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了行了,別說了我不聽」:孩子變得叛逆,我後悔了!

2020-10-17 浩源的媽媽

大家好!我是浩源媽媽

聽過這樣一段話:教育孩子如育花,精心澆水施肥呵護,方能成功。但事實上,並不是所有人都能養好花,不懂得就要向別人請教,學習養花的經驗與藝術。

這段話對我感觸太深了。孩子上幼兒園那會兒,看到網上說的「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感覺這也太誇張了,小孩子嘛,理解力有限,慢慢講不就得了,發這麼大火兒,至於嗎!

我從一個「溫柔的媽媽」變成了一個「暴君」

「打孩子」對我來說根本就不可能。爸爸媽媽從小就沒打過我,我也從來沒想過我會打自己的孩子。可世界上或許從來就沒有什麼絕對的事情吧。

去年冬天,因為疫情待在家裡,也是一個難得的陪孩子的機會,可沒想到,這段時間我從一個別人口中「溫柔的媽媽」變成了一個「暴君」。

因為午休,我第一次對孩子動了手

孩子的精力總是那麼旺盛,中午全家人都休息了,兩個小傢伙兒卻越發的興奮起來,在床上翻跟頭、蹦跳、打鬧。

「睡覺了孩子們,別吵了哈,不然樓上樓下的叔叔阿姨該來找咱們了。」

「奧,知道了,馬上就睡。」嘴上附和著,卻一點兒也沒有停下來的意思。催了三五遍以後,仍然沒有反應。我不假思索地拖住老大的腿,把他拉到跟前,抬起手衝著屁股「啪啪啪」地打了N多下。

兩個孩子第一次見我發這麼發火兒,屋子裡一下子安靜下來,老大抽泣著,老二用驚恐得眼神看著我:「媽媽,我不吵了。」「不吵了?剛剛怎麼不聽,啊?」好幾巴掌下去,老二哇哇地哭起來。

當時自己簡直蒙了,當手抬起來的那一刻,我發現根本控制不住自己了。

陪娃寫作業,我變成了一個「嘮叨」的媽媽

想起李玫瑾老師這句話:六歲之前,父母的話是黃金,12歲之後,父母的話就是垃圾。

這話一點兒都不錯,一年級之前,給孩子講道理孩子還能聽,現在再說,不僅起不了多大作用,還會遭到「嫌棄」。

就拿練字來說,我們娘倆不知道吵了多少次,後來只要我一說話,孩子就會來一句:「行了行了,你別說了,我不聽。」當時真想一個巴掌拍過去(現在想來,很感謝自己當時沒衝動)。

都說8歲是孩子的第二個「叛逆期」,這個年齡的孩子如果再用「哄」的方式已經不管用了,可是講道理更是行不通。

因為你所說的所有的道理,在孩子那裡都是「嘮叨」。陪他寫作業他嫌你嘮叨,不配他寫作業他又追著問你,就這樣,陪伴孩子真的就變成了「雞飛狗跳」。

在不斷的兇、不斷的吼、不斷地揍之後,我發現孩子變得脾氣越來越暴躁、越來越沒有自信、做事情越來越浮躁,畏懼困難害怕失敗。

孩子變得「叛逆」,我應該負大多數的責任,說實話,我真的後悔了!

沒有完美的父母,「知錯就改,還是好媽媽」

看了很多育兒書、育兒視頻、育兒文章,學了很多知識。雖說有時候並不能完全用好,可感覺自己改變了許多:可以適當控制自己的情緒了、可以不再讓自己那麼焦慮了、可以心平氣和地溝通了

1:不要輕易打孩子

可能很多家長並不贊同我的觀點,覺得自己小時候哪有不挨打的,不也這樣過來了嗎?可想想自己當時的心情,有誰說自己挨了打不生氣、不害怕、不怨恨的呢?

其次,現在時代不同了,信息發達,孩子成熟的早,心思難琢磨,不是孩子玻璃心,而是現在的孩子面對的壓力和競爭更大,就算是大人每天都生活在焦慮之中,何況是孩子呢?

