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霸凌會給孩子帶來難以磨滅的心理創傷

2021-02-19 三聯生活周刊

昨日,中關村二小校園霸凌事件刷爆網絡,引起廣泛關注。今天上午11點半左右,中關村二小在官方微博發布聲明稱,讓教育問題回歸學校處理。

隨著對霸凌問題的研究逐漸深入並被廣為報導,霸凌對孩子的身體及心理健康所帶來的多重傷害被更深地揭示出來。而這種傷害就如霸凌本身,持續循環而難以磨滅。

本文原載於《三聯生活周刊》2015年第29期,原標題為《霸凌,抹不去的人生印記》。


中關村二小的微博聲明

從古至今,欺凌弱小一直在校園某個成年人看不見的角落隱秘地發生。與之相反,對霸凌的研究則是一個較新的領域,直到上世紀70年代挪威心理學家丹·歐維斯(Dan Olweus)才在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地區展開研究。在美國,上世紀90年代末因為年輕人被殺或者自殺,特別是1998年科倫拜校園槍擊事件之後,霸凌行為開始在美國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之後,霸凌對孩子有什麼長期影響的研究在發達國家展開,最長的研究追蹤了一個人的半生。

2014年,《美國精神病學雜誌》發布的一項新研究發現,童年時遭受的霸凌,其影響可能會從青春期和青年時期一直持續到中年。這項研究追蹤了一群參與「英國國家兒童發展研究」(the British National Child Development Study)的受試者,他們的共同點之一是出生在1958年第一個星期。研究者在這個群體中找出7771名曾被父母通報在7~11歲受過霸凌的個案,在孩子們的成長過程中對其進行持續追蹤,定期詢問他們的心理健康、社會關係、生活質量,以及職業和經濟情況,直到他們50歲。

根據「英國國家兒童發展研究」的數據資料,大約有28%的兒童偶爾被霸凌,15%的兒童經常被霸凌,作者們稱這和今天的情況很相近。研究結果表明,在幾乎每一項衡量標準中,那些童年時期曾被欺凌過的孩子,人生中會遇到更多的問題。無論是偶爾或者經常被人欺負,這些孩子們在23歲和50歲時都會遇到更大的心理困擾。此外,童年時經常被欺負的孩子在45歲時會有更大的抑鬱、焦慮和自殺風險,50歲時認知功能也會表現較差。也就是說,霸凌所造成的心理和認知影響在40年後之後,仍然持續影響他們的生活。

研究小組還發現,童年時經常遭受霸凌與受教育程度較低存在一定聯繫,有過這種遭遇的人在50歲時面臨失業或領較低薪水的可能性更大。與此同時,童年時期有過霸凌遭遇的孩子50歲時和伴侶或者配偶生活在一起的可能性也更低,在生病的情況下更少給朋友們打電話,最近一段時間與朋友碰面的可能性更小。相比起那些沒有類似遭遇的同輩,曾經在童年時期遭受過霸凌的孩子不僅對於自己現在的生活更加不滿意,並且對未來也更為悲觀。

研究者寫道:「童年霸凌傷害為何會造成長大後心智健康、體能健康與認知健康都呈現貧乏狀態,其發展機制目前仍然不清楚。」有一種可能是,霸凌對受害者所造成的壓力「嵌入」到某些基因,影響了支配應激反應、情緒和環境敏感性的激素和大腦化學物質。這些早年出現在生活中的痛苦徵兆若是沒有被治療,長大後可能會形成抑鬱或焦慮的來源。第二種可能是,一個人一開始遭受到霸凌傷害,將帶來更多來自同伴或成人的傷害,霸凌行為製造了一個持續一生的受害循環,幾乎影響到生活的所有領域。

霸凌會導致心理問題很容易理解,導致持續健康問題的具體原因又是什麼?

