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說:「普通人把學習當作自己謀生的手段,而天才把學習本身當作一種樂趣,在學習當中去完善自己的人生,這就是天才和普通人對待學習的區別」。
文/如穎隨行育兒經
前不久,熱播連續劇《三十而已》中顧佳為了兒子能進上海最頂尖的幼兒園,不惜背上巨額房貸換上幾千萬的學區房,為了打進「貴婦圈」,不惜忍辱負重購買20多W的愛馬仕包,目的是為孩子的精英教育之道鋪好路。
有網友問:「顧佳為了孩子,混貴婦圈,買學區房,贊助巨額的煙花表演……這些電視劇式的教育投入,誇張嗎?」
說實話,一點也不誇張,而且很現實。
當下中國父母中最流行的一句話叫:絕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為了孩子學習好,未來能考上精英學校,每個當媽的都會為了孩子拼盡全力,大家都在用自己最大的經濟和精力,帶給孩子最好的資源。
要不要買學區房?
上公立還是私立?
要不要學奧數?
要不要上補習班?
.....
以上話題在媽媽圈中討論得最多。當家長的總是很焦慮, 當看著別人家的孩子都在上補習班,都在學奧數,就很不淡定,不管孩子需不需要,也要給孩子報一個。
當孩子的學習沒有進步時,又會抨擊中國填鴨式的教育抹殺孩子的創造力,紛紛羨慕國外教育,湧現一批出國留學熱。
其實這些讓人焦慮的問題背後,都是在尋找到底什麼才是孩子最好的學習方式,或者說要給孩子什麼樣的學習方式才能確保孩子的未來。
最近看了部紀錄片《學習的人》,終於找到答案。
這四個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哈佛最高學府的學霸們,帶著3個學習的疑問到不同國家去尋找答案。比如:
1、其它國家的學生都在怎樣學習?學習的動機是什麼?
2、誰才是最會學習的人?
3、未來的學習方式應該是怎麼樣的?
希望通過對不同國家的學習方式的探索,能為我們找到未來對孩子最好的學習方式。
身在中國的學生,從上幼兒園開始,就習慣了上課要認真聽老師講課,放學上各種補習班,不停刷題、考試,大量的背誦。有時家長也挺懷疑這樣的學習模式是不是對孩子最有效,但又很無奈,那其它國家的孩子又是怎麼學習的呢?
四位哈佛學霸從離我們最近的亞洲國家開始,選擇了韓國、中國、日本、印度幾個國家進行走訪,再到法國、美國、牛津大學去看看。
他們發現東西方國家學習模式、學習的動機都有很大差異,也帶來不同的效果。
001 東方人的學習方式:喜歡獨自學習,喜歡背誦。
韓國:敬畏教育,考試至上。韓國人學習的勤奮度絲毫不輸中國。第一站來到韓國首爾江南區有名的「不夜城」,到處閃耀著螢光的不是夜店,竟然是鱗次櫛比的補習班,學霸們隨機採訪幾個晚上10點才從補習班放學的學生,每個人回答回家還要學到11-12點,因為還要做兩個小時補習班的作業,連小學生也不能倖免。
在考試至上的韓國,競爭也異常激烈,學生們從小就被樹立要好好學習的觀念,目的是考上好大學,找到好工作,找到優秀的人成家。連小學生都知道,如果成績不好,連朋友都交不到。
印度:通過世界上最難的考試IIT(印度理工)來改變命運。幾乎每個印度人都想孩子考進IIT,考進IIT就意味著能擺脫貧窮和提升出身地位。所以學生們每天堅持學習12個小時,參加各種補習班,全神貫注的聽課,絲毫不敢懈怠。
印度教的神有3.3億個,需要大量的背誦才能記住,所以印度人學什麼都要背,比如計算84*86,都能靠背快速計算出來。而且印度的考試很少客觀題,都是需要寫很多字的主觀題,所以也需要大量背原文。印度通過背誦成了世界的IT大國。
日本:最捨得花錢讓孩子上補習班。為了讓孩子考上東京大學、早稻田等一流大學,日本家長必須從幼兒園開始就要擇校。只要能進入這些一流大學的附屬幼兒園,不出意外都能輕鬆升入大學。
日本人認為「有錢無罪,無錢有罪」。都很捨得花錢讓孩子上補習班,一個升入名牌大學的孩子大概要花至少282萬元人民幣。
日本人最典型的學習方式是記筆記,300年前一個普通旅館的記錄都能完好無損的保留到今。日本人認為把筆記記好了,才能取得好成績。所以說上了東京大學學生的筆記是可以賣錢的。
002 西方人的學習方式:喜歡提問,喜歡在討論和交流中學習。
法國:高考唯一要考哲學的國家。法國的高中生放學喜歡去咖啡館,他們不是為了談戀愛,而是為了參加哲學討論。因為在法國的高考要考哲學。
如果沒有神,那麼一切都會得到允許嗎?
