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言文字是這個星球上最偉大的語言。漢字,四四方方,看上去結構合理、敦實穩當,讀起來抑揚頓挫、動聽悅耳;書寫方便,橫豎皆宜,上下搭配、左右工整,前後對齊;漢語書法更是別具韻味,如行雲流水、龍飛鳳舞一般。一個漢字是一幅畫,一行漢字是一首詩,一段漢字就是一曲動人的歌。用漢字表達出來的含義寓意準確,書寫的文章妙趣橫生,每個漢字的書法也堪稱是一幅美妙的繪畫。
與漢語相比,字母語言缺乏很多文化元素,缺少歷史、自然、美學等有機元素以及表達、書寫、發展的靈活性。比如,漢語中絕不會出現以下這樣無限延長詞語:
internationalization國際化,國際管理化;
environmentaltrasition環境變遷;
antidisestablishimentarianism反對政教分離學說;
chinesestyleinternetmanhunt人肉搜索etc.
與任何字母語言比較,漢語都佔有巨大優勢。還拿英語來舉例,比如construct(建造),其詞性繁多雜亂,且需要死記硬背,像constructor、construction、constructional、constructionist、constructive 等,再加上它的副詞、名詞複數,更複雜了。一個簡單的關於「我」的字,漢語並不複雜,都與字根「我」關聯緊密。英語卻需要記住I、me、my、mine、we、us、our、ours等關聯不大的詞彙,麻煩吧!
英語中一個簡單的詞語,因名詞、副詞、形容詞等詞性不同,其讀音、寫法有別。那麼,一個動詞還有它不同的時態,其拼寫、讀音更複雜,什麼一般時、過去時、進行時、將來時、完成時、過去進行時、將來進行時、過去完成進行時、將來完成進行時、一般過去將來完成進行時…怎麼樣,暈了吧!
漢語可以簡單明了表達寓意,如周一、周二、周三…英語則很囉嗦。再比如只要學會「車」字,可說出轎車、卡車、火車、摩託車等;學會「網」這個字,就可以說漁網、紗網、法網、交通網、網際網路等,而這些用字母語言表達出來,則顯得冗長複雜,且毫無關聯,在這不想多煩各位看官。
漢語中每個字、每個詞承載的信息量大,既通古、又喻今,既表象、又入理,即可顧名思義、又能浮想聯翩。如果說漢語能用較少的詞彙表達豐富的內涵,那麼字母語言則是用大量的詞彙解釋很小的意思。字母語言每年都會產生許多新詞彙,漢語則不然,新詞也許會加入,但鮮有新字出現。漢語可起到以不變應萬變之功效,字母語言則大不同,如英語,學習它很累人,且浪費各種資源。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文明進步,漢語的偉大力量更加顯現,發揮的作用更加突出。人類將迎來智慧型社會,拼的是知識、信息和精神思想。社會進步、國家發展,說到底是關乎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問題,它們的速度決定一個國家綜合發展的快與慢。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學習字母語言的人會感到負擔越來越重,學生有崩潰之感。由於字母語言自身的諸多缺陷,特別是佔據信息空間量過於龐大,容易導致一個國家信息系統、社會體系不能正常運轉,直至癱瘓。
可悲的是,今天許多中國人還認識不到這一點,連一些專家都在煽動人們放棄加強漢語教育,蠱惑青年擺脫母語。倒不是說字母語言不能學,作為交流工具,語言掌握越多越好。相信,字母語言學得越多,越能體會出漢語的偉大。從文化、歷史、美感等各個角度看,毋庸置疑,漢語言總是無與倫比。
漢字,最偉大之處在於它的豐富內涵,學習漢語可拓寬人的思維、啟發人的心智。大部分漢字是由一代代古中國勞動人民發明創造出來,它是人類上萬年積累下來的文明產物,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紮根在東方許多民族之中,並被廣泛應用。每個漢字都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符號,漢語言文字中蘊藏著地球人從原始到現代不斷進化的密碼。每個漢字都有一個不被今人所知曉的神秘故事。
