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大家
新年快樂連連,來年萬事圓圓!
穿新衣,戴新帽
貼春聯,放鞭炮
春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
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
那麼在古代,皇上是如何過年的呢?
《乾隆帝歲朝行樂圖》
清代時候將春節叫元旦,從春節前除夕正式開始到正月十五都屬於過年。清代宮廷過年有很多煩瑣的禮儀,也逐漸形成了很多習俗。
皇帝也放假
春節期間,皇帝除了忙祭祀的事情外,公務也非常繁重。皇帝一般在臘月二十六日「封筆」「封璽」,在正月二十日的大典上重新「開筆」「開璽」。雖有「封筆」一說,但要想成為一位有為的君主,皇帝們春節期間斷然不能有絲毫的放鬆。
康熙皇帝從14歲親政以來到去世之前,除因生病、三大節、重大變故外,幾乎是沒有一天不聽政的。即使在康熙十八年發生北京大地震,康熙皇帝照常早朝,御門聽政。
康熙
雍正皇帝即位後,始創春節明窗開筆大典:春節子夜,在皇帝寢殿的養心殿,開筆濡染翰墨,先用硃筆書字再用墨筆,寫吉祥賀語,祈求一歲政通人和,風調雨順。
雍正
掛春聯
過年期間突出的是喜慶色彩,春聯用紙皆為紅色,但是在清朝,宮廷裡的春聯卻是書寫在白色絲絹上邊,懸掛在門口的立柱上邊的。滿族的祖先是居住在長白山一帶的遊牧民族,崇尚聖潔的雪,以冰天雪地之下的純白色為尊。
瀋陽故宮大清門
而滿族入主中原後,不斷吸收和借鑑漢民族文化,滿漢逐漸趨於融合。在漢文化中,白底對聯帶有某種不吉利的意味,因此在北京紫禁城,清朝皇室對春聯進行了改良,在許多地方張貼茶色底或黃色底的對聯。
到清末的時候,大清皇室幾乎完全融入了漢文化之中,遇上喜慶節日,也需要張貼紅對聯烘託喜慶氣氛。
貼門神
清朝官員吳振棫編著的《養吉齋叢錄》記述,每年十二月下旬,宮廷裡就開始懸掛春聯和門神,到了正月下旬撤除,存放在南池子大街的門神庫裡,下一年經過整修還能繼續使用。
那兩位威猛的門神是什麼人,自古有兩種版本。權威的說法出自《山海經》,說是東海桃都山的大桃樹下有兩位神將,名叫神荼、鬱壘(讀音「神書、玉立」),擅長捉鬼避邪,所以人們把兩位神將畫在桃木板上,又稱為「桃符」。這也是傳說桃木能夠闢邪的來歷。
清代北京年畫《神荼鬱壘》
世俗的說法出自《西遊記》,說是唐太宗因宮裡鬧鬼,要由猛將秦瓊和尉遲敬德在宮門站崗才能睡得安穩。後來將二人的畫像掛在宮門上,也一樣管用。
年夜飯
老百姓過年最講究的是年夜飯,清朝皇帝也不例外。皇帝一家平日裡是難得在一起用膳的。只有年節,才特許后妃們陪宴。除夕早上,皇帝與皇后、妃嬪們在重華宮共進早膳。早膳一般有拉拉(黃米飯)、餑餑、年糕等,但這不是正式的除夕大宴。
《歲朝歡慶圖》
除夕團圓年飯要於申正(下午4時)舉行。實際上,在中午12點就開始擺桌布置涼菜、點心了。晚宴擺在保和殿或乾清宮,皇帝一人一桌,桌子是「金龍大宴桌」,桌邊圍上黃金繡的桌圍子。大宴桌與皇帝的「寶座」之間設一長几,菜點都擺在大宴桌上,皇帝吃時再由人取到長几上。
