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孩子總是那麼害羞怕生,而另外一些孩子則善於交際,敢於主動和陌生人接觸?
這些與兒童的生理氣質有關,上一篇文章中就曾詳細提過兒童氣質相關概念知識,大家有興趣的可以看一下,這裡就再不多說了。在心理學家羅斯巴特的氣質模型中,生理研究則主要關注氣質的積極情感和恐懼痛苦這兩個維度上處於兩個極端的兒童,抑制型兒童或害羞兒童對新刺激反應消極,表現退縮;而非抑制型兒童或善交際兒童則對新事物和陌生人表現出積極情緒和趨近行為。
研究表明,區分害羞兒童和善交際兒童,來自於以下幾點具有生理基礎的反應性,如心率、激素水平和腦電波。
1.心率。從出生幾周開始,害羞兒童的心率就一直高於善交際兒童,面對不熟悉情景時,這些兒童的心率會進一步加快。
2.激素水平。害羞兒童唾液裡的應激激素皮質醇濃度幹預善交際兒童。
3.腦電波。害羞兒童右額葉的腦電波水平更高,而右額葉的活動與消極情緒反應有關。善交際兒童則剛好相反。杏仁核的神經活動傳遞到前額葉,可能是造成差異的原因。
父母教養方式對決定抑制風格是否會持續則很關鍵。
遺傳力的研究表明,遺傳對害羞兒童和社交性只有較低的影響。經驗的影響較大。
兒童教養方式影響著那些情緒反應強的嬰兒會不會變成膽小的兒童。疼愛、教養有方的父母養育可以減少害羞嬰幼兒對新刺激的生理反應,而冷漠、粗暴的父母養育則可能加重焦慮。另外如果父母一味保護那些不喜歡新刺激的兒童,即使很小的壓力也不讓他們經歷,那麼那些兒童就更難克服退縮。適當的要求孩子接近新情景的父母,可以幫助孩子克服恐懼。
如果抑制性持續下去,它將會導致過分謹慎,低自尊和孤獨。在青少年期,持續害羞可能形成社交恐懼,即在社交情景中非常害怕丟面子。
現在我們的社會環境,學校老師、家庭家長等都是對那些善交際兒童給予更多的讚揚和關注,而對害羞兒童則感到焦慮,缺乏耐心,甚至忽視。
所以父母需要明白害羞兒童是由很多生理原因形成的,他們對新事物的適應不是簡單的幾句話或大量的刺激就能變好,需要父母與孩子建立安全依戀,給予更多的耐心,鼓勵,提問引導,指向物體,促使他們去大膽探索,給害羞兒童創造良好合適的教養環境,以此提高他們的適應能力。
我家兩歲多小姑娘就是個極其怕生人容易害羞的,每到親戚聚會或是各種朋友聚會看到一堆不熟悉總要緊緊抓住我衣角,與我寸步不離,陌生人不能隨意觸碰她,要經過她的同意,陌生人的奇怪舉動都會引起她的緊張,對此我也一直耐心鼓勵,沒有強迫她打招呼或跟別人親近,積極帶她參加各種活動,希望能因為慢慢接觸到多些人而使她不在那麼害怕陌生環境和陌生人,但是效果並不大,我內心一直對此有焦慮的,但是直到我了解了兒童的氣質後,知道她生理上就是害羞兒童,就不再強求她與別的孩子一樣,而是創造她合適的教養環境,關注她的每一次進步,靜待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