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新創業講座② | 阿曼蘇丹國薩邁爾蛇綠巖中豆莢狀鉻鐵礦的成因:來自熔體包裹的限制
於2020年6月榮獲日本地球行星科學聯合固體地球科學專題年輕科學家鼓勵獎,主持的科研項目有江西理工大學博士啟動基金205200100055,阿曼豆莢狀鉻鐵礦成因:來自熔體包裹體的限制以及中南大學有色金屬成礦預測與地質環境監測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項目2020YSJS04,豆莢狀鉻鐵礦熔體包裹體成分研究及其對鉻鐵礦成礦母巖漿的限制:以阿曼豆莢狀鉻鐵礦為例,並參與學術會議多次、參與多項科研項目以及發表論文多篇
-
鐵的來源及鐵礦漿形成的可能性
鐵的來源及鐵礦漿形成的可能性根據本區北段及中段兩個礦床的研究和計算,認為巖體中浸染狀鐵礦的鐵質是深部輝長閃長(玢)巖及安山巖在強烈鈉長石化過程中從暗色礦物中析出,並向上運移富集的結果。但形成梅山、姑山及南山、凹山頂部富鐵礦的更大量的鐵質從何而來?礦漿是如何形成的?這裡還需要進一步討論。梅山、姑山及南山頂部的礦體,均屬緻密塊狀,含很少的透輝石(陽起石)、磷灰石或石榴子石(姑山礦體中這類礦物多半已高嶺石化或石英化),與圍巖接觸處一般清晰截然,礦床圍巖蝕變帶很狹窄,鐵礦石中含有氣孔,局部地段氣孔密集。
-
甘肅石英巖礦資源分布概況及典型礦床
截止2019年底,甘肅省內共發現和評價石英巖礦產地18處,其中大型礦床2處,中型礦床9處,小型礦床1處,礦點6處。累計查明資源儲量1.54億噸,保有資源儲量1.41億噸。礦床規模以中型礦床為主,約佔甘肅省累計查明資源儲量的63.65%;大型礦床約佔甘肅省累計查明資源儲量的35.70%;小型規模礦床較少,約佔甘肅省累計查明資源儲量的0.65%。甘肅省內所有石英巖礦床成因類型均為區域變質型。其礦石為粒狀變晶結構,厚層—塊狀構造為主。
-
GCA:H2O-NaCl-CO2體系熱力學模擬及石英溶解度計算對金礦床成礦...
李興輝等-GCA:H2O-NaCl-CO2體系熱力學模擬及石英溶解度計算對金礦床成礦過程的指示H2O-NaCl-CO2三元混合流體在巖漿、變質和熱液系統中很常見,在成巖和成礦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此外,研究發現造山型金礦普遍存在多種結構的含金石英脈,金與石英沉澱近同時,兩者關係密切;石英中流體包裹體類型多樣,普遍賦存富CO2流體包裹體,且流體普遍發生不混溶過程。不同類型的流體包裹體如何形成,能否代表成礦流體性質?如何解釋造山型金礦普遍發生流體不混溶現象?能否通過反演石英脈形成過程限定金礦化條件?
-
Atomic Spectroscopy:國際首個磷灰石Cl同位素標樣及高精度微區...