參與上述研究的一個叫作路易絲·阿爾塞諾特(Louise Arseneault)的教授在2014年還進行了另外一項長期健康影響的研究,在美國杜克大學醫學中心進行。之前,一些專家假設,霸凌是一種「有毒壓力」,影響孩子的生理反應。人體有一種機制可以驅動心理和身體的關係,叫作炎症反應,當身體和感染鬥爭時會發生反應,引發一種損傷或者響應機制,從而導致慢性健康問題。

杜克大學的團隊通過測量一種叫作C反應蛋白的蛋白質,對受害者的行為進行了評估。在許多慢性病中免疫活性會出現失控,以炎症的形式表現出來,例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痛和抑鬱症。炎症反應過程中會出現高水平的C反應蛋白,這是一種常見且容易檢測的炎症指標。以往的研究顯示,兒童時期被成年人虐待的人會顯示出高水平的C反應蛋白,這表明身體對「有毒壓力」的反應,和人體對抗感染時的反應是一致的。

他們分析了一項研究中1420名9~16歲的青少年,有受害者,有霸凌者,有兩者結合的孩子——被欺負也欺負別人。研究人員分析了參與者的C反應蛋白,從短期來看,受到霸凌對身體的影響發生得很快。受霸凌的兒童體內C反應蛋白的水平比沒有受霸凌的兒童高,而且受霸凌的次數越多C反應蛋白的水平越高。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他們體內的C反應蛋白水平也會升高,這是很正常的現象。但令人驚訝的是,這種升高在受到霸凌的孩子體內更加劇烈。即便已經過去了10年,那些幼時受過霸凌的青年體內,C反應蛋白(超過1.5毫克/升)仍舊顯著高於沒有這種經歷的青年(約為1毫克/升)。而在那些霸凌青年中,C反應蛋白水平只有0.5毫克/升。

研究人員認為,霸凌會影響人體對壓力的生理反應,包括感到壓力時釋放的激素皮質醇水平的改變。一個涉及同卵雙胞胎的研究表明,雙胞胎中的一個人被欺負,一個沒有,被欺負的那個人表現出「遲鈍」的皮質醇反應。

更讓研究人員驚訝的是,那些經常欺負別人的人體內C反應蛋白最低。從數據上看,似乎欺負別人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健康。領導這項研究的威廉姆·科普蘭(William Copeland)教授認為,這一現象的原因和攻擊性並無關係,只是因為欺負人的孩子可能感受到了更多控制力、權利,以及社會地位的提高。這種結果實際上不足為奇,美國西北大學的生物人類學家託馬斯·麥克達德(Thomas McDade)說,欺負過別人的青年人C反應蛋白水平增長最慢,只不過是再次印證了地位越高感覺越好這個道理。

雖然一些研究把霸凌行為和積極的社交能力聯繫在一起,包括被同齡群體視為有能力,更受歡迎,具備更高的社交智商。但是,霸凌更常和人生艱難聯繫在一起。喜歡霸凌的孩子易怒、沮喪,具有侵略性和敵意,容易飛揚跋扈,表現出高水平的外化行為(比如頻繁地爭論、打架、生氣、衝動以及伴有持續的令人不安的活動力)和過度活躍行為,在學校更少獲得喜愛。一個英國小組調查了一組14歲是否霸凌的男孩,隨後在18歲和32歲又對他們進行了調查。那些認為自己14歲時有一點霸凌的男孩,其中18%的人到了32歲依然霸凌,這些成年霸凌中61%具有高度侵略性,20%因為暴力犯罪。

科普蘭說,霸凌和被霸凌的持續威脅會產生生理後果,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體驗可以導致生物應急反應系統失調,這些生理變化會限制個人應對新挑戰的能力,增加身體疾病的風險。

阿爾塞諾特表示,這些調查結果是強有力的證據,表明我們需要更加嚴肅地對待霸凌事件,它和任何其他形式的兒童虐待行為沒有區別。「我們要擺脫任何『霸凌只是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的觀點,老師、家長和決策者們應該意識到,發生在學校操場上的事件有可能會給孩子帶來長期的影響。」

