片始終將人文關懷和人本理念作為創作當中最為重要的基本理念,真實的反映當下人們的生活狀態、環境、責任、人文風貌等,從而更好的體現出對人的生存狀況的關懷、對人的尊嚴的關懷、對社會的責任和使命的關懷。如果缺少人文關懷這個理念,紀錄片將失去靈魂和存在的意義。 關鍵詞:紀錄片;人文關懷;實際應用 紀錄片以真實為基礎,也一直被看作是「擔當社會良心」的傳播載體。
  • 人文關懷為學前教研注入溫情
    201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表的報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提出:要重新確立終身學習的人文主義方法,維護和增強個人在其他人和自然面前的尊嚴、能力和福祉,應是21世紀教育的根本宗旨。學前教育的教研工作也必須重塑人文主義價值觀,讓教研活動充滿對教師、對兒童的人文關懷。
  • 「心靈捕手」任志洪:請把你說與我聽
    新華社武漢1月17日電題:「心靈捕手」任志洪:請把你說與我聽新華社記者李偉「回國是必須的。」面對記者的提問,華中師範大學心理學院「海歸」教授任志洪言語堅定。疫情期間,任志洪及其團隊組織全國3000多名心理諮詢師,為各類群體提供每天24小時網絡化心理援助。這也是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專業性最強、日均服務人數最多的網絡心理援助。
  • 中國草根數學天才引外媒關注,被譽為中國版「心靈捕手」
    餘建春展示的五個發現中,兩個是已知的;一個是類似迴文數的有趣性質;剩下兩個是蔡天新覺得最有意義的,一組卡麥可數的判別準則和一系列高次同餘式。關於這位草根數學天才的報導,隨後被廣泛轉載。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製作了時長2分半的新聞短片《餘建春:數字就像我的朋友》,向全國觀眾介紹餘建春多年和數字打交道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