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閒愁:
「英語起源於中國」?英國學者在三百年前也曾有過同樣的結論
https://www.toutiao.com/a6735642113200882189/
「英語真的起源於我們古華夏。」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促進會副會長翟桂鋆日前的這番言論遭到了「群嘲」。翟桂鋆稱,黃色是秋天葉落的顏色,英語發音幾乎就是「葉落」(Yellow);「商鋪」(Shop)的英語發音基本就是其漢語發音;心臟、腦袋,這是人體最核心的最重要的器官,所以英語發音就直取漢語其意:「核的」(Heart,Head),只是稍有變音而已。
不僅有英語起源於古華夏的結論被得出,湖南大學法學院原院長杜鋼建也在3月20日第三屆中國「一帶一路」博士論壇上演講公布了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稱「英國人來自大湘西」。這一成果引起輿論爭議。以杜鋼建、翟桂鋆為代表的這批學者,還發表過「人類文明發源於中國大西南地區,後來遠古華夏人西遷,開創了古希臘和古羅馬文明」等觀點。
人類歷史上出現過許許多多令今人感到啼笑皆非的研究成果——「英語起源於中國」,僅僅就這一結論而言,翟桂鋆等人的「學術成果」並不是新鮮的。在350年前,英國學者約翰•韋伯就曾經提出,中文是世界所有語言的原始語言。
笑嘻嘻吃酒:講這話的人,恐怕對古漢語讀音都沒了解吧,學界恥辱啊!晉觀:其實最早的那批語言學家,以洪堡為代表,是看不起漢語的,認為漢語是最原始的語言。
一剪閒愁:西方學者是說漢語是最初始語言。
晉觀:最初,其實就是最原始的意思。真正漢語翻身,是要到葉斯伯森,顛覆了洪堡以來的既有理論。洪堡那時認為,最原始的語言是漢語為代表的分析語,然後是黏著語,他們印歐人講的屈折語是最高級的語言。
洪堡、格林那個時代,漢語其實是被瞧不起的。漢語翻身,其實是借了英語的光。語言學家們發現原始原始的印歐語,屈折變化越多,如拉丁語、古希臘語、梵語等都是典型的屈折語。而越往後,各印歐語的屈折反而越來越少,尤其是英語法語的分析化最激進,反而是被他們認為落後的俄語希臘語好保留了較多的屈折。
所以這時英國人不幹了,憑啥我比那些斯拉夫蠻夷落後啊!連英國自己的文獻也證明,500年前的古英語比現代英語保留了更多的屈折,現代英語比古英語還倒退了。這時候,葉斯伯森就提出了新的理論:分析語是最高級的語言,屈折語最終的進化方向是分析化。這麼一來,英語就從原來的吊車尾,反轉成印歐語裡的獨佔鰲頭。
同時,漢語也借光,一下子從墊底躍升為領頭。漢語真正的風評翻身,其實也就百年不到的事。那個號稱「300年前最初始」的認識,其實當時是貶低,不是褒揚,是葉斯伯森重新定位了分析語的進化位置後,漢語才在國際語言界被公認為一門先進的語言、至少沒人敢再說漢語落後了。
分析化是所有語言最終進化的方向,這點目前是主流的共識。漢語比其他語言早了2000多年進入分析語,是我們的優勢。但現在不少人存在一種誤解:英語法語等比漢語嚴謹,因為有時態語態等各種屈折變化。
這其實是誤解,因為文辭嚴謹與否與使用語言的語法形式沒關係,最主要的關係還是作者本人的寫作水平。以拉丁文經典的《高盧戰記》為例,凱撒的文筆條理清晰文筆生動,是拉丁文入門的必讀作品,相當於學文言文必讀《史記》。
但同時代的託名凱撒所寫的《西拔牙戰記》,就一塌糊塗了。通篇指代不清,雜亂無序。至今沒一個翻譯專家能確定自己對《西班牙戰記》的翻譯是正確的,因為沒人知道原作者要表達啥。所以語言的嚴謹與否,和語言的語法形式沒關係,主要還是看寫作人自己的文字功底。
另外,你要是真覺得屈折越多越嚴謹,那建議你連英語也別學了,最好學俄語,時態語態性數格變化比英語多多了。語言的嚴謹與否,主要看詞彙的豐富程度,語法的影響其實是很小的。
曹小旦:英語加詞綴,貌似擴展較有優勢,漢語則較穩定。好像說,在科技論文中,英語的表達更精確。
晉觀:詞綴的本質是種屈折的表達方式。錯。整個印歐語的發展趨勢,恰恰是這種詞綴變化越來越少
亙孜:詞綴恰恰是詞彙不夠。
晉觀:德語還保留了一部分多式綜合語的特定,喜歡把幾個詞拼成一個長詞,這其實是種比較原始的表達方式。歐洲語言裡,芬蘭語為最。在西伯利亞和北美土著中,還保留了不少多式綜合的語法。芬蘭人的父系祖先是西伯利亞土著黃種人,所以芬蘭語裡保留了很多的多式綜合,拼起長詞比德語還傷心病狂,一個詞拼一兩行的都比比皆是。
多式綜合語可能是人類最原始的語言。這世界上最主要的語言形式是綜合語,綜合語裡又可以分出黏著語和屈折語。日語蒙語突厥語等是黏著語、印歐語亞非語等是屈折語。他們都有詞根的變化,區別是誰多誰少而已。
一般認為屈折語比黏著語先進些,然後屈折語的最終進化方向是分析語,這點在英語的發展史上,尤為明顯。500年前的英語和其他日耳曼語沒啥區別,但進入大航海時代後,英語迅速分析化,與其他日耳曼語拉開了顯著的差距。目前主流觀點是,英語法語西班牙語等在大航海時代有廣大殖民地的國家,因為被統治人口眾多語言繁雜,所以在交流碰撞中,屈折形式被快速丟棄。各語素被從原先的屈折中獨立出來,也就是所謂的分析化。
比如巴西葡萄牙語,就比本土葡萄牙語少一個時態。牙買加英語沒有第三人稱單數加s的習慣。英語法語因為殖民地光布,且人口繁雜,所以分析化得最快,尤其是英語。而德語俄語等沒趕上大航海殖民的語言,就保留了更多的既有屈折形式,比較接近原始印歐語。
所以,未來語言的發展趨勢,還是分析化。先有各語言的屈折變化都會不斷減少,直到像漢語那樣啥都沒有。
來源 東方時事解讀QQB文化群
時間 2019.9.16
附註:東方時事解讀QQ系列群內任何一位成員的發言、其內容均只代表其個人觀點與立場,不代表「東方時代環球時事解讀」及其網站、公眾號的觀點與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