漢字的構成和它的點滴故事。語言文字是一個民族文化的核心,最能代表並詮釋這個民族的歷史和基本特徵。漢字正是這樣,它是中華民族上萬年歷史文化的象徵,是中國人偉大智慧的最好體現。
漢字的構成並不複雜,它有象形字,如日、月、魚、馬、羊等;有達意字,如胖、眾、明、男、嵩等;有象聲字,如譁、噠、叮、哞、哈等;也有外來詞,如邏輯、引擎、浪漫、坦克等。其中的象形字、象聲字、外來詞都不難理解,一看外形便知其來歷。然而,漢字中最多的是達意字,也是漢語言裡最深奧、最複雜、最能體現語言特性的絕大部分。這是因為,達意字中深藏著太多的故事和今人所不知曉的古代秘密。所有漢字都是由先民們歷經數萬年一個個創造出來,並非一個人的功勞,只是傳說中,倉頡造字最多,孔子也可能創造出很多的漢字。不管是誰發明的哪一個漢字,當初都有一個故事,都有其深刻的用意。比如「酒」這個字,眾所周知,它是杜康創造出來的,而酒這種飲品也正是由他發現。民間有關杜康與酒的故事一直在流傳,這裡不再贅述。
漢語字詞的來歷和解釋。最早的漢字是刻在甲骨文上的象形文字,發展到今天它有象形字、達意字、象聲字等。其中每個漢語字詞的來歷都有它們合理的解釋,從中可以洞觀人類進化與發展的腳步,體會其中美妙而又令人回味無窮的歷史文化。
(攝影/曹獻文)
舉幾個例子說明。「秋」字,一邊是「禾」,代表莊稼,也可以代表大地上的各種植物;另一邊是火,表示火紅的季節景色,代表碩果纍纍,兩個字結合起來就能表達萬物成熟的秋季景象。「秋天」一詞在英語中的拼寫是「autumn」,這樣的字與秋季有什麼關係?顯然,從中看不出它有任何秋天的含義,更找不出任何有關秋天的來歷、解釋或文化。
「好」字在字母語言英語中念「good」、「nice」、「fine」等,今天的人們誰能從「good」等英語單詞中看出什麼文化?它的來歷與解釋又是什麼?但是,「好」字在漢字中卻有一段耐人尋味的傳說故事。據說「好」字是孔子創造,當時人們口頭上常說「好、好」,而文字中還沒有。最初在造這個字時,孔子有些犯難,他怎麼想也想不出如何書寫這個「好」字。一天,他在自家的宅樓上,從書房轉到陽臺,再從陽臺回到書房,費盡腦汁,苦思冥想,思索不出能準確表達「好」的合適的字。這時,他從陽臺上突然看見自己將要成親的兒子和他的未婚妻手拉著手,恩恩愛愛地走進院子,兩人的親熱情景頓時啟發了他。於是他的靈感便來了,認為一兒一女在一起如此高興,豈不就是「好」?結果這個字也就創造出來了。
「逛」字,由「王」字、反圈、走車構成,從字面上不難看出,這個字一定是由勞動人民所創造。「王」者,乃為首之人,本該為全體部落成員服務,為大家辦好事。但是,如果這個「王」自私自利、作惡多端,甚至變成沒有人性的、似帶尾巴的獸類那樣,坐在馬車上頤指氣使、飛揚跋扈,到處愚弄百姓,盡幹壞事,這不就成為「逛」了嗎?在古代,奴隸和底層人民沒有權利坐上馬車四處遊逛,只有那些行為如帶著尾巴的獸類的為首者才有這樣的條件。
再比如「黨」字,它的繁體書寫為「黨」。同樣,可以看出,這個字由普通百姓所發明,起初它帶有貶義。因為,在古人類社會的某個時期,「黨」相當於今天的黑社會,專幹欺壓百姓的壞事情。如漢語中還有結黨營私、狐朋狗黨等貶義詞,這更加證明「黨」曾經被勞動人民所唾棄。於是,發明這個字的人便取「常」字頭,下面再加一個「黑」字,意即「常黑」、常幹壞事。後來,它慢慢變成中性詞。隨著人類的文化進步,民主、平等成為社會的主流,在近代漢字改革中,將「黨」字簡化為「黨」,意思是「常做晚輩」、「學兄」,即向師兄、長輩或水平高的人學習。這同時也說明,中華民族具有善於向其他民族學習、擅長汲取世界一切先進文明成果的高貴品質和優良傳統。
