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新春,度佳節,原來古代皇宮裡是這樣過年的!

2020-12-16 文藝通

祝大家

新年快樂連連,來年萬事圓圓!

穿新衣,戴新帽

貼春聯,放鞭炮

春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

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

那麼在古代,皇上是如何過年的呢?

《乾隆帝歲朝行樂圖》

清代時候將春節叫元旦,從春節前除夕正式開始到正月十五都屬於過年。清代宮廷過年有很多煩瑣的禮儀,也逐漸形成了很多習俗。

皇帝也放假

春節期間,皇帝除了忙祭祀的事情外,公務也非常繁重。皇帝一般在臘月二十六日「封筆」「封璽」,在正月二十日的大典上重新「開筆」「開璽」。雖有「封筆」一說,但要想成為一位有為的君主,皇帝們春節期間斷然不能有絲毫的放鬆。

康熙皇帝從14歲親政以來到去世之前,除因生病、三大節、重大變故外,幾乎是沒有一天不聽政的。即使在康熙十八年發生北京大地震,康熙皇帝照常早朝,御門聽政。

康熙

雍正皇帝即位後,始創春節明窗開筆大典:春節子夜,在皇帝寢殿的養心殿,開筆濡染翰墨,先用硃筆書字再用墨筆,寫吉祥賀語,祈求一歲政通人和,風調雨順。

雍正

掛春聯

過年期間突出的是喜慶色彩,春聯用紙皆為紅色,但是在清朝,宮廷裡的春聯卻是書寫在白色絲絹上邊,懸掛在門口的立柱上邊的。滿族的祖先是居住在長白山一帶的遊牧民族,崇尚聖潔的雪,以冰天雪地之下的純白色為尊。

瀋陽故宮大清門

而滿族入主中原後,不斷吸收和借鑑漢民族文化,滿漢逐漸趨於融合。在漢文化中,白底對聯帶有某種不吉利的意味,因此在北京紫禁城,清朝皇室對春聯進行了改良,在許多地方張貼茶色底或黃色底的對聯。

到清末的時候,大清皇室幾乎完全融入了漢文化之中,遇上喜慶節日,也需要張貼紅對聯烘託喜慶氣氛。

貼門神

清朝官員吳振棫編著的《養吉齋叢錄》記述,每年十二月下旬,宮廷裡就開始懸掛春聯和門神,到了正月下旬撤除,存放在南池子大街的門神庫裡,下一年經過整修還能繼續使用。

那兩位威猛的門神是什麼人,自古有兩種版本。權威的說法出自《山海經》,說是東海桃都山的大桃樹下有兩位神將,名叫神荼、鬱壘(讀音「神書、玉立」),擅長捉鬼避邪,所以人們把兩位神將畫在桃木板上,又稱為「桃符」。這也是傳說桃木能夠闢邪的來歷。

清代北京年畫《神荼鬱壘》

世俗的說法出自《西遊記》,說是唐太宗因宮裡鬧鬼,要由猛將秦瓊和尉遲敬德在宮門站崗才能睡得安穩。後來將二人的畫像掛在宮門上,也一樣管用。

年夜飯

老百姓過年最講究的是年夜飯,清朝皇帝也不例外。皇帝一家平日裡是難得在一起用膳的。只有年節,才特許后妃們陪宴。除夕早上,皇帝與皇后、妃嬪們在重華宮共進早膳。早膳一般有拉拉(黃米飯)、餑餑、年糕等,但這不是正式的除夕大宴。

《歲朝歡慶圖》

除夕團圓年飯要於申正(下午4時)舉行。實際上,在中午12點就開始擺桌布置涼菜、點心了。晚宴擺在保和殿或乾清宮,皇帝一人一桌,桌子是「金龍大宴桌」,桌邊圍上黃金繡的桌圍子。大宴桌與皇帝的「寶座」之間設一長几,菜點都擺在大宴桌上,皇帝吃時再由人取到長几上。

在盛大輝煌的場面背後,清代有些皇帝還是比較注意節省節慶開支的。如太和殿國宴原設宴桌210席,用羊百隻、酒百瓶。乾隆四十五年(1780)規定,減去19席,並減去羊18隻、酒18瓶。嘉慶、道光以後又有所減少。

穿吉服

新年期間皇帝所要參與的活動更加豐富而瑣碎,包括大小祭祀行禮齋戒、拈香拜佛、朝賀、開筆,以及宴會、看戲、看舞燈等等,如元旦的主要儀式便有明窗開筆、堂子行禮、大殿朝賀、遞如意以及在宮中數十處殿堂拈香行禮和之後看戲進膳。