再次,當發火打孩子的那一瞬間,你根本無法控制住自己。還記得之前看到過一個新聞,爸爸硬是活活要了孩子的命。所以,千萬不要輕易對孩子動手。

2:不要輕易給孩子「貼標籤」

給孩子貼標籤,似乎是做父母信手拈來的本領:你怎麼這麼笨、你傻了嗎、你這孩子怎麼這麼愛惹事兒……

在給孩子講題的過程中,我經常會發火:「這不剛剛做了嗎?換了個名字就不知道咋做了?仔細讀讀題目行不行?你這孩子真是……不動腦子嗎?」

其實,仔細想想也不能全怪孩子聽不懂,大人講題的時候完全是按照成年人的思路在講,換句話說,如果大人能夠給一年級的孩子把題講明白,那才是真的利害吧。

還有一次,就是孩子和小朋友在樓下玩兒,有個小朋友長得胖乎乎的,兒子不知道聽誰叫人家「小胖」,就跟著喊,弄得小朋友不高興了。

回家,爺爺劈頭蓋臉的一頓罵:「人家給你起外號行嗎?我看你就是個愛惹事的孩子!……」

「不是我起的,是別人都那麼叫。」孩子像個被審訊一般低著頭,眼淚啪嗒啪嗒地掉下來,話都不敢說了。

那一刻,我恨不得讓爺爺趕緊停下,別再說了,恨不得把孩子拉過來摟在懷裡,可是我不能,因為那是長輩。再者,孩子這樣做確實不對,可這樣的語言實在太傷人了。

想想自己輔導孩子做作業時說的話,我又何嘗不是在傷害孩子呢?原本那個活潑開朗的小男孩兒,在各種無形的傷害下,變得越來越不自信,越來越急躁。說實話,我真的後悔了!

現在,小傢伙兒上二年級了,小心思也越來越多,每天都會製造各種各樣的「驚喜」,讓我猝不及防,為了消化這些「驚喜」帶給我的驚嚇,不知道耗費了我多少腦細胞。

以前我會為孩子每天的事情焦慮著急,回家不到半小時肯定會發火兒。現在,我倒覺得能給孩子解決問題也是一件挺快樂的事。

很多教育專家都會說:「孩子該打就得打」,我不完全贊同:①如果你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那就不要打孩子②如果你事後不會平復孩子的情緒,那就不要打孩子③如果只是為了發洩自己的情緒,那就不要打孩子。

養育孩子本身就是一件脫胎換骨,超越自我的重生,不是嗎?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立刪。

