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文字是智慧的符號,除了表音、表意,每個字還有各自深刻的含義。
我們看「恕」字,上面是一個如,下面是一個心。這個字告訴我們什麼叫恕?就是要做到如其心。如誰的心呢?如對方的存心,能夠換位思考,將心比心,你就能夠做到轉怒為恕了。孔老夫子的弟子子貢來請教他,說有沒有一個字是可以終身奉行的呀?
孔老夫子說有,這個字就是「恕」,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當別人犯錯誤的時候,我們就要捫心自問,自己是不是聖人?是不是完人?自己是不是一個錯誤都不犯了?仔細一想,自己還不是聖人,自己還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怎麼能夠要求別人一個錯誤都不犯呢?當別人犯錯誤的時候,我們就應該想一想,當我自己犯錯誤的時候,希望別人怎麼對我呢?我們是不是希望別人能體諒我們的苦衷,考慮我們的處境,給我們一個改過的機會呢?
那麼,當別人犯錯誤的時候,我們也要設身處地,換位思考,給他一個改過的機會。所以你看,這個怒字,稜稜角角分明得很。你把這個稜角磨得圓滑一點,就變成了「恕」。那麼這個字確實是可以終身奉行的。
《弟子規》中有句話為,「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任何事情我們要加給別人之前,應首先捫心自問,我希不希望別人以這樣的方式、態度來對我?如果我不希望別人這樣對我,那我就不能夠以這樣的方式去對待別人。《大學》中也說:「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講的就是恕道。
《孔子家語》中寫到:「君子有三恕。」哪三恕呢?「有君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是說你對領導不能夠侍奉得好,讓領導滿意,而你有屬下,卻希望他能夠竭忠盡智,這就不是恕道了。「有親不能孝,有子而求其報,非恕也。」你不能夠孝敬父母親,讓父母安心滿意,卻希望兒女能夠孝順你,能夠有報恩之心,這也不是恕道。「有兄不能敬,有弟而求其順,非恕也。」不能恭敬兄長,卻希望弟弟妹妹能夠順從你、恭敬你,這也不是恕道。所以,要做到恕的話,確實是先要求自己,然後換位思考、將心比心。
這個「恕」寫得也很有味道。「恕」,上面是一個「如」,下面是一個「心」,告訴我們,「如心」才叫「恕」。如誰的心?如對方的存心。你能夠站在對方的角度換位思考、將心比心,你才能夠轉「怒」為「恕」。孔老夫子的弟子來請教他:「有沒有一個字我可以終身奉行的?」孔老夫子說:「有,這一個字就是『恕』。」意思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就是《弟子規》上所說的「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
我們不想別人怎麼對待我們,我們就不能夠以這樣的態度去對待別人。如果我們從早到晚,每一言、每一行之前都能夠想到這一句話,那我們的人際關係一定會有很大的提升。
什麼叫「如心」呢?我們真如自性的心就叫「如心」。那麼「如心」是什麼樣的心呢?是有一種同體的感受。意思是說,我不僅僅和自己是一體的,和他人是一體的,而且和萬事萬物都是一體的,這個心才叫「真如之心」。當你有了這種心,才能夠生起同體的感受。什麼叫「同體」呢?就是說,你看到別人很悲傷,你也會感覺到很悲傷;你看到別人很快樂,你也能夠從心底感受到那種快樂。這就叫「同體」的感受。所以,「同體大悲」,就是說你和萬事萬物是一體的,他有傷痛你也會感覺到傷痛,這個心才叫「如心」。
現代人的這種同情心,就是和人感同身受的心,卻越來越為物慾所蒙蔽,基本上都沒有了。我們感受不到身邊人的痛苦了。我們看到別人的苦痛,經常是麻木不仁,不能夠換位思考,將心比心。只有「同體」的感受有了,我們才能生起對別人無私無求的幫助之心。
古人有這樣一句話:「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世間人每一天「朝九晚五」很忙碌,工作很辛苦。那是什麼力量在推動著呢?
我們觀察一下發現,不是名,就是利。如果沒有名,沒有利,這件事很多人就不去做了。不能否認的是,還有很多人不為名、不為利,也在辛辛苦苦地努力工作,那背後推動的力量又是什麼?就是「如心」——這種「悲心」。
「同體」的感受能夠把人家的痛苦看成自己的痛苦,這樣的一種「悲心」才促使他為了大眾的利益付出,無私無求,做到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