可以劃定正常和非正常事物之間的界限嗎?
法國的哲學課不僅是背誦,重要的是給學生一些觀念性的主題展開討論,答案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超越自己的想法,所以論證比結果更重要,也就是說「你為什麼會那麼想」比「我的想法是這樣的」更重要。
英國:牛津大學一對一導師提問式的輔導。牛津大學有著悠久的歷史,也培養出了很多世界名人。牛津大學每位教授對1-2名學生集中進行個人輔導,教授輔導的重點不是講義式的教學,就是不斷提問,讓學生深入思考出自己的想法。
牛津大學還有一個習慣,就是每天晚飯時,所有學生要穿著正裝,聚在一起就餐。目的就是可以和不同專業的學習展開討論。通過提問,通過自學找到答案。
美國:圓桌式的教育方式。美國最負盛名的寄宿學校菲利普斯.艾克賽特學院,所有課程都是以討論的方式完成的。他們研究出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就是一名老師和12名學生圍坐在「哈克尼斯圓桌」前上課,包括音樂、數學都是用圓桌來教學進行的。
老師說:上課的時候,最重要的是學生要參與到課堂中來,孩子們之間的交流最重要。這所學校不布置作業,只是在課堂上討論,但學生們在學習方面卻比任何人努力,也能取得好成績。
美國這所學校認為學習的目的,不是「學習什麼內容」,而是「分享各自的知識、觀點」。
所以西方國家認為思考、討論、提問和分析才是學習中最重要的。
全世界人口約70億,猶太人只有1700萬,佔全球人口不到0.25%,但是卻有23%的諾貝爾得主是猶太人,哈佛大學1/3的學生是猶太人,耶魯也佔了25%,華爾街所有投資銀行都是猶太人創辦的,財富100強企業擁有者中30-40%都是猶太人。
猶太民族成為了世界上創造知識奇蹟的民族,他們成功的秘訣是什麼呢?
研究結果表明:猶太人的智商的確比其它民族高,但是猶太人並不承認自己的成功是遺傳基因的作用,而是得益於他們一直就重視教育。
1、從小就誘導孩子自發性學習。最出名的一個說法就是,猶太人為了培養孩子從小就愛看書,不惜在書上塗上蜂蜜,從嬰兒開始就在誘導式地培養。猶太人認為強迫性的教育方式對子女的學習沒有任何幫助,只需要為孩子營造舒適的環境,並不斷鼓勵他們就好了。所以猶太人的孩子很擅長自我思考,自我主導型的學習。
2、父母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的楷模。猶太人每周六會舉行安息日,全家人圍坐在一起晚餐、交談、唱歌、喝酒,然後父親會單獨和每一個孩子單獨交談。
3、辯論式的吵鬧學習。猶太學校的學習氣氛非常自由,老師和學生都可以自由地討論問題。因為每個18歲的學生都要服兵役,所以高考在以色列並不重要,可以有充足的時間去思考自己的未來。
任何一個猶太學校裡,你找不到一個安靜的課堂,上課都在不斷討論,他們認為辯論才是最佳的學習方法。
猶太人認為只有知識才是任何人無法搶奪走的無形資產,因為沒有自己的國家,長期靠流亡,所以猶太人對孩子的教育理念非常的重視。
縱觀東方和西方國家的學習方式,的確差異很大。
東方人學習是為了家人、國家,而西方人基本上都是為自己學習。
東方人愛鞭策孩子,而西方人愛讚美孩子。
東方人不喜歡出眾,而西方人喜歡與眾不同。
東方人喜歡背誦,而西方人喜歡提問。
...
