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浩源媽媽
聽過這樣一段話:教育孩子如育花,精心澆水施肥呵護,方能成功。但事實上,並不是所有人都能養好花,不懂得就要向別人請教,學習養花的經驗與藝術。
這段話對我感觸太深了。孩子上幼兒園那會兒,看到網上說的「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感覺這也太誇張了,小孩子嘛,理解力有限,慢慢講不就得了,發這麼大火兒,至於嗎!
我從一個「溫柔的媽媽」變成了一個「暴君」
「打孩子」對我來說根本就不可能。爸爸媽媽從小就沒打過我,我也從來沒想過我會打自己的孩子。可世界上或許從來就沒有什麼絕對的事情吧。
去年冬天,因為疫情待在家裡,也是一個難得的陪孩子的機會,可沒想到,這段時間我從一個別人口中「溫柔的媽媽」變成了一個「暴君」。
因為午休,我第一次對孩子動了手
孩子的精力總是那麼旺盛,中午全家人都休息了,兩個小傢伙兒卻越發的興奮起來,在床上翻跟頭、蹦跳、打鬧。
「睡覺了孩子們,別吵了哈,不然樓上樓下的叔叔阿姨該來找咱們了。」
「奧,知道了,馬上就睡。」嘴上附和著,卻一點兒也沒有停下來的意思。催了三五遍以後,仍然沒有反應。我不假思索地拖住老大的腿,把他拉到跟前,抬起手衝著屁股「啪啪啪」地打了N多下。
兩個孩子第一次見我發這麼發火兒,屋子裡一下子安靜下來,老大抽泣著,老二用驚恐得眼神看著我:「媽媽,我不吵了。」「不吵了?剛剛怎麼不聽,啊?」好幾巴掌下去,老二哇哇地哭起來。
當時自己簡直蒙了,當手抬起來的那一刻,我發現根本控制不住自己了。
陪娃寫作業,我變成了一個「嘮叨」的媽媽
想起李玫瑾老師這句話:六歲之前,父母的話是黃金,12歲之後,父母的話就是垃圾。
這話一點兒都不錯,一年級之前,給孩子講道理孩子還能聽,現在再說,不僅起不了多大作用,還會遭到「嫌棄」。
就拿練字來說,我們娘倆不知道吵了多少次,後來只要我一說話,孩子就會來一句:「行了行了,你別說了,我不聽。」當時真想一個巴掌拍過去(現在想來,很感謝自己當時沒衝動)。
都說8歲是孩子的第二個「叛逆期」,這個年齡的孩子如果再用「哄」的方式已經不管用了,可是講道理更是行不通。
因為你所說的所有的道理,在孩子那裡都是「嘮叨」。陪他寫作業他嫌你嘮叨,不配他寫作業他又追著問你,就這樣,陪伴孩子真的就變成了「雞飛狗跳」。
在不斷的兇、不斷的吼、不斷地揍之後,我發現孩子變得脾氣越來越暴躁、越來越沒有自信、做事情越來越浮躁,畏懼困難害怕失敗。
孩子變得「叛逆」,我應該負大多數的責任,說實話,我真的後悔了!
沒有完美的父母,「知錯就改,還是好媽媽」
看了很多育兒書、育兒視頻、育兒文章,學了很多知識。雖說有時候並不能完全用好,可感覺自己改變了許多:可以適當控制自己的情緒了、可以不再讓自己那麼焦慮了、可以心平氣和地溝通了。
1:不要輕易打孩子
可能很多家長並不贊同我的觀點,覺得自己小時候哪有不挨打的,不也這樣過來了嗎?可想想自己當時的心情,有誰說自己挨了打不生氣、不害怕、不怨恨的呢?
其次,現在時代不同了,信息發達,孩子成熟的早,心思難琢磨,不是孩子玻璃心,而是現在的孩子面對的壓力和競爭更大,就算是大人每天都生活在焦慮之中,何況是孩子呢?
再次,當發火打孩子的那一瞬間,你根本無法控制住自己。還記得之前看到過一個新聞,爸爸硬是活活要了孩子的命。所以,千萬不要輕易對孩子動手。
2:不要輕易給孩子「貼標籤」
給孩子貼標籤,似乎是做父母信手拈來的本領:你怎麼這麼笨、你傻了嗎、你這孩子怎麼這麼愛惹事兒……
在給孩子講題的過程中,我經常會發火:「這不剛剛做了嗎?換了個名字就不知道咋做了?仔細讀讀題目行不行?你這孩子真是……不動腦子嗎?」
其實,仔細想想也不能全怪孩子聽不懂,大人講題的時候完全是按照成年人的思路在講,換句話說,如果大人能夠給一年級的孩子把題講明白,那才是真的利害吧。
還有一次,就是孩子和小朋友在樓下玩兒,有個小朋友長得胖乎乎的,兒子不知道聽誰叫人家「小胖」,就跟著喊,弄得小朋友不高興了。
回家,爺爺劈頭蓋臉的一頓罵:「人家給你起外號行嗎?我看你就是個愛惹事的孩子!……」
「不是我起的,是別人都那麼叫。」孩子像個被審訊一般低著頭,眼淚啪嗒啪嗒地掉下來,話都不敢說了。
那一刻,我恨不得讓爺爺趕緊停下,別再說了,恨不得把孩子拉過來摟在懷裡,可是我不能,因為那是長輩。再者,孩子這樣做確實不對,可這樣的語言實在太傷人了。
想想自己輔導孩子做作業時說的話,我又何嘗不是在傷害孩子呢?原本那個活潑開朗的小男孩兒,在各種無形的傷害下,變得越來越不自信,越來越急躁。說實話,我真的後悔了!
現在,小傢伙兒上二年級了,小心思也越來越多,每天都會製造各種各樣的「驚喜」,讓我猝不及防,為了消化這些「驚喜」帶給我的驚嚇,不知道耗費了我多少腦細胞。
以前我會為孩子每天的事情焦慮著急,回家不到半小時肯定會發火兒。現在,我倒覺得能給孩子解決問題也是一件挺快樂的事。
很多教育專家都會說:「孩子該打就得打」,我不完全贊同:①如果你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那就不要打孩子②如果你事後不會平復孩子的情緒,那就不要打孩子③如果只是為了發洩自己的情緒,那就不要打孩子。
養育孩子本身就是一件脫胎換骨,超越自我的重生,不是嗎?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