接下來,他們將找出生活中存在哪些因素可能會削弱或者增強霸凌所造成的持續性影響。阿爾塞諾特表示:「40年是很長的一段時間,在這些年輕人的生命歷程中,無疑存在其他經歷,這些經歷也許可以保護他們免受霸凌帶來的負面影響,或者也有可能讓情況變得更糟。我們的下一步要調查這些因素。」

目前神經學家、心理學家和教育工作者逐漸達成一個共識,霸凌和其他類型的暴力能夠通過早期同理心(empathy)的培養得以遏制。童年是同理心培養的關鍵期,研究顯示,幼年期遭遇過虐待、疏忽的兒童,年長後變得攻擊性強、精神出問題、欺凌他人或被他人欺凌的可能性要比其他兒童大得多。當然也不排除有的兒童有著驚人的韌性和自我修復能力,在經歷過這些不幸後仍然獲得很好的發展。

僅有對痛苦的理解不能說就學會了同理心。遭受虐待的孩子更可能成為欺凌者,不是說他們不知道被別人傷害是什麼感受,而是因為他們學到了以暴力的方式去表達憤怒,主張權力。老師、父母可以通過鼓勵孩子在某個情境設身處地來培養他們的同理心,比如孩子看到別的孩子被取笑或受到不友善的對待,讓他換位思考:如果是你的話,你希望朋友們如何幫助你呢?

更重要的是,孩子需要處在一個有人以身作則的環境中,同理心可以被「傳染」,阿爾塞諾特這樣認為。「改善青少年行為模式的方式有很多種,我們需要評估哪些最有效。」

(圖片來自網絡)