在《怎樣才是最好的學習》的一書中,作者指出原因。他認為東方是水稻文化,所以更重視努力,而西方是小麥文化就不會那麼努力,因為小麥種下去就能收穫。
由於各國的文化、歷史、經濟、宗教等的不同,所以帶來的教育模式有很大差異,那到底什麼才是未來最好的學習方式呢?
1、學習就是取長補短。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學習就是取長補短。
東方其它國家的學習都有和我們國家一樣,比如瘋狂補習,各種背誦,不愛交流,不習慣表達自我,而西方正相反。
我們對於這兩種學習方式不能一味地貶低自己,讚美他人。因為兩種學習模式存在了多年,已經證明他們都具有價值。
對於西方的學生習慣了討論式學習,可我們東方人如果才到西方求學肯定是不習慣的,我們習慣了認真聽,不會表達自己的想法。
記錄片中才到美國MIT讀博的東方人李真河也遇到了這個問題,他說剛開始的一年真的一句話也沒有說,只是一直聽,同學們都覺得他是一個沒有想法的人。過了好一段時間,李真河才適應和接受了這樣的互動學習方式。
他說:「其實討論式學習就是分享知識,擴展自己的思考邊界,雖然討論的時間比較長,但討論後記憶後更深刻,知識會持續很久。」
討論式學習、翻轉式課堂其實也可以用在我們的課堂上、學習上,通過實踐證明,真的能幫助孩子提升學習興趣和自主思考。
當然,我國很多經濟強省的數學教學水平也是高於歐美國家,在「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上海長期霸佔榜單,為此英國人曾帶隊到上海來學習,學習我們是怎麼教數學的。中英兩國還啟動了數學教師的跨國交流,英國對中國的 「九九乘法表」讚不絕口。
一位英國的數學教育中心主管表示:中國人的數學教育方式不是像表面上死記硬背,而是重複記憶,重視對基礎概念的深入理解。學生們雖然要記憶乘法口訣,但他們都是用來當作基礎工具。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學習優勢和特點,世界是平的,最好的學習就是取長補短。
2、最好的學習就是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輔相成。
除了學校的教育,作為父母,我們還要思考如何通過家庭教育來補充。
對於西方提問式的學習方式,其實就是費曼式學習方式,也可以在家裡踐行。
紀錄片四個哈佛學霸中,有一位姑娘莉蓮原本是韓國人,5個月的時候就被一對猶太夫婦所收養,所以從小接受了猶太文化的教育。
談起小時候養父母對她的影響,她說印象最深刻的事就是父親經常和她一起玩「為什麼」的遊戲。
兩父女不管是在車上、飯桌上、父親都會不停引導她用「為什麼」來提問,探索答案,哪怕這個問題已經有了明確的答案,父親依然會啟發她繼續問下去,一直保留到現在。
莉蓮說:「父母的教育激發了她無盡的好奇心,這也是她為什麼能考上哈佛大學的真正原因。」
相反,我們很多家庭還在努力回答孩子的為什麼疑問,更多屬於」知識傳授「模式,從今天起,家長可以每天多問孩子幾個問題「你的想法是什麼?,你是怎麼看的?」
最好的學習,一定是來源於孩子的獨立思考和終身的學習。這才是家庭教育中對孩子培養的終極目標。
3、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就是最好的。
有的人喜歡背誦,有的人喜歡討論。有的人外向,有的人內向。
最好的學習是沒有統一的模版,統一的套路。唯有找到適合孩子自己的學習方式才是最好的方法。
最好的學習就是因材施教,就是個性化教育。
叔本華說:「普通人把學習當作自己謀生的手段,而天才把學習本身當作一種樂趣,在學習當中去完善自己的人生,這就是天才和普通人的區別」。
教育本質是為了幫助孩子成為一個更完美的自己,而不是只為了達成一個物質的追求,這樣才能幫他找到真正學習的動力。
最好的學習應該是主動的、快樂的、個性化的、而且是智慧性的。用最好的學習方式去啟發孩子眼中看到對世界的好奇和對知識的熱愛,這才是我們教育的真正目的。
正如愛爾蘭詩人葉芝所說:「教育不是灌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
最好的學習不會局限於某個國家、某個民族,某個模式,而是彼此的取長補短、彼此的融合、碰撞和交流。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聯繫刪除)
【 我是@如穎隨行育兒經,專注家庭教育,每年閱讀書100+,為你推薦育兒書籍及乾貨,研究孩子學習力和情緒管理,歡迎關注我,和孩子一起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