清康熙 石青色緞綴四團緝米珠雲龍銀鼠皮袞服

並且形成了相當複雜的服裝更換規則,幾乎會用到皇帝所有的冬季禮服(實際上包括明黃色冬朝服和藍色祭服)到各色吉服、常服,經常一日更換數次。

《皇朝禮器圖冊》之「皇帝冬朝服」

由於清宮保存了太監逐日登記的皇帝穿戴的原始檔案《穿戴檔》,我們可以了解皇帝當時在各種場合的實際穿著情況,是對當時典章制度的補充。

清康熙 明黃地彩雲金龍妝花緞貂皮朝袍

其大體規律是,穿著禮服進行元日令節的各種禮儀和祭祀活動,穿著吉服進行宴請、看戲、元宵觀燈等慶祝娛樂活動,遇齋戒、忌日則換常服。

清 石青緙絲八團慶壽燈籠紋棉褂

皇帝的禮服由朝冠、端罩、袞服、朝袍、朝帶、朝珠等組成,端罩或袞服套穿在朝袍之外。吉服包括吉服冠和吉服袍等,吉服袍即龍袍,所用之褂和禮服相同。

清 明黃色彩雲金龍紋妝花緞上羊皮下銀鼠皮男龍袍

常服則是單色暗花的袍褂。新年期間所穿的以上各類袍褂,均襯以皮裘甚至直接以皮毛為面,為冬季專用服式。

清 黃色暗團龍江綢玄狐皮端罩

《萬國來朝圖》乾隆皇帝身著端罩、內穿朝袍

皇帝賜福

紫禁城裡過年的喜慶氣氛要從臘月初一就開始了。這一天皇帝要寫很多「福」字,第一個「福」要掛在乾清宮的正殿裡,除了其他宮殿也要懸掛的之外,皇帝也會按照已經起草好的名單,給那些重要的王公大臣們寫「福」字,賞賜給他們。對這些王公大臣來講,是一件很榮耀的事情。

清朝皇帝開筆書寫「福」字,開始於康熙朝,到年節時,康熙帝開筆書「福」,賞賜大臣和內值人員。以後逐漸成為定例,並定於每年臘月初一開筆書福。

康熙書寫的多子多才多壽「福」字

乾隆十七年以後,皇帝開筆書「福」前,先到闡福寺拈香,然後回重華宮的漱芳齋書「福」。書寫第一個「福」字時,用康熙用過的御筆,上面刻著「賜福蒼生」四字。《國朝宮史》記載,「皇帝以『賜福蒼生筆賜』書『福』字十餘福貼各宮。」「十五、六等日,召御前大臣、侍衛至重華宮;二十六、七等日召諸王大臣、內廷翰林等至乾清宮,賜『福』字。」

清代盛世五位皇帝新年御筆《五帝賜福圖》

筵九

正月十九日的「筵九」是清代宮廷春節慶祝活動的「壓軸戲」。

這天晚上,皇帝坐在山高水長殿樓下,后妃們在樓上,王公大臣及新年來朝的藩王、外國使臣俱得以列座殿前,皇帝賜大家茶點。其時演出的節目有西洋鞦韆,還有滿、蒙、朝鮮等民族的民族歌曲及摔跤、爬竿等雜技節目,最後放煙花爆竹。「筵九」之後,蒙古王公、外藩、使節等相繼辭駕出京。