如「道德」一詞,指人之道、人之德,是人們在勞動生活中應該遵守的言語行為準則或規範,是指人應該有的或能夠發生的言行。它是人精神世界的總和,可以通過人的言語表達和行為舉止表現出來。人們能夠從中看出一個人的修養之好壞、品質之高低,同時說明這個人道德的高尚與低下。如果把「道德」一詞中的兩個字分開解釋,人們可以從中體會到它們最初字面上的直觀含義。「道」字是指一個「走車」裡的「為首之人」,意即為首之人乘車所走的路線。可將它理解為兩個含義,一是車輛行駛的路線,二是為官之人所說的話或做出的規定。這說明,在「道」字創造出來之前人類社會已經進入到人剝削人的時代,社會上已經出現統治者和被統治者。「德」字的古體寫法是「㥁」,「直」下有個「一」,「一」下面有個「心」,即「一心直」,表達出仁人君子的風範。今天這個字的寫法變為「雙人旁」加上「十四一心」,其表達出的含義更加精妙而深刻,即富含人性化,又有「萬眾一心」、「大家同為」等團結、同心、和諧的理念。只看這個字的形狀,就能理解它全部的含義。
再如「精神」一詞,「精」是指「米」「青」了,沒麩皮、稻殼等雜質以後,糧食自然就「精」了。「神」是由「衣」字和「申」字組成,「衣」旁是指衣服,「申」則指猴子,那麼兩個字組合在一起即為穿上衣服的猴子。因為人是從猿猴進化而來,就是說猿猴進化到會穿衣服後即變成高級生命--人類。可見,所謂「神」是將人理想化,即「神化」,實際上宇宙中並不存在任何鬼神。一切有關它們的觀念、行為都是人類自身所為,是由人自己編造出來。
漢語言文字最早是以象形的甲骨文出現,這種古老文字除了在亞洲出現外,在世界其他地方也有發現。例如在美洲墨西哥境內的韋拉克魯斯也發現過,那是3000年前刻在石板上的文字。
漢字的妙用。漢字的書法更是一絕,多種多樣的書寫方法能夠將漢字的美感表現得淋漓盡致,這又使字母語言無法比擬、相形見絀。漢語表達具有精煉、準確和寓意不凡的特點,它的成語、諺語、歇後語、對聯,用字簡單明了,含義深刻,富有哲理,可以起到一字千斤的作用。用它創作出的詩歌、散文、雜文,能達到短小精悍、韻律對仗、出神入畫的地步,給人以美感,好的作品可萬古流傳。朗讀漢語給人美的享受,書寫漢語也會給人以美感。漢語可以把平庸的字母小說翻譯成高質量作品,字母語言永遠寫不好《紅樓夢》。
漢語的最大妙處在於能夠使人的大腦富有聯想、理性思考,活躍人的思維,開啟人的智慧。這是因為漢字具有幾種特性,如象形性、文化性、美感和哲理,人們在仔細閱讀一個字時,大腦同時會思考到與它關聯的幾個問題。例如,在讀「馬」字時,你會馬上想到馬這種動物,因為它本身就象一匹馬,而不是別的東西。這個字在人的腦海中形成非常強烈的專用、特定和無可替代的印象。閱讀「馬」的同時,人們還會很快聯想到自己所有與馬有過的經歷,不管直接的還是間接的。同樣,在認識和閱讀「羊」字時,它的特定性已經深深地留在人們的腦海中,因為有許多文化賦予在它的裡面。這是任何約定俗成的字母語言不可能具備的特性。例如英語中「雨」、「羊」二字分別為「rain」、「sheep」,它們像是由阿拉伯數字1234…組成的某種數據一樣,形象枯燥,沒有美感,不自然、不和諧,更沒有文化和故事,完全是偶然的創造。如果當初把「雨」叫作「sheep」、「羊」叫「rain」,同樣可以成立,就是現在把它們的稱謂換過來也不錯。久而久之人們會習慣的,但漢語中的「雨」、「羊」永遠不可調換,雨就是雨,羊就是羊,它們的專用性和特定性太強,倒過來就簡直不成體統。再比如,「胖」字,英文叫「fat」,這個「fat」能看出來人的胖嗎?看不出,絲毫看不出,必須死記硬背住它就是「fat」。但漢語中的「胖」這個字就很耐人尋味,具有顧名思義的妙處,甚至望文生義也不會錯。因為月到月中或月半,自然就「腫」了,要麼就「胖」起來了,這很快就會讓人聯想到圓圓的月亮,那就是「胖」。
所以,有些學者專門就此研究過,發現學習漢語讓人更聰明。他們認為,漢語文字和詞彙能夠激活大腦中更加廣闊的區域,包括左半腦和右半腦,從而使人的大腦運轉得更快。學習漢語明顯能夠提高人的思維能力,使人思維敏捷、反應靈活。與學習字母語言的人相比,掌握漢語的人其認知程度和表達速度較快,而這正是迅速、準確處理信息的關鍵。學習字母語言的人在做出決定前考慮有利因素或不利因素過多,導致他們對自身的正確性要麼無法判斷、要麼失去信心,最終做出錯誤決定。
當然,諸如此類寓意不凡的漢字故事,不是任何一篇短小文章所能講完,更不是一個只會講故事的人能夠說清楚,它需要行家專門研究。
(攝影/吳宗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