李揚等-AS:國際首個磷灰石Cl同位素標樣及高精度微區分析突破磷灰石廣泛分布於巖漿、熱液及變質體系,是記錄俯衝帶等複雜地質過程的良好載體;其對流體活動極為敏感,具有精準示蹤含礦流體及礦化劑等關鍵元素的來源及遷移-富集
-
科普 | 這個常常被人誤解的磷灰石
出於職業修養和來自科班出身的自信(戀),我賭上了我的專業尊嚴,決定一試透明的寶石級磷灰石是極其罕見的,同時由於其脆性和硬度,在市場上超過一克拉的寶石級磷灰石更是難得。粉紫色磷灰石+雲母,來自四川因為磷灰石內常具有纖維狀生長管狀包體或密集定向的裂隙,所以它具備了貓眼效應。
-
Nature Geo.丨世界超大型礦床分布規律
巨型礦床通常含有異常大的金屬儲量,是我們地質找礦和礦業開採的首選目標。關於這些巨型礦床是否具有特定的形成模式,一直存在爭議。一種解釋是,它們可能只是礦床規模譜的極端末端效應,由共同地質過程的最佳巧合形成,從而形成異常大的金屬聚集。如果是由獨特的過程形成的,巨型礦床的產狀可能很難預測。相反地,如果是由共同的相似的過程形成的,了解形成巨大金屬礦床的最佳環境的機制可能有助於進行礦產的勘探。通過對大型斑巖型銅鉬礦床和低溫熱液型金銀礦床的研究,發現其中許多礦床在成礦過程中具有與成礦一致的特徵。
-
珠寶專家說佩戴鋯石、磷灰石、螢石對人體有害,郎哥用事實反駁
其實螢石主要還是用在工業領域,它是唯一一種可以提煉大量氟元素礦物,我們空調等很多設備包括牙膏所用的氟便來自於此。關於螢石對人體的危害,在很多平臺被傳的神乎其神,也實實嚇到了眾多寶友,那到底這種石頭的危害性會怎樣呢?是的,瑩石具有一定輻射性,但對於人體來說這可以幾乎忽略不計,其實生活中我們常見的石頭多多少少都有點輻射,它的輻射比家電手機要小很多。
-
熱液過程及熱液礦床
這些過程將巖石圈、水圈和生物圈聯繫起來,形成一個不斷演化的動態系統。自從水凝結形成水圈以來,地球上的水熱過程一直很活躍,很可能從4.4 Ga開始。地表及其以下的熱水溶液(水熱系統)的循環最終是由巖漿熱驅動的。
-
【科研進展】大功率固態照明用高效透明羥基磷灰石基複合螢光陶瓷
【科研進展】大功率固態照明用高效透明羥基磷灰石基複合螢光陶瓷 2020-01-14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鑽石裡的「冰七」密度大於普通的冰 高壓形成
沈錫田教授發表的論文為《鑽石中的冰七包體:地球深部地幔中含水的證據》,他與來自美國內華達大學、加州理工學院等的科學家們一起使用高解析度X射線衍射儀,在鑽石的微小包體中,發現了一種特殊的冰——冰七,這是迄今為止在地球最深處發現的水,也是首次發現地幔轉換帶含水的直接證據。冰七是一種奇特形式的結晶水,密度大於普通的冰,通常在高壓下才能生成。
-
熔體包裹體中的CO2來自哪裡?
通過對熔融包裹體保存的氣體噴出氣泡的研究,本文作者提供了三疊紀末大西洋中部巖漿省(CAMP)玄武巖中富含CO2的直接證據。結果表明,至少有一部分脫氣碳來自地幔和/或中低層地殼。深部碳的存在是控制巖漿房位置模式的關鍵因素,有利於快速爆發脈衝(每次都要幾個世紀)。作者的估計表明,每一次巖漿脈衝注入三疊紀末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量,與21世紀預計的人為排放量相當。
-
EPSL:怎樣的流體與空間耦合,才能形成大礦?
要形成一個大型且高品位的熱液礦床,富含金屬的流體流動必須集中在一個有限的空間,並與有效的沉澱和捕獲機制相結合。為了搞明白熱液礦床形成機制,我們必須足夠認識成礦流體,首先驅動流體的動力學機制是什麼?進而確定流體運移的方向和速度。
-
GCA:方柱石揭示造山帶熱液金屬礦床高鹽、高氧逸度變質流體演化
邱正杰等-GCA:方柱石揭示造山帶熱液金屬礦床高鹽、高氧逸度變質流體演化 造山帶內深部流體(Deep fluid)控制著地殼中深部金屬元素的活化-遷移-富集,造成金屬元素在有限地質體範圍內異常富集,形成不同類型的超級大礦,如造山型金礦床、鐵氧化物型銅金礦床(
-
美國審前證據動議程序:證據的隔離機制
證據動議作為訴訟過程中提出證據異議的程序性機制,可有效將不適當的證據排除在事實認定者的視線之外。在訴訟過程中,當一方當事人知道對方將提出一些不具備可採性的證據時,獲得一項審前裁決,不僅可以防止將不可採的偏見證據暴露在陪審團面前,而且有助於律師為庭審作出相應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