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孩子跑到我跟前說,不聽這音樂行嗎?太慘了

2020-11-13 老禤畫水彩


一個孩子跑到我跟前說,不聽這音樂行嗎?太慘了。

……

我從沉思中愕然驚醒,從畫布面前轉身去調低了音量,然後,乾脆把音樂換成了童謠。

孩子跑開了,開心地去做未完成的手工。

我意識到在工作中循環播放的音樂讓孩子感到不適。那是些單調而又令人沮喪的鋼琴樂,是我做作品時融入狀態的引變劑。我經常在這類音樂環境中工作,好讓自己進入畫面中某個「角色」,就好比我在現實中扮演某個角色一樣(這個角色並非指人,而是指現代文明的遺棄物)。

孩子們反感的音樂,確切地說是令他們感到悽涼的音樂,而對我來說必不可少,甚至是缺一不可。這種反差讓我意識到:同一事物,被不同的對象感知後得到的效果不盡相同。關鍵在於什麼?在於感知對象是不同的,在同一狀況中的反饋也是不同的,同在一種場景中才顯現出這種差異性。這種差異性在同一場景中也會相互感染。我被他們的快樂感染了,扭轉了原來的場景(從慘澹的氣氛中轉變為輕鬆自如的氣氛)。

天真的孩子不需要明白我的意圖,他們的世界充滿歡樂,他們從未真正領略過大人世界中的傷痕與疼痛。他們還是個孩子,當然不需要懂得向死而生的艱難,他們不會考慮一具扭曲的軀體以及一團睏乏的靈魂會漂向何處,他們不需要追究以何種形式燃燒生命才具備「此在存物」意義,他們還只是活蹦亂跳的火苗,沒有灰燼意識。

看看作品中的遺棄物吧,它們曾經是愛不釋手的實用之物,而現在物已盡用被置於荒野,但它們身上仍攜帶著某些淵源,能從此物中窺視一段往事。思源主義在我的作品中蔓延,直到能證明「此在存物」的意義。