相關焦點

  • 我說的你不聽,那我現在全聽你的行不行
    一個女人,坐在我的面前,有三重身份:一個青春期女孩的媽媽,一個公司的中層領導,還是一個諮詢者。來諮詢什麼呢?她說被孩子折磨得快要得精神病了。青春期的孩子就那點事,我就不囉嗦了,等我了解完具體情況就問她:你不能把罪名都安在孩子身上,自己改變了孩子才能跟著變。她兩眼一睜說:這幾年我改變的可太多了,我覺著沒幾個媽媽能做成我這樣。
  • 孩子叛逆、發脾氣、不聽父母話怎麼辦?看看這篇文章
    ,情緒失控5、死要面子,面子比天大有以上情況,說明你的孩子開始叛逆了&34;我是一個30多歲的母親,孩子今年初二,以前我一直認為自己是個稱職的媽媽,物質上從來沒有缺過他什麼。可自那天以後我發現我錯了。「你別說了,我沒興趣學習,靠其他也能掙錢的,媽媽爸爸你們真虛偽,除了讓我學習,你們還會說什麼?」 「嘭「,伴隨著兒子甩門而去的聲響,我模糊了雙眼……想想以前多麼乖巧的孩子,現在叛逆,玩手機,成績墊底,抽菸喝酒,撒謊逃課,老師看到孩子了也頭疼,我更是不知道用什麼語言表達,被他折騰得沒有辦法了。孩子叛逆、脾氣大,家長怎麼辦?
  • 叛逆孩子背後的故事——冷處理:改變自我意識背後的「我不」心理
    當老師給他講道理的時候,他置之不理,開始大哭大鬧,一直說「我一定要喝果汁,我就不喝牛奶,我不喜歡……」很多人說,現在的孩子越來越叛逆,這個不喜歡,那個不喜歡,兩三歲就開始和父母頂嘴,一不順心就發脾氣……近年來,隨著「獨二代」越來越多,一個孩子被全家視為掌中寶,孩子的性格越來越叛逆,脾氣也越來越暴躁,這究竟是什麼原因,我們家長又該如何做呢?
  • 孩子叛逆、厭學、不受管教?打罵是行不通的,對症下藥才是關鍵
    前兩天和我媽打電話,聽我媽說起她朋友的外孫在我們老家最好的學校上學,但是最近死活不願意上學,每天也不寫作業,送到學校門口硬是不近學校,哭鬧不行還撒潑打滾,甚至有時候還逃學,把她朋友一家人愁得不得了,打也打了罵也罵了,依然沒什麼好轉,然後聽我媽一頓吐槽說現在的小孩子叛逆,生活條件好了還不知足
  • 「爸爸,別逼我…」叛逆的孩子,到底有多可悲?
    ,只要狠狠教訓一頓就行。不!寶貝洗澡吧?不!那我們今天不洗澡了?不!衣服穿不上,不穿了!哭;給他的東西不是他選的,不要!哭……這也不行、那也不行,試問哪個媽媽不崩潰呢?但如果這時你的孩子開始說「不」,我卻要恭喜你:這說明孩子的大腦和思維已經開始發育,有獨立的想法了。
  • 我可以接受孩子是個學渣,只要她健康平安就行
    作為一個寶媽,來到異鄉,老公開滴滴,早上七點出門,晚上10點才到家,有時候會出門幫買菜等東西,但是一日三餐和家務,帶娃陪娃基本都是我的事了。孩子2歲,是個叛逆的年紀,又缺乏安全感,尤其是這個月,感冒發燒咳嗽一周才好,我一周也沒睡到覺。生病期間,孩子一刻都不肯離開我,抱著睡,飯也不想吃,那幾天,孩子鬧騰得好累,基本上抱著孩子走來走去,才幾天時間我腰酸背疼。
  • 為了證明被愛,我叛逆了十二年」
    我們常說,孩子是父母的倒影。作為父母,從孩子的行為中,你能否觀照到自己的影子呢?你能否聽到孩子的「叛逆」「搗蛋」「不懂事」背後的真正心聲呢?今天,讓我們走進「堅持叛逆」十二年的會娟的內心,感受一下對於叛逆這件事,孩子是怎麼想的?
  • 我的孩子為啥會厭學?青春期為什麼會叛逆?
    前幾天我收到一個來訪者的問題:我的孩子為啥會厭學?青春期為什麼會叛逆?然後我給出了以下回答:這是兩個問題,咱一個一個來解答:第一個問題:孩子會啥會厭學?你見過小孩子厭玩嗎?沒有吧。而每一次考試成績不理想,每一次被批評,每一次和同學比較都是失敗的,這種對自己的失望會一點點累積起來,最後就產生厭學了。第二個問題:青春期為什麼叛逆?首先從生理上來說,孩子12歲左右(女孩會比男孩更早一些),因為激素的原因,身體發育日漸成熟,第二性徵越來越明顯,男孩慢慢變得更像男人,女孩慢慢變得更像女人。
  • 別總讓孩子改,孩子這麼叛逆,百分之百和你有關係
    家有青春期孩子的家長有時候真的很頭疼,對待孩子,說淺了不聽,說深了又怕有什麼嚴重的後果,這個分寸和度很難把握。讓我說,從改正自己開始,孩子叛逆百分之百和家長有關係。先說個我看到過的家長的行為,是不是感覺很熟悉?
  • 孩子叛逆不聽勸,不讓幹啥偏要幹,我要拿他怎麼辦?
    當時由於篇幅原因,沒有寫實操方法,這次結合這個案例,來談談,我們父母面對孩子「不聽勸」的叛逆行為,具體應該如何應對的問題。話說回來,具體到生活情境中,我們面對這種不聽勸的倔孩子,又在犯錯的當下,要怎麼對待呢?
  • 孩子總不聽你的話?總愛這樣教育的媽媽,難怪他叛逆
