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理學角度聊聊鮑某明和他「養女「的那些「風花雪月的事兒」

2020-09-05 tiange0612

這事已經發酵好幾天了,從南風窗的記者開始關注這件事到財新雜誌的記者又寫了一篇反轉,人們覺得這件事越來越離奇和有意思,關注度越來越高。我想一部分也是由於人們的好奇心作祟吧,想知道這個高管和一個沒讀過書的未成年女孩之間的真實關係是什麼。那我就帶大家從心理學的角度一起來獵獵奇。

先來看看最早南風窗記者對李星星(化名)的採訪記錄,這是李星星的敘述:



通過她的描述,所有人都可以咬牙切齒的說,這個鮑某某混蛋,禽獸不如,強姦未成年的小姑娘。


但是,就在不久之後,在財新記者的採訪報導裡,鮑某某則完全是另一番陳述。鮑某稱:他和李星星已經訂婚並送她鑽戒;說兩個人經常qq來聯絡感情,且李星星稱他為「親愛的大壞蛋」,還會說「想你了」以及「在你身邊才有安全感」一類的話。而鮑某把李星星的報警行為解釋為耍小脾氣,好像兩口子打架,一方胡鬧一樣。這一番解釋一出,很多看官肯定在一瞬間覺得,這個鮑某和李星星完全是忘年戀啊,甚至類似於瓊瑤愛情故事,或者像著名小說《洛麗塔》,那李星星一開始說的都是真的嗎,也許只是她在耍小脾氣?


但是,冷靜下來一琢磨,就會發現很多破綻。如果是所謂鮑某口中的「兩情相悅」,又為何李星星會患上重度焦慮和抑鬱症以及PTSD(創傷後應激障礙)甚至自殺未遂;又為何小姑娘會說鮑某逼著她看性侵兒童的變態電影,我想這種電影如果不是鮑某給她看的她是絕對找不到的。

但是在這裡,很多看官也會發現一個很大的疑點,即:李星星確實說過想念鮑某(這有聊天記錄和心理諮詢師的談話記錄為證),且李星星對待幫助過她的人態度反覆無常,甚至後來拉黑一些幫助她的人。如果真的是一個罪大惡極的大壞蛋又為何李星星的態度會如此飄忽不定?這可能也是這個案件吸引人之處。


心理學對當事人行為的解釋


下面就先試著從心理學的角度對小姑娘的行為做一些解釋。


01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正如很多心理學者分析的那樣,小姑娘對於鮑某時而表現出依戀的態度可能是患上了「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又稱人質症候群,指的是被害者對加害者產生了情感,甚至會反過來幫助加害者的一種情結,是人在求生欲和自保意識作用下的本能反應。

在這裡,小姑娘用對鮑某產生情愫這種方式來合理化自己被侵害的事實,這樣可以讓自己覺得舒服一點。


02一定程度的依戀心理

一個14歲的姑娘,被父母送給了一個陌生人。14歲的人,是具備一定行為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的,她完全明白,自己是被父母拋棄了,此時她肯定是存在嚴重的被拋棄感的。而就在此時,這個陌生男人給了她一個家和一些溫暖,這些溫暖和庇護是我們不能否定的,況且這個陌生男人又學識淵博事業有成。此時,她對這個比她年長很多的男人產生依戀和崇拜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人性是複雜的,不能因為鮑某的禽獸行為就否定他給李星星提供的庇護。畢竟,在李星星身上除了嚴重的精神症狀外,並沒有發現身體被嚴重暴力虐待的痕跡,這點我們不能否認。需要聲明的是,我所做的分析絕對不是為鮑某的禽獸行為洗地,只是從人性和內心活動的角度來分析小姑娘可能存在的心理狀態。


說完了李星星我們再來說說鮑某

鮑某明是天津人,1972 年出生於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從天津大學碩士畢業後,他赴美留學,在美國紐約與加州工作近10年,取得了美國國籍和中美兩國律師執業資格。之後他又先後在傑瑞公司和中興公司做高管同時又兼任西南政法大學研究員的身份,這樣一個地位顯赫的所謂「成功人士」,為什麼會在網上發布想要領養女兒的信息,又為什麼一直到跟帖領養的2014年都沒有結婚。這一系列反常的舉動難道沒有引起人們的思考麼?



接著,我再帶大家往下看這個鮑某收養李星星之後的表現:

「剛滿14歲的李星星,還沒有發育,個子也瘦小。但是鮑某明會突然掀開她的衣服,嗲著聲音,叫李星星『媽媽』,說自己是『寶寶』。」

在李星星的自述《生命的遺書》中,也有同樣的描述:「他的聲音突然變成像小寶寶一樣,對她奶聲奶氣地說,媽媽我要喝奶」。



寫到這裡,可能很多人會罵,這不是變態麼?

一個男人叫陌生女性為媽媽,像鮑毓明這樣還叫比自己小30歲的女孩為「媽媽」,這簡直太恐怖了!


