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生來就具備資源,能夠克服自己的困難,家長的職責不是解決他們的問題,而是欣賞他們的天賦,為他們的創造力注入活力。
<< 滑動查看下一張圖片 >>
本文刊於《中國婦女》雜誌
魏巍芬蘭兒童技能教養法中國推廣中心創辦人,我能行(北京)管理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
每個問題背後,都有一個要學習的技能。掌握了這個技能,問題自然會消失。
記得女兒半歲那年,我用一天時間讀完了芬蘭作家本·富爾曼寫的《成功兒童技能教養法》(現名《兒童技能教養法》),如今,女兒樂樂8歲了,我學芬蘭兒童技能教養法也已經8年,最受益的就是轉變了我們全家人的思維方式——解決孩子現存問題的最好方法,不是去追究這個問題是從哪來的、誰是罪魁禍首,而是讓孩子學會某種能自己克服問題的技能。
「我能行」,幫孩子建立信心
樂樂上小學前不識字、不會加減法,也不會英語,在很多人看來,似乎起點太低了,可在我看來,幼小銜接最核心的是幫助孩子培養自我管理能力,而不在於孩子超前學習多少書本知識。於是,在孩子入學前半年,我先在周圍做了一個小型調查,向小學生低年級家長取經,問問他們在入學後最頭疼的問題是什麼,得到了幾乎一致的回答——寫作業。
既然寫作業難是個問題,為了避免上小學後寫作業雞飛狗跳的局面,我們就陪女兒解鎖一個寫作業的新技能,並通過這一過程幫孩子建立起「我能行」的信心。
我先給女兒講了我小時候學習的故事,媽媽上小學時一放學先寫作業,就有更多時間去玩,字寫得漂亮,作業總是乾淨整齊,直接增強了學習的信心,所以學習成績也變得更好,每天上學都很開心。女兒聽到這些,開始嚮往小學生活,她也想到了自己想要擁有的技能——早做完作業,而早做完作業就可以帶來很多好處,可以吃好吃的,可以多玩,媽媽會高興……於是,女兒上學後,根本不用我們督促,總是想辦法去早早完成作業。
前戲,讓孩子享受魔法
更有意思的是,按照芬蘭兒童技能教養法,最好給技能起個名字。這就像做遊戲,請孩子給技能命名,既增強她的主人感,又發揮她的創造力,還賦予了這項技能特別的存在感,孩子很喜歡起名這一步,樂樂給這項技能起名為「太陽」。
有了特有「存在感」的技能名稱還不夠,還要選擇一個魔法寶貝——讓孩子選擇一個動物、植物或者任意道具,來支持她的學習技能。魔法寶貝還有兩個作用:提醒孩子何時需要練習;如果遇到困難,能從中得到安慰和鼓勵。樂樂選的魔法寶貝是「字帖」,她覺得字帖能給自己帶來更多信心和力量。
還有至關重要的第三步:招募支持者。
讓孩子邀請一些人做他的支持者,比如爸爸、媽媽或要好的小朋友等。魔法寶貝是虛擬的支持者,邀請的人是現實中的支持者。支持者對孩子意義重大,當孩子知道有那麼多人關心他們,期待他們成功掌握技能的時候,就有更大的動力學習,很多孩子還會列出很長的名單。樂樂學習這個技能時,只邀請了爸爸媽媽做支持者,她也不想讓其他人知道,我們就尊重她,小範圍也不錯。
慶祝,給成功賦予儀式感
享受兒童技能教養法魔力的孩子們
其實,掌握技能唯一的方法就是一遍遍練習。但在這之前,還要跟孩子提前策劃學會技能後如何慶祝。就像大人們會說,如果我成功減肥XX斤,就獎勵自己買那條XX元的裙子。慶祝可以有很多方式,樂樂提出的慶祝方式是親筆寫感謝支持者的卡片。有些孩子喜歡開派對,並親自為派對做計劃,但不建議花很多錢買禮物。當然,如果有的孩子不喜歡慶祝,也可以理解。
有時,孩子雖然嘴上同意學習這個技能,也許並不知道意味著什麼,要請孩子演一演,走兩步,體驗一下:要是學會了,是什麼樣子。比如,我讓樂樂拿出小本子和筆,坐下來寫了一行字,然後把小書包整理好,在各種場景中真刀真槍模擬演習。
在真正練習時,家長要有遊戲心態,而非苦大仇深、一臉嚴肅。比如,我們每天都要給樂樂創造兩三次表演寫作業技能的機會,就像跟孩子玩過家家一樣。當你看到孩子展現他的技能時,不妨採用「三重讚美」法,包括:驚嘆、承受難度和請求解釋三件套。例如,「你太厲害了!這個挺難呢,我都做不到這麼快呢!你是怎麼做到的?」
在此過程中,提醒也是必不可少的環節。一旦孩子沒做到100分,最好把有時的退步看成是一時的忘記,而不是問題的復發。讓孩子告訴你,他喜歡什麼樣的提醒方式。比如,樂樂選擇的提醒方式是拿一支鉛筆在她面前晃一晃。
最後,對於小孩來說,一種技能的學習時間不宜太長,一兩周就很合適。按照提前約定好的方式給孩子慶祝,對孩子既是鼓勵,也是一個機會,讓孩子學著感謝他人。樂樂當時給我們寫了卡片,還畫了自己喜歡的圖畫,一家人都非常開心。但這並不是結束,後面的兩個步驟同樣必不可省。
閉環,培養成長型思維
教是最好的學,給孩子創造機會教給其他小朋友,對孩子來講是複習和提高。樂樂上小學一年級之後,很願意跟同學分享這個寫作業技能。
一般嘗到了甜頭,孩子往往主動想學下個技能,不妨趁熱打鐵。當成長型思維深深植入她的腦海裡,只要遇到困難,樂樂就會輕鬆地說,「那我學習一個新技能唄。」
如果遇到的是比較複雜的問題,不妨和孩子一起把它拆解成一組需要學習的技能。但最好不要同時學習幾個技能,可以給技能「排隊」,先學一號技能、再學二號、三號技能……若是半路殺出新的問題,就繼續加入排隊大軍。
一年級下學期,樂樂選擇了學校課外課中的小提琴課,對於剛學琴的孩子,老師要求並不高,每天練琴三五分鐘,先把興趣培養起來,可孩子回家還是不願意練。我們就想了一個好玩的遊戲,每天都假裝是一次上臺演出,媽媽來做主持人報幕,樂樂做小提琴演員,媽媽報五個小朋友的名字,樂樂上臺表演五次「小星星」,這樣就練習了五次,孩子很配合,每一遍曲子都拉得很用心。
也有人會說,這是逼我們做戲精嗎?其實,教育就應該是有趣的,在遊戲中完成教育,是件很美好的事,對於孩子,沒什麼事是理所應當的。
與其指出孩子的問題,不如給孩子指出道路。如果孩子亂扔東西,別說「不要亂扔東西」,孩子只是需要整理收納的技能。避免責備風暴,用學習新技能取代「查找原因」的對話,才是永遠正解。
我要感謝兒童技能教養法,它不僅幫我改善了親子關係,也讓我從一個很「作」的女人,變成了一個能看見更多的人,甚至還促進了夫妻關係,因為它讓我從關注「問題」轉變為關注「培養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