孩子們是真正的未來,快樂童年不需要慘澹的音樂,什麼也不需要。

相關焦點

  • 「行了行了,別說了我不聽」:孩子變得叛逆,我後悔了!
    孩子上幼兒園那會兒,看到網上說的「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感覺這也太誇張了,小孩子嘛,理解力有限,慢慢講不就得了,發這麼大火兒,至於嗎!我從一個「溫柔的媽媽」變成了一個「暴君」「打孩子」對我來說根本就不可能。爸爸媽媽從小就沒打過我,我也從來沒想過我會打自己的孩子。
  • 幽默笑話:今天早上,五歲的兒子跑到我跟前,塞給我五百塊錢
    開心一刻:今天早上,五歲的兒子跑到我跟前,塞給我五百塊錢,然後悄悄地對我說:老爸,這是我的壓歲錢喲,拿去打牌吧趕緊收好了別被媽媽看到!我拿著錢,感動得熱淚盈眶,然後把錢藏在了枕套裡。這時,就聽兒子大聲叫:媽媽,老爸把錢藏在枕套裡了!
  • 幽默笑話:相親時候,突然一個五歲小男孩,跑到我跟前叫我爸爸
    小李說:今天早上我穿褲子的時候,一顆扣子掉了,我不會縫,所以就跑到隔壁去,要一位太太幫我縫上。天哪!她一定認為你太過分,而給你一個拳頭!不,不是這樣!她人很好,當場就拿出針線縫了起來我也站著給她縫,可是就當她縫完,用嘴把線咬斷時,她老公進來了!
  • 我說的你不聽,那我現在全聽你的行不行
    一個女人,坐在我的面前,有三重身份:一個青春期女孩的媽媽,一個公司的中層領導,還是一個諮詢者。來諮詢什麼呢?她說被孩子折磨得快要得精神病了。青春期的孩子就那點事,我就不囉嗦了,等我了解完具體情況就問她:你不能把罪名都安在孩子身上,自己改變了孩子才能跟著變。她兩眼一睜說:這幾年我改變的可太多了,我覺著沒幾個媽媽能做成我這樣。
  • 孩子不喜歡學音樂?原來音樂是要這樣聽的
    家長朋友們都喜歡給孩子培養些音樂細胞,可是光讓孩子每天枯燥地彈琴、練指法、練哈農拜耳就等於學音樂了嗎?並非如此。對於藝術的學習,不能只停留在「學技術」的階段,如果不提高孩子對審美的品位,不提高孩子對樂感的培養,那麼無論孩子練琴多少年,考多少級,也只是一個「琴匠」而已。
  • "孩子,你慢慢說,我在聽。"父母最好的修養就是耐心傾聽
    看過這樣一個故事:美國南部的一個鄉村院子裡,有一個男孩,開心地對著月亮跳呀跳。看到這一幕的媽媽,好奇地問:你在幹什麼呀?男孩指了指月亮,興奮地說:我要到月球上去!媽媽為兒子的想法大吃一驚,但還是默默聽完孩子天馬行空的想像。
  • 聽莫扎特or驚雷?關於孩子的音樂培養,我認真研究了下
    前段時間看新聞,說歌手楊坤diss抖音神曲《驚雷》,他說像《驚雷》這種網絡喊麥,根本不能稱其為音樂,這完全是拉低了大眾的欣賞水平,藝術不分高低貴賤,但分精華和糟粕。突然想到曾經有同事和我聊天,說到一個問題,說自己4歲的女兒一張嘴,全是抖音熱門洗腦神曲。第一次聽有點逗,聽多了越來越覺得不對。
  • 孩子效率不高,說了也不聽怎麼辦?
    ,也是最頭痛的一個問題,是孩子寫作業磨蹭,半個小時的作業能寫好幾個小時。一到中學,隨著學科數量的增加,內容難度的增加,知識量的增加,如果沒有高效的學習習慣很難完成學習任務,這也是很多孩子學習成績下滑的原因之一。那在孩子小時候,如何培養孩子高效的學習習慣呢?我從幾個方面和大家交流一下。
  • 大班音樂活動:《爸爸媽媽聽我說》
    音樂活動:《爸爸媽媽聽我說》一、活動目標:(一)學習唱歌創編歌曲動作。(二)通過此活動讓孩子學會傾訴內心的情感。(三)教育孩子在今後的生活中心理有想法要和家人說。二、活動準備:音樂課件、PPT、鋼琴三、活動過程:(一)、練聲。(二)、談話導入。在平時的生活中你是怎麼與你爸爸媽媽相處的?你覺得你的爸爸媽媽愛你嗎?從哪些方面可以看的出來?在生活中你遇到不開心的事不想做的事你會與你爸爸媽媽商量嗎?
  • 「我的孩子不聽我說話,這是叛逆期嗎?」
    01以前,在我的家長課上,有一位媽媽在課程將要結束的時候問我:老師,我來上您的課,真的能讓我的孩子聽我的話嗎?我當時有點不知所措,卻明顯感到:今天的課對她來說,是白講了。我說他爺爺呀!孩子問你話呢,你幹嘛另一行,重新開題呀?你為啥不正面回答孩子的問題?為啥?
  • 茅老師,我太「慘」了
    (請閱讀 茅衛東:我就是一根攪屎棍)有些人可能覺得我被茅老師「洗腦」了,那我現在到底有多「慘」呢?不管我讀了什麼文章,看到了什麼事情,和誰聊天,都會引發我的思考,所以,就想寫文章。可是,茅老師說你現在寫文章不能求數量,要有質量,一定要好好想一想這個話題是不是非寫不可,如果不重要,寧可不寫。
