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徐傳化創辦起了生產液體肥皂的家庭作坊(傳化集團的前身),發展後傳化集團已是橫跨一、二、三產的中國500強企業。徐傳化註冊了蕭山第一個「私營」企業,但實際上,創業之前,徐傳化獨到的眼光和敢為人先的精神已展露無疑。
走在前頭並不意味著盲目向前衝,徐傳化對市場獨到的眼光讓他不但走得快,而且走得穩。建廠之前,徐家的生活一直比較富裕,就是得益於徐傳化的經營眼光。
徐傳化說:「別人家的自留地都種糧食,只有我們家的種經濟作物,種中草藥,那時候種草藥的很少,能賣不少錢。當時他是村裡的風向標,他賺了錢,村裡的人就跟他學,一起種。
但徐傳化轉得也快。「大家都種草藥,草藥就賣不出好價錢,我就去種苗木。」當時徐傳化靠著種苗木,賺了一筆錢,造起了四層小樓。這也引得周圍人爭相效仿。
1985年底到1986年初,是徐傳化黑暗的時刻,兒子被查出重病,自己所在的磷肥廠倒閉,老沈得到消息後給他出謀劃策。他告訴徐傳化,如今都在辦廠,不如自己開個液體肥皂廠,正好他的小舅子是做液體肥皂的師傅,懂配方。
徐傳化採納了這個建議,通過老沈,請了洪師傅出山。從此,徐傳化憑著一口大缸做起來液體肥皂,當時,一缸液體皂毛利高達1000塊。洪師傅本身有自己的工作,不能一直靠在徐傳化的液體肥皂廠做工,但液體肥皂銷量好,供不應求,洪師傅不在的時候,徐傳化只能摸索著自己製造。
洪師傅每次做液體皂,徐冠巨都在旁邊看著,可是他做的卻賣不出去。原來,秘訣在於,洪師傅每次做液體皂,都會掏出一個神秘小包,把裡面的白色顆粒倒進配料中,這樣液體皂就會變得粘稠。
徐家父子做夢都想知道這是什麼,但洪師傅始終保守這個秘密,無奈之下,徐傳化搜集了一些粉末,跑去化學品市場找人分析,花了2000元買到這個信息,原來,這個白色粉末就是一勺鹽。
2000塊買了勺鹽,讓徐傳化深受刺激。但他也從這件事上醒悟:辦企業吃苦耐勞遠遠不夠,徐傳化痛定思痛,要想使企業長足發展必須依靠科學,依靠人才,創新從那時起根植於傳化的發展基因當中。
徐傳化說:「有很多民營企業,都是相互抄襲產品,不懂創新,但傳化從不做這種事情,我們相信科學,重視向科學進攻的人。」
1992年,傳化從浙江絲綢工學院(現為浙江理工大學)招進專家級人才李盈善,打破家族企業用人模式,開啟了企業人才引進之路,逐漸走上了社會化發展的道路。重視企業人才是成功必不可少的一方面,善於用人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來自生意經,創業家系授權發布,略經編輯修改,版權歸作者所有,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