相關焦點

  • 古代的皇宮沒有茅房,宮女太監是怎麼上廁所的?原來用的這個!
    通過大部分的史書和影視劇中,我們都了解到古代的封建制度是多麼嚴苛,這樣的等級制度在皇宮裡最為明顯。皇宮對於百姓來說就是高高在上的地方,裡面上到皇帝皇后,下至宮女太監們都是很講究的。這個問題並不是所有人能關注到的,在古代由於沒有現在這麼先進的排水系統,因此她們的茅房味道還是很大的。為了不讓這些氣味在宮裡衝撞到皇帝的龍體,於是古人們在修建皇宮的時候就直接不建設茅廁了。那大家就很疑惑了,他們不要上廁所的嗎?其實方法很簡單,就是使用隨意移動的便盆或者馬桶。但是這樣高級的便器也只能是身份尊貴的人才能使用,普通的宮女太監們是沒有資格的。
  • 迎新春,這3種盆栽必不可少,喜慶吉祥,過大節
    迎新春,這3種盆栽必不可少,喜慶吉祥,過大節一年一度的12月已經到了,過了12月,有好多節日,比如過幾天就是聖誕節,過完聖誕節是元旦,過完元旦是小年,過完小年就是我們的傳統佳節——春節,再這樣合家歡樂的節日當中,室內不放幾盆花草怎麼能行呢?
  • 迎新春:你知道春聯的歷史嗎?上下聯應該貼在哪邊?
    過年必須做的,祭祖、祭天、放鞭炮、貼春聯。每到臘月二十八九,就是家家戶戶貼春聯的時候,那你可知道關於春聯的歷史?春聯也叫門對、對子,以紅紙題字,寄託新年的期望。它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的「桃符」,就是王安石的《元日》中說的「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後人常用桃符代指春聯,所以很多人認為桃符就是春聯,但實際上其實最早的桃符和春聯之前還是有點區別的。
  • 原來古代過年的時間與稱呼都不同,而春節一詞直到民國才正式使用
    就這樣,形成了人們傳統的節日過年。當然,傳說終究只是傳說,但過年作為傳統的節日很早就深入到人們的生活之中。從古至今,各時期和各地的過年方式都有所不同,但幾乎都會在這一天進行貼春聯,放鞭炮、給壓歲錢、祭祖等活動。有著非常強烈的儀式感。
  • 「源」滋「源」味兒 萬源市迎新春文藝演出讓幹部群眾直呼「過癮」
    據悉,此次迎新春文藝演出活動,由中共萬源市委、市人民政府主辦,市委宣傳部、市文體旅局、市文聯承辦,市教科局、市融媒體中心、市文化館、市文聯各協會協辦,以「奮進新時代 躍馬新徵程」為主題,分為「愛國頌歌」、「脫貧歡歌」與「奮進高歌」三個篇章。
  • 古代皇帝嬪妃如何過年?故宮實景展現皇家年俗
    與往年相比,今年過年,最令人期待的顯然是「進宮」過年,這可是紫禁城自落成以來第一次迎接普通人進宮過年。打農曆戊戌年臘月初一起,已經做好迎接新年準備的故宮,張燈結彩,以破紀錄的近千件文物,恢復萬壽燈、天燈、門神、對聯等多種昔日皇宮過年的裝飾、活動,歡迎著天南地北的觀眾「進宮」過年。
  • 醬油:醬是古代皇宮奢侈品,老百姓沒有醬油是怎麼把菜做香的?
    在小賣部裡,往往有一個超級大的甕,裡面裝的都是醬,幾個村的人都來這裡買,熱鬧極了。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醬就沒有了,變成了瓶裝的醬油。母親告訴我,那時候的醬很黑,做飯的時候放一點點,整過飯就變成了黑的。如今的醬油不管是老抽還是生抽,都沒有了以前醬的顏色和口味,有時候做飯時,不小心把整瓶醬油都倒進鍋裡,這飯也不顯得非常的黑。
  • 與歷朝皇宮相比,明清紫禁城原來那麼小?
    雖然故宮的輝煌實至名歸,但是我們細心研究史料,發現故宮的面積在歷朝歷代的皇宮建築中,竟然只能排在很靠後的位置,這才知道,原來距我們很久遠的那個秦漢唐宋時代,巍巍中華是多麼的輝煌。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歷朝歷代的那些著名的皇宮。
  • 當十二星座穿越到古代皇宮,會是什麼樣的娘娘?
    都說一入宮門深似海,沒點知識是呆不下去的,那麼帶著你的星座我們來看看穿越到古代你會說怎樣的角色吧!這樣的性格很穩重,他們做事也是腳踏實地,可以說是後宮的典範,而且對於一個吃貨來說,後宮的美食可以說會讓金牛做倍感幸福,他們也不是爭搶的性格,性格乖巧是一位賢良的妃子。
  • 進故宮、探春晚、鬧元宵,小度機器人新年幹嘛去了?
    俗話說「每逢佳節胖三斤」,但俗話又說「生命在於運動」。在新年伊始就排滿了檔期的小度機器人,用親身實踐證明,外面的世界果然更精彩!今年,599歲「高齡」的故宮開門迎客,首次最大限度還原清代皇宮過年場景,舉行《宮裡過大年》數字沉浸體驗展,邀請八方賓客一同「進宮過年」。在這場福氣滿滿的展覽中,小編發現了一個熟悉的胖萌身影——小度機器人,而且還穿上了特別定製的新衣裳,這是怎麼回事?原來,「AI 大使」小度機器人光榮地承擔起了展區導覽、聊天以及合影吉祥物等多項工作。