⊙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繫後臺


相關焦點

  • 對校園霸凌說不,還孩子純淨校園
    但是在性善論的對面還存在著性惡論,從古至今,圍繞著兩個觀點的爭論一直都沒有停過,一個成人的善惡會受到成長過程中非常多的因素影響,而小孩子大部分時候就是純真的代名詞,雖然偶爾有「熊孩子」的稱呼,但是到底還是帶著善意的調侃意味,而最近越來越多的校園霸凌的新聞充斥在每一個新聞網站,有些內容殘酷得令人吃驚,甚至讓人背後一涼。讓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一個問題——孩子是否真的是善良的呢?
  • 如何走出心理創傷帶來的負面影響?
    就在大家震驚之際,他揭開了自己封藏在內心深處近30年的「秘密」——校園霸凌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就是一種難以磨滅的心理創傷。    無法被時間癒合的創傷,後來都怎麼樣了?>但有一部分創傷,無論時間過多久,它還是會在那個地方,成為怪獸,慢慢吞噬你的能量,形成心理陰影,影響我們的人格,甚至命運。
  • 被打後,成人能報警,孩子找家長卻是慫?這是在刻意磨滅創傷經歷
    刻意磨滅創傷經歷的影響,孩子反而容易成為欺凌對象 強調"打回去"的本質 孩子在學校被欺負,在心靈上都是一種創傷
  • 校園霸凌,你了解多少?
    校園霸凌大致有以下幾類:第一類「傳統霸凌」,多表現為靠武力欺凌更加弱小的孩子,給對方造成身心傷害。第二類「流言霸凌」,傳播謠言、謾罵、嘲笑都屬於此類,這類霸凌行為不會造成身體傷害,但是會帶來較大的精神損傷。
  • 「校園霸凌」為什麼我的孩子最近不愛笑了?
    但事實上,他不可能把所有人都排拒在外,於是他只好四下搜尋保護措施,以便自己能躲在其中,避開一切~校園霸凌所帶來的害怕交際,其影響對於孩子是尤為深刻的,如果不及時的疏導,將會在孩子的心中留下不可磨滅的負面陰影。當您的孩子出現校園霸凌的情況時,請一定要及時尋找專業人員的幫助,以便儘早進行心理疏導和幹預。
  • 拒絕「校園霸凌」!孩子被同學欺負,合格父母會教他「打回去」
    在學校裡,一些性格自卑、沉默寡言,身材瘦小的孩子,經常會成為壞孩子的欺負對象。這樣的「校園霸凌」會給孩子帶來難以磨滅的心理陰影,作為孩子的父母,最擔心的莫過於自己的孩子在學校裡受了欺負還默默忍受,一聲不吭。
  • 「青少年心理專題」對比《少年的你》,校園霸凌在毀掉孩子的人生
    並且伴有童年創傷的抑鬱症預後不好,當情緒不好的時候,童年被欺凌的場景會反覆再現,頑固的負面思維很難扭轉,人際關係、家庭關係一塌糊塗。,如同跗骨之蛆,伴隨終生,即使心理醫生,有時也感覺無能為力,研究也發現,遭受霸凌的孩子甚至在45歲時,也會有更大的抑鬱、焦慮和自殺的風險。
  • 校園霸凌,也許你的孩子正在經歷
    部分老師會選擇和稀泥,部分家長會教育孩子不要與別人起衝突,退一步海闊天空。更可怕的是,大部分家長往往會覺得校園霸凌是不懂事的小孩子之間的玩笑、小孩之間的小矛盾,不會有十分嚴重後果。,可能直到中年也依然有心理陰影。
  • 校園霸凌所帶來的的傷害
    近日,周冬雨和易烊千璽主演的《少年的你》確定重映,這部電影講述的是校園霸凌事件,這部電影不一樣的點是,雖然電影給人一種到處都是陰霾、壓抑,但能讓人看到希望是存在的,經歷過那麼多的痛苦和坎坷,結局是溫暖的。
  • 怎樣的孩子會被校園霸凌?問題出在父母
    反思一:孩子為什麼在遭受校園霸凌之後,沒有選擇告知父母?中國父母普遍性關注的是孩子的學習成績,其餘幾乎置若罔聞。因為得不到父母的理解、支撐和保護,或者還會被無辜打罵一頓雪上加霜,孩子只能選擇沉默,什麼都不說,在學校發生了什麼事情都不願意說,父母不了解他心理在想什麼,不了解他的內心世界。
  • 遭到霸凌可能導致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霸凌」問題一直以來都存在於校園之間,隨著社會意識的興起與各方的關注、這個問題開始慢慢被重視。然而,僅僅制止霸凌的行為,其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就必然能全都消失了嗎?一份來自斯塔萬格大學的研究報告指出,至少心理層面並不是那麼一回事。