在盛大輝煌的場面背後,清代有些皇帝還是比較注意節省節慶開支的。如太和殿國宴原設宴桌210席,用羊百隻、酒百瓶。乾隆四十五年(1780)規定,減去19席,並減去羊18隻、酒18瓶。嘉慶、道光以後又有所減少。
穿吉服
新年期間皇帝所要參與的活動更加豐富而瑣碎,包括大小祭祀行禮齋戒、拈香拜佛、朝賀、開筆,以及宴會、看戲、看舞燈等等,如元旦的主要儀式便有明窗開筆、堂子行禮、大殿朝賀、遞如意以及在宮中數十處殿堂拈香行禮和之後看戲進膳。
清康熙 石青色緞綴四團緝米珠雲龍銀鼠皮袞服
並且形成了相當複雜的服裝更換規則,幾乎會用到皇帝所有的冬季禮服(實際上包括明黃色冬朝服和藍色祭服)到各色吉服、常服,經常一日更換數次。
《皇朝禮器圖冊》之「皇帝冬朝服」
由於清宮保存了太監逐日登記的皇帝穿戴的原始檔案《穿戴檔》,我們可以了解皇帝當時在各種場合的實際穿著情況,是對當時典章制度的補充。
清康熙 明黃地彩雲金龍妝花緞貂皮朝袍
其大體規律是,穿著禮服進行元日令節的各種禮儀和祭祀活動,穿著吉服進行宴請、看戲、元宵觀燈等慶祝娛樂活動,遇齋戒、忌日則換常服。
清 石青緙絲八團慶壽燈籠紋棉褂
皇帝的禮服由朝冠、端罩、袞服、朝袍、朝帶、朝珠等組成,端罩或袞服套穿在朝袍之外。吉服包括吉服冠和吉服袍等,吉服袍即龍袍,所用之褂和禮服相同。
清 明黃色彩雲金龍紋妝花緞上羊皮下銀鼠皮男龍袍
常服則是單色暗花的袍褂。新年期間所穿的以上各類袍褂,均襯以皮裘甚至直接以皮毛為面,為冬季專用服式。
清 黃色暗團龍江綢玄狐皮端罩
《萬國來朝圖》乾隆皇帝身著端罩、內穿朝袍
皇帝賜福
紫禁城裡過年的喜慶氣氛要從臘月初一就開始了。這一天皇帝要寫很多「福」字,第一個「福」要掛在乾清宮的正殿裡,除了其他宮殿也要懸掛的之外,皇帝也會按照已經起草好的名單,給那些重要的王公大臣們寫「福」字,賞賜給他們。對這些王公大臣來講,是一件很榮耀的事情。
清朝皇帝開筆書寫「福」字,開始於康熙朝,到年節時,康熙帝開筆書「福」,賞賜大臣和內值人員。以後逐漸成為定例,並定於每年臘月初一開筆書福。
康熙書寫的多子多才多壽「福」字
乾隆十七年以後,皇帝開筆書「福」前,先到闡福寺拈香,然後回重華宮的漱芳齋書「福」。書寫第一個「福」字時,用康熙用過的御筆,上面刻著「賜福蒼生」四字。《國朝宮史》記載,「皇帝以『賜福蒼生筆賜』書『福』字十餘福貼各宮。」「十五、六等日,召御前大臣、侍衛至重華宮;二十六、七等日召諸王大臣、內廷翰林等至乾清宮,賜『福』字。」
清代盛世五位皇帝新年御筆《五帝賜福圖》
筵九
正月十九日的「筵九」是清代宮廷春節慶祝活動的「壓軸戲」。
這天晚上,皇帝坐在山高水長殿樓下,后妃們在樓上,王公大臣及新年來朝的藩王、外國使臣俱得以列座殿前,皇帝賜大家茶點。其時演出的節目有西洋鞦韆,還有滿、蒙、朝鮮等民族的民族歌曲及摔跤、爬竿等雜技節目,最後放煙花爆竹。「筵九」之後,蒙古王公、外藩、使節等相繼辭駕出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