  • 美麗河北e起過年|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 生活蒸蒸日上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傳統來源傳統習俗中,臘月二十六、臘月二十七要準備好過年要吃的肉類,到了二十八這天,就該準備麵食了。打年糕年糕是為春節製作的糕就稱為「年糕」,因為「糕」與「高」諧音,過年吃年糕含有「年年高」的美好祝願。過年吃年糕是中國人的風俗之一,春節的大年初一的早點人們講究吃年糕,這是取其「年年高」之意。
  • 月餅原來竟是皇宮美食?
    中秋節這一天必不可少的就是月餅了,大家可能不知道月餅原來竟是宮廷美食?皇宮中是怎麼樣過中秋節的呢首先說唐朝,中秋節作為團圓的佳節,皇宮中在這一天晚上往往安排賞月活動,但沒有例外基本上把時間都留給臣子自己,回去和家人吃個團圓飯,類似於現在的家庭聚會。
  • 筆墨迎新春,丹青繪華章!遷安迎新春書畫展要開始啦!
    筆墨迎新春,丹青繪華章!遷安迎新春書畫展要開始啦!「筆墨迎新春 丹青繪華章」遷安市2021年迎新春全國書畫名家邀請展歡迎廣大市民前來參觀開幕式2020年12月26日上午九點半
  • 過年在古代另有稱呼,其起源也多種多樣
    今天是大年初一,大家都正式進入了過年的節奏。其實在我國古代,由於一直採用農曆年曆法體系,所以如今的元旦與春節在古代其實是同一個節日,都是新舊年更替的標誌。但自民國以來,由於公曆年成為官方曆法,元旦也逐漸成為慶祝公曆年更替的節日,南京國民政府更是在後來廢除了農曆年的「春節」。
  • 世界現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質結構的古代皇宮建築群,竟然就在中國
    世界現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質結構的古代皇宮建築群,竟然就在中國,而它就是「北京故宮」。「北京故宮」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舊稱紫禁城,它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也就是是皇帝居住、處理政務的地方,它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的古代皇宮建築群,在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後,這裡成為故宮博物院,吸引著一批又一批的遊客。
  • 華北愛餃子、華東愛八寶飯,每逢佳節胖三斤,各地過年都吃什麼
    「每逢佳節胖三斤」是很多人甜蜜的負擔~大數據顯示,華北地區最受歡迎的年菜是餃子;華東地區,大家的最愛美食則是八寶飯。此外,上海的四喜烤麩、北京的芥末墩、廣州的白切雞也位居地方過年特色菜榜單前列。你家的必備年菜是什麼呢?
  • 九江白水湖村攜手共建單位區文化館開展「潯陽一家親――迎新春...
    中國江西網九江訊 通訊員繆惠莉報導:在新春佳節即將到來之際,白水湖村攜手共建單位區文化館開展「潯陽一家親――迎新春、送春聯」活動。  2018年2月6日上午,潯陽區文化館館長王雅文、文化館黨支部書記封麗君、書法幹部鄒平等領導一行來到白水湖村,為村民們送來了書法家們精心書寫的二百餘幅春聯、福字,同賀新春。
  • 西安:十三朝古都,如今為何不見皇宮蹤跡,皇宮都去哪兒了?
    如果西安被選為中國古代的第一個首都,幾乎沒有人會質疑這一點。可惜的是,西安作為13朝的都城,連一座皇宮都沒有留下。那麼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呢?不少人在第一眼看到西安的時候都會有這樣的疑問,那歷史上的西安到底發生了什麼呢?
  • 古代過年叫「夕」,又叫打「怪獸」,才有了過年的由來!
    對於過年想必大多數人一定是非常熟悉,而且非常期待的了!今年的新年馬上就要來臨了。不知道大家都沒做好準備迎接新年了麼?說到如今的過年並不稀奇,那麼接下來就很隨小編一起來看看古代是怎樣過年的,據說還挺兇險的!
  • 坂埔古厝:閩南「皇宮起」建築博物館,紅磚古厝見證古代宗法制度
    而獨具一格的燕尾脊,如同彎月一般,向兩端高高翹起,屋脊尾部如同燕子的尾巴,一分為二,這樣形制的屋頂,已經成為福建民居的「代名詞」。屋宇的磚、石、木等主要材料,又被當地工匠精雕細琢,一座雕梁畫棟、珠圍翠繞的閩南民居又被人冠以「皇宮起」的頭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