  • 懷孕後,有人建議聽胎教音樂,說以後孩子聰明,你確定不是瞎聽嗎
    隨著社會的發展,年輕準媽媽非常重視,如今已經發展出了很多種胎教形式,其中音樂胎教就是其中一種不錯的方式,在很胎教音樂中,《搖籃曲》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搖籃曲》像一曲柔情的曲子,有著輕鬆甜美的旋律,伴奏也有仿佛寶寶置身於搖籃的,準媽媽在一旁輕搖著搖籃哼唱哄寶寶睡覺的感覺,後來有相關人士把這首典子改在輕音樂
  • 孕婦如何聽胎教音樂
    因為這個技能學習的過程太周折了,不過也幸好我有一個很有經驗的朋友和一款智能科學的胎教機。  結婚三年,懷孕兩個月。關於孕期的一切注意事項都是懵懵懂懂,多數情況下都是身邊的親戚朋友、家人傳授一些她們的經驗給我,多是叮囑我哪些不能做。
  • 寶爸帶4歲孩子跑步,我願陪你跑到成年,你願陪我跑到白頭麼
    就在我打算休息一下的時候,老公突然轉過頭對我說:「你還趕不上一個小孩子,你看前面那個小男孩,跑得比你歡實多了。」我抬頭一看果然在我前面不遠的地方,有一個小男孩在跟他爸爸的跑步。步履闌珊的樣子充滿了倔強與不認輸,瞅這個樣子應該是跑了很長時間了。
  • 這幾種東西不能直接給孩子吃,太危險,出事會後悔一輩子
    媽媽一邊說還一邊搖頭示範不讓女兒要。雖然媽媽一直說不要,可是孩子還是經不住誘惑伸手接過來就吃。王奶奶走後,媽媽走到女兒跟前教育孩子:「叫你不要不要為什麼要接?要別人的東西不好知道嗎!」媽媽說著女兒還把花生破開一粒粒的往嘴裡塞,媽媽很生氣動手打了孩兩巴掌。估計媽媽用的力量大,孩子當時就大哭起來,誰也想不到孩子這一哭竟然釀成了大禍,一粒花生正好嗆到孩子的氣管裡。
  • Doinb跑到Faker直播間做翻譯,Doinb:Faker說的什麼?我聽不懂!
    如果喜歡皮皮的文章記得點讚導讀如果最近看Faker的直播你會發現FPX的中單Doinb跑到了Faker的直播間做翻譯,也不知道鬥魚是怎麼安排的反正Faker和Doing兩人也是一直在互動,作為直播鬼才的Doinb大家也是知道Doinb的直播效果真的是太給力了,收飛機跳舞,收火箭麼麼噠,而且作為一個韓國人來到LPL後不僅忘記了韓語怎麼說就連中國話都比一般的人要好很多,而在Faker直播間中鬥魚安排Doinb去給Faker做翻譯,在小編看到的第一眼就是Faker在玩英文遊戲,Doinb第一句話就是「臥槽,他怎麼玩的是英文遊戲啊
  • 說了無數次孩子就是不聽,怎麼辦?
    有很多家長都會問我一個問題,「為什麼我說了很多遍,孩子還是不聽呢?」我一般都會反問他們:「那麼既然說了這麼多遍,孩子都不聽,為什麼還要不停的說呢?」這時候家長們都會更加著急的說:「我這不都是為了他好嗎,最在屁股後面一遍一遍的說,你以為我願意啊?」所以,到底是因為什麼,形成了現在這種,孩子和家長都難受的情況呢?
  • 胎教聽莫扎特孩子更聰明?讓音樂成為習慣,提升更高的認知
    她對我說:「姐,不說了,我要給寶寶聽音樂去了。」我說:「胎寶寶才多大,就要開始培養音樂細胞了?」表妹說:「這倒是其次,聽音樂能提升寶寶智力!」我差點吐血問:「你這是聽誰說的?」像表妹一樣,很多希望孩子「贏在子宮」的父母,甚至在胎教時就已經給胎寶寶聽莫扎特了,但是聽莫扎特或古典音樂真的能讓娃更聰明嗎?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莫扎特」效應是真的嗎?
  • 都說愛音樂的孩子學不壞,但你給寶寶選對音樂了嗎?
    前兩天有一個剛當媽的同學和我哭訴職場媽媽帶娃多不容易。從孩子出生不到三個月她就銷假上班,每天又是背奶又是加班,和孩子他爸在同一公司,但卻經常結伴出差。到如今寶寶快兩周歲,大多數時間還是由爺爺奶奶帶。但是老一輩帶娃總避免不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對孩子缺少科學正確的引導就是其中之一。
  • 苦口婆心說孩子就是不聽?智慧父母掌握3個技巧,很有效
    前幾天去朋友家聚會,幾個寶媽坐在一起聊天兒,情不自禁的聊到了孩子的話題。其中一個朋友談到:每天說了那麼多的「不對」「不能」「不可以」,孩子們卻總是選擇性的裝失聰,這是為什麼呢?說真的,沒有孩子時刻是天使。我把和孩子一起溝通的小經驗分享給了那倆朋友,而在隨後的實踐中,她們都認為是有效的。所以,今兒也跟大家聊聊。怎樣說,孩子才會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