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 早知道這樣!當初就不該要孩子……每天被氣個半死!小夢啊,聽姐的還是晚點要孩子吧。"
看,又來了,表姐又在家庭群裡吐槽了……
自從東東上初中以後,家庭群就成了表姐的"吐槽大會"了,訴苦也成了家常便飯,我們也見怪不怪了!
誰都想自己的孩子聽話,懂事,成績好,可是,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尤其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步入學校之後,頂嘴,不聽話,叛逆成了許多家庭的常態,父母也為此頭疼不已,成了一塊難以治癒的"心病"。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都會經歷叛逆期,這是不可避免的,大致有三個時間段:
第一個叛逆期:2-3歲(Terrible Two階段)
第二個叛逆期:7-9歲(兒童叛逆期)
第三個叛逆期:12-18歲(青春叛逆期)
處於這3個時間段的孩子,一般都具有很強的自我意識和反束縛思想,想要個性、自由,因此,家長管的越緊、越嚴,孩子的叛逆就會越明顯。
為什麼叛逆?
1)"半大小子,氣死老子。"
沒有被孩子氣過的家長少之又少,同樣,沒有被家長吼過,懲罰過的孩子也是寥若晨星。
很多家長總是抱怨:
"每次我讓他幹什麼,他就當耳旁風,甚至還跟你對著幹!真的太過分了!"
但是身為家長的你,有沒有想過孩子為什麼這麼對你呢?
家長抱怨孩子不聽話,不懂規矩,越來越叛逆,不服從管教。
孩子哭訴父母愛嘮叨,操控過度,不顧及自己的感受,沒有自由和空間。
有一句話是這樣講的:"孩子99%的問題,其實都是來源於父母。"
很多時候,我們作為家長,教育方式都是奔著"為了孩子好"的出發點進行的,然而我們卻忽略了重點,那就是被教育的對象本身——孩子。
從幼時的天真爛漫,到對世界的初步認識,再到確定世界觀,人都是從自我感官中吸取經驗,不斷成長的。
然而,家長的過度參與會使得孩子認為,自身沒有得到尊重,自己是不是就不該有想法?難道自己的想法是錯誤的嗎?
這樣便會使孩子變得自卑,無信心,內心更加脆弱,更甚性格強烈者會變得難以管教,桀驁不馴,叛逆等。
2)"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
前段時間《中餐廳》第二季剛一播出,因為黃曉明在節目中的"憨憨"言行態度,慘遭各大網友紛紛diss,一時間"明學"席捲全網,也成為了網友茶餘飯後消遣娛樂的段子。
到底黃曉明做了什麼,在"鬧太套"之後又一次被全網"通緝"?
其一是他多次在節目中根據自己的主觀思想做出錯誤的決策。
其二是他不聽取任何人的意見和建議。
其三是他意識不到自己的錯誤,反而認為錯誤都是別人的。
總的來說就是霸道,不給任何人表達的機會,一句"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盡顯"霸道總裁"之風。
為何會談及到"明學"?作為家長的我們看到黃教主的"華麗操作"後就沒有什麼想法嗎?
是不是有一種很強的既視感?
對!這就是我們教育孩子時的樣子!
1, 我們總是按照自己的意願"幫"孩子做出各種各樣的決定和安排。
2, 我們總是不願聽取孩子的想法。
3, 我們總是意識不到自己的方式是錯誤的,反過來卻責備孩子不按我們的意願行事。
我們在看到黃曉明的行為後,進行嘲諷批評的同時,卻沒有發現自己也淪為"明學者"。
其實在很多方面我們家長和黃教主一樣霸道,然而我們卻不自知。
不同的是黃教主有網友diss批評,而家長沒有,面對孩子,家長總是想盡辦法來強調自己是強勢的一方,你什麼都得聽我的!口口聲聲說"為了你好",卻成為了"統治者"。
3)"you can you up!"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學業也變得更加困難且繁重。
家長已不是孩子眼中那個全能的父母,先不說怎麼嚮導孩子的心理,就很多時候都無法幫助孩子解決學業上的問題。
家長不再是"統治者",話語權也不像之前那麼硬朗了,但霸道卻始終堅持著。
這時孩子隨著文化水平的提升,也開始有了敢於質疑的自主思維。
這就會出現逆反心理,"你都不會,憑什麼還要求我會!"