  • 孩子遇到校園霸凌,家長應該怎麼做?
    在實際生活中,校園霸凌的嚴重更加超過你的想像。有一些家長會說哪有什麼霸凌,無非就是同學之間鬧著玩。2、同伴同行當孩子受到威脅和恐嚇時,要注意不要自己單獨行動。上下學可以約上幾個同學一起走,也可以讓爸爸媽媽來接送。同伴能傳遞力量,父母能給予安全感,這對於一個處於校園霸凌中的孩子,都是最需要的東西。
  • 校園霸凌不容小覷,那些被霸凌的孩子,長大後都怎麼樣了?
    如今校園霸凌實際上依舊被不少家長小覷,因為在他們看來,孩子小時候打打鬧鬧是很正常的事情,畢竟自己小時候就是這樣過來的,其實很多情況就是因為父母這種縱容導致霸凌者有恃無恐,而被霸凌者得不到理解和幫助,校園霸凌更加難以得到抑制。最近大火的《少年的你》也是關於校園霸凌的電影,從電影中可以看到陳念被扇耳光、扒衣服,這是把校園霸凌惡魔化了嗎?
  • 向全世界的校園霸凌,說NO!
    而霸凌行為的慣性也導致霸凌者在成年後依然難以擺脫這樣的行為習慣,最終發展為惡性暴力犯罪者。 至於霸凌事件對受害者的影響,則更是難以言說。 通過分析調查報告中的數據,人們不難發現,幾乎在每一項衡量標準中,曾在童年時期遭受過霸凌的孩子,在23歲和50歲時都會承受比旁人更大的心理困擾。 此外,遭受霸凌頻率較高的孩子在45歲時也會有更大的抑鬱、焦慮和自殺風險,50歲時認知功能也會表現較差。
  • 孩子遭遇校園霸凌怎麼辦,如何正確應對校園霸凌
    近年來校園霸凌這個詞不斷出現在我們的耳邊,甚至因為校園霸凌導致的悲劇也屢有報導,讓人也十分惋惜。那麼,當孩子遭遇校園霸凌怎麼辦?如何正確應對校園霸凌呢?前幾天,看到一篇新聞報導,報導裡一名15歲的孩子被6名教職生打死,並被掩埋在當地的一處農田裡,當人們發現時,這名15歲的孩子已經死亡。
  • 關注校園霸凌後兒童心理問題
    小時候的傷痕,會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撫平嗎?欺凌弱小是我們從古至今一直存在的一種現象,校園則是霸凌的重災區,在世界的各大國家每天都會發生校園霸凌事件,大約有28%的兒童偶爾被霸凌,15%的兒童經常被霸凌。學生欺凌事件2007年廣東開平一個初二女生得罪了校園內拜把子七姐妹,被擄到一家賓館,七姐妹找來四個未成年少男輪姦毆打了這個女生,並將過程傳到網絡。
  • 不想孩子被「校園霸凌」,父母從小這樣教,孩子沒人敢欺負
    近年來,校園霸凌頻發,從扇耳光、揪頭髮、逼迫下跪等行為,愈演愈烈霸凌者可能在長大之後,會忘記自己小時候的行為,而被霸凌者,從小受到的傷害,確是一輩子難以磨滅的痛演員馬思純近期也回憶,中學時曾遭遇校園霸凌,喝的飲料被放抹布水、粉筆沫,這些霸凌事件,可能是她不自信
  • 校園霸凌導致抑鬱症的孩子,是不是轉校好一點?
    19樓網友發帖:我表姐的孩子,以前因為遭遇校園霸凌,老師誤解等一系列的原因導致抑鬱症,被學校強制休學。網友熱評:每次霸凌事件出現,我們總是將怒火和矛頭指向欺凌者。他們的確可惡,需要得到懲罰。除了嚴懲施暴者,要更關心被欺凌者的心理狀態。除了常見的抑鬱、焦慮,應該警惕有人出現創傷後應激障礙。
  • 女孩被逼下跪叫「爸爸」:校園霸凌的魔爪下,多少孩子在絕望掙扎
    施暴女生的話令人氣憤,難以想像這些惡毒的話語出自幾位花季少女之口。近些年來,越來越多曝光在大眾視野之下的惡性事件讓我們發現,原來校園霸凌的存在範圍如此廣泛。最可怕的是,事件相關者在心理上把暴力事件合理化。施暴的孩子說:「我只是開個玩笑,怎麼就毀了他的一生?」施暴孩子的家長說:「孩子還小,惡作劇而已。」
  • 校園霸凌的傷,痛到難以想像,別讓孩子自己一個人扛
    最近,江蘇南通一名初三學生被毆打致死的事件牽動著很多人的心,尤其是父母們,特別害怕自己的孩子也會遭受校園霸凌。近幾年,校園霸凌已經成為了一個很嚴重的社會問題,每年都有許多學生因為遭遇校園霸凌而厭學、輟學甚至選擇自殺。很多家長因此不得不思考,到底怎麼做,才能夠幫助孩子避開校園霸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