那麼,這樣畸形的角色定位是怎麼形成的?


01關於戀母情節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先回顧一下男性的成長過程。


男性在3—5歲的時候,會迎來自己的性發育,這個時候和他接觸最多的異性就是他的媽媽。

因此幾乎所有的男孩都會在很懵懂的情況下,愛上自己的媽媽。


記住,這並不是什麼變態或有病,而是非常正常的心理。


所以,戀母情結和戀父情結一樣,都是非常正常的,絕大多數人都能在父母的引導下,順利地度過這一時期。


但是,有兩個例外:


一個就是在成長過程中,母親過於溺愛而父親的角色缺失,導致男孩在已經有性別意識的時候依然和母親睡在一張床上,或者有親密舉動,就會導致男性對於母親的依戀沒有戒斷從而延續到成年。於是在長大之後,就對母親的形象有格外的癖好。


這是其中一種,還有一種就是兒子和母親的關係太疏離太冷漠,從未給過他母愛。

缺少的就會一直尋找,這樣戀母情結就會如同一座沒有翻越的山,一直橫在他的心裡。


總之太多或者太少,都會造成問題,這樣的男孩即使長成男人,但心裡永遠有那麼一塊心結和永遠填不滿的欲望。


02關於「戀童癖」


鮑某的種種表現,應該是有「戀童癖」傾向的。雖然李星星已滿14歲,但依然是一個剛剛發育的小姑娘。雖然不能嚴格的歸類為理論上兒童的範圍,但鮑某和李星星年齡相差懸殊,我們依然可以認為他具有「戀童癖」的傾向。那麼,他的這種心理又是怎麼形成的呢?下面是我依據心理學做出的一些推測:


從他40多歲始終單身來看,也許在他的曾經,有過被同齡女性傷害的經歷。這種經歷對他的心理造成了一定影響,有可能在青春期時萌發過對異性的好感,而被家長或師長打壓,導致成年後無法正常與同齡女子交往;也有可能曾經戀情受挫,覺得和同齡異性交往會感到害怕,於是久而久之,被壓抑的感情需要就轉移到孩子身上。感覺孩子相對簡單,也更好控制。在這裡,我還想介入一個心理學名詞:退行


退行(regression)是指人們在受到挫折或面臨焦慮、應激等狀態時,放棄已經學到的比較成熟的適應技巧或方式,而退行到使用早期生活階段的某種行為方式,以原始、幼稚的方法來應付當前情景,來降低自己的焦慮。這是精神分析學裡講的人類防禦機制的一種。

根據上述分析,鮑某想和未成年女性建立所謂的「戀愛關係」,同時還會模仿寶寶的聲音和小姑娘對話,這一系列有些變態的行為似乎就不是那麼的難以解釋了。



寫在最後:


我再一次重申:我分析鮑某的心理絕不是為鮑某和小姑娘李星星發生性關係這樣不齒的行為洗地!只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整件事情當事人的行為。內心活動永遠主宰著人的行為,要了解一個人的行為一定要去剖析他的內心,而剖析內心又一定會涉及到過去的成長經歷以及原生家庭。大家都知道,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成長,影響是巨大的。


可以說大多數刑事犯罪的犯罪行為人在做出一些殘暴行為之時,內心已經處於比較扭曲的狀態了。或者說,大多數人的人格都存在重大缺陷。很多心理學和犯罪學專家也已經認識到這點,於是《犯罪心理學》作為一門重要的學科應運而生。研究人的心理對於預防和打擊犯罪具有極其重大的現實意義。


我曾經說過這樣的話:一個社會,靠法律來震懾犯罪行為,靠經濟大環境以及對人們的心理建設來預防犯罪。而父母是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的第一任啟蒙老師,也是孩子日後人格形成的決定性因素之一。所以,所有的父母都應該儘自己所能給孩子一份較為健全的愛,這是比吃飽穿暖、送ta上清華北大更重要的事,因為這關乎一個人一生的命運。

寫到這我忽然想起李星星的母親,好像在這起事件裡,很多人把她給忽略了;而在我看來,造成李星星傷害的最大的也是最直接的責任人應該是她的父母。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監護人,更是這個世界上和孩子最親的血肉連心的人。李星星的母親無論什麼原因把已經青春期的女兒送到一個單身中年男子那裡去的行為都是不可原諒的。我不信憑著一個成年人最起碼的認知水平,不可能意識不到這樣做可能存在的風險。鮑某禽獸,但他畢竟是和李星星毫無血緣關係的人;而李星星的親生母親,做出這種行為我覺得是不可原諒的。雖然她可能不用負法律責任,但至少應該被釘在道德的十字架上。


這個案件何去何從,我們不得而知。我只知道在大家的輿論監督之下,鮑某即使有再多不管是否精心製造的對自己有利的證據,法律都會給予公正的判決。我現在倒是很擔心這個姑娘,希望她將來可以擺脫陰霾,健康成長。既不會把憤怒指向自己,自我傷害;也不會把憤怒指