更為難聽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行你上啊,你不也沒讀好書嘛,你用你的方式把自己的人生毀了,現在又把我當小號重新玩!?"
而站在家長的角度,自己是在用小半生的人生經驗來教導孩子啊,為什麼孩子卻責怪起了父母?
怎麼對待叛逆?
1)"沉默是金,雄辯是銀——卡萊爾"
沉默是金,但不是不說話。
在很多時候,孩子本來就煩,你還滔滔不絕,越說孩子越不會聽,還不如把嘴巴閉上,多為孩子做點事情。
或者藉助跟別人說話的機會,把道理傳遞給他,也可以讓懂事的同輩或者孩子喜愛的對象去勸導。
就比如,孩子天天看電腦打遊戲,不要一味的制止,說不定孩子看起來在家裡不玩了,其實暗地裡去了網吧,這不就適得其反了嘛!
我們作為父母,可以在飯桌上跟對方說:"唉!老婆啊,我發現我眼睛的度數好像又長了,後悔當初就不該打那麼多遊戲,現在眼鏡一摘跟失明了一樣,如果能回到過去,我肯定給自己兩個大耳瓜子,讓不要這麼霍霍自己!"
孩子一聽,"確實啊,如果以後跟我爸一樣,失去眼鏡連路都走不到一塊,那多難受啊!"
這樣一來,孩子也就慢慢會自我調節時間,控制自己。
2)"要使一個人顯示他的本質,叫他承擔一種責任是最有效的辦法——毛姆"
要有耐性,孩子犯錯誤是很正常的,不犯錯誤怎麼成長,不知天高地厚的年紀自然也不知道很多事情是要付出代價的。
家長不需要每件事情都要加以管教,對孩子進行批評教育,很多事都得讓孩子親自體驗,多少都要讓孩子自己承擔一點後果。
比如上課要遲到了,孩子還磨磨蹭蹭的,家長不要去提醒他,讓他遲到,當他急匆匆的跑進教室,老師在講課,同學們都在看他,有過兩次經歷,他自己就開始慢慢約束自己了。
3)"強扭的瓜不甜"
家長總是把自己認為好的事情強加給孩子,這是不可取的。
先不說家長也有判斷錯誤的時候,就僅僅只是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別人都是失敗的。
我們家長應該是孩子的領路人,而不是支配者。
像網上的一個段子說的一樣:
美國老爸問兒子:"兒子,長大後想做什麼?""爸爸,我想當卡車司機!"兒子回答道;
父親摸了摸孩子的頭說道:"那你就要為你的這個理想去奮鬥!"
中國老爸問兒子:"兒子,長大後想做什麼?""爸爸,我想當卡車司機……"
"當什麼卡車司機!?多沒出息!你要當律師,當科學家!"
如果站在兒子的角度,你更喜歡哪一位父親呢?
孩子為何叛逆我們還不清楚嗎?
4)"有平等就不會有戰爭——梭倫"
很多人認為平等是國家種族層面的事情,其實只要是人與人之間都有平等。
家長一直扮演強勢角色,那麼孩子會變的自卑或者叛逆。
家長一直扮演弱勢群體,那麼孩子會變的依賴或者嬌慣。
為什麼孩子多半願意聽從同伴朋友的話,卻不願聽從自己父母的話?
就是因為他們之間是平等的。
只有家長和孩子處於平等關係,孩子才會敞開心扉,家長也才可以更好地去引導孩子。
如果讓孩子感受到家長和自己是平等的,便不會出現上文提到的"你行你上"的想法,他們也會理解父母只是想讓自己變得更為優秀,更加體諒父母。
我們不能總是站在制高點對孩子加以評判,我們需要做的是讓看不長遠的孩子看到我們可以看到的地方,所以說平等的引導才是重中之重。
總而言之,不要讓孩子的個性泯滅,也不要讓孩子桀驁不馴。如何跟叛逆期的孩子相處、溝通,如何幫助孩子安穩渡過這段非常時期,是每一位家長都必須認真重視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