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福州6月20日電(黃丹妮)20日上午,由福州市三坊七巷管委會、福州市三坊七巷保護開發有限公司、福州市傳統文化促進會、臺灣傳統文化促進會聯合舉辦的端午節俗文化活動在福州三坊七巷光祿吟臺舉行。
作為第三屆海峽漢服文化節系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次活動以「坊巷慶端午,兩岸共風俗」為主題,旨在通過民俗歌舞表演、傳統習俗展示等內容,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增進兩岸同根同源的同胞情感。
「福州有首歌謠全面概括了『五日節』的節事內容:初一釘門蔥;初二起炸猛;初三煎麵餅;初四做節仔;初五曬午時;龍舟賽起來。」福州民俗專家鄭子端先生現場為市民講述了屬於老福州的端午節傳統民俗,「福州端午節習俗除了跟全國一樣譬如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外,還有一些自己獨特的內容。如燻黃煙、『五月四水』、制『午時茶』,拔艾草、穿鞋子、戴紅肚兜等。而福州人在煮好粽子後,會把留在鍋裡的水用來洗腳、洗臉、洗身子等,據說洗後夏天不會生痱子,不會被蟲咬。」
除卻民俗專家現場解讀,來自福州各地的朋友也帶來了精彩的端午民俗表演。在輕快愉悅的樂曲中,只見一群身著綠色小肚兜的孩童,用歡快的舞蹈展現了端午佳節編無色線的傳統習俗。
「閩臺之間地緣相近、血緣相親、文緣相承、商緣相連、法緣相循。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大致相同,又略有區別。」臺灣傳統文化促進會副理事長王億鳳透露,除了包粽子外,臺灣最特別的一項風俗就是立蛋,「端午節當天正午十二點時,因是陽剛正氣匯集之極,所以俗信平日不易豎立的雞蛋在此時便可直豎在地上。只要立蛋成功,就寓意這下半年平安順利,財運通達,也是人們對生活的美好憧憬。」
福州市傳統文化促進會副會長則表示,雖然每年都在三坊七巷舉辦端午節俗文化活動,但今年是第一次引進臺灣團隊進行展示。「以前大家提到端午節,想到的可能就是包粽子、划龍舟,其實端午節的內容十分豐富,邀請臺灣的朋友共同參與這次活動,就是為了讓市民們更加了解我們的傳統文化。而臺上所進行的節目表演,我們的目的不在於演出,而是將傳統的東西展現給大家看,推動傳統民俗文化的繼承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