    如今孩子叛逆、頂嘴、不聽話已經是很多家庭的常態,也是很多父母的一道「心病」。一邊孩子哭訴父母管教過於嚴厲,缺乏自由空間,一邊是家長抱怨孩子叛逆、不聽話!但是,大多數時候,父母只會失望,因為孩子只會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由小的問題變為大的問題,這時候父母后悔也晚了。
  • 技能教養「魔法」,讓孩子認為「我能行」!
    「我能行」,幫孩子建立信心樂樂上小學前不識字、不會加減法,也不會英語,在很多人看來,似乎起點太低了,可在我看來,幼小銜接最核心的是幫助孩子培養自我管理能力,而不在於孩子超前學習多少書本知識。於是,在孩子入學前半年,我先在周圍做了一個小型調查,向小學生低年級家長取經,問問他們在入學後最頭疼的問題是什麼,得到了幾乎一致的回答——寫作業。既然寫作業難是個問題,為了避免上小學後寫作業雞飛狗跳的局面,我們就陪女兒解鎖一個寫作業的新技能,並通過這一過程幫孩子建立起「我能行」的信心。
  • 孩子:我不聽!叛逆的背後是哪裡出現了問題?
    好多叛逆孩子對父母的第一印象就是嘮叨,而很多父母也不知道問題是出在了哪裡。孩子們認為:不停的講道理,就是嘮叨很多父母之所以喜歡講道理,其實是擔心孩子。不善於表達的他們對孩子關心融入到每一句話語裡。可是道理講多了也就變成了嘮叨,傳遞給孩子也只剩下焦慮。孩子聽在心裡,父母不斷重複的道理也就成了變相的指責和批評,沒有考慮到自己的感受和面子。時間長了,就會激發孩子的防禦心理,一聽到父母開始講話就條件反射性排斥,甚至滋生厭煩。
  • 一個孩子跑到我跟前說,不聽這音樂行嗎?太慘了
    ,不聽這音樂行嗎?我意識到在工作中循環播放的音樂讓孩子感到不適。那是些單調而又令人沮喪的鋼琴樂,是我做作品時融入狀態的引變劑。我經常在這類音樂環境中工作,好讓自己進入畫面中某個「角色」,就好比我在現實中扮演某個角色一樣(這個角色並非指人,而是指現代文明的遺棄物)。
  • 孩子叛逆不學習與媽媽炒菜不放鹽的關係,家長不能比孩子叛逆。
    ,好多父母感覺孩子不再可愛,變得越來越陌生,越來越排斥自己,情緒化,頂嘴。這些表現只是孩子由原來一切被安排,現在慢慢發現了自己,有了自己的想法,這就是成長,「叛逆」只是父母的權威給孩子成長下的不平等定義。網上搜索「孩子叛逆」,還有許多驚心動魄的案例。那些悲劇的發生,大多是因為父母沒有處理好和孩子的關係。激怒了孩子。
  • 家長這3種行為,容易使孩子變得叛逆,孩子叛逆應該如何教育?
    通常孩子在一定時期都會表現出叛逆,性子倔強,不聽家長的話,有的則成為了熊孩子,到處搗亂,這成為了父母教育孩子的一大難題。>1、不聽孩子的解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犯錯肯定是避免不了的,雖然在看到孩子犯錯時,作為家長的你會非常生氣,但就算生氣我們也要心平氣和地詢問孩子具體原因後再定奪孩子是不是要懲罰。
  • 把「我哪天都行」說成Every day is ok for me!
    NO.1 "我哪天都行"怎麼說? 01 "我哪天都行" 要說 Any day is ok for me!
  • 心理學家:「明學」不止是梗,簡直是你面對叛逆孩子時的真實寫照
    然而,家長的過度參與會使得孩子認為,自身沒有得到尊重,自己是不是就不該有想法?難道自己的想法是錯誤的嗎?這樣便會使孩子變得自卑,無信心,內心更加脆弱,更甚性格強烈者會變得難以管教,桀驁不馴,叛逆等。2)"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
  • 孩子變得叛逆,家長如何管教?這兩個方法比打罵管用
    孩子放學回到家,將書包扔向沙發,拿起我的手機開始玩遊戲。&34;正在做飯的我對孩子喊道。孩子卻無動於衷,敷衍一句&34;。話雖如此,但手機卻始終沒有放下,還笑出了聲。我走到孩子身前奪回手機,呵斥道:&34;孩子面露不悅,拿起書包走進房間,轉身對我大喊:&34;接著關上房門,直到睡覺之前,孩子也沒有說過一句話。
  • 孩子很叛逆,不愛學習,怎麼辦?
    孩子很叛逆,不愛學習,怎麼辦?首先我們要搞清楚孩子叛逆,不愛學習的根源在哪裡?根源在我們家長。家長是孩子的源頭!我們的孩子是在娘肚子裡就叛逆,就不愛學習的嗎?一出生就叛逆,就不愛學習的嗎?顯然不是,而是我們家長瞎教教出來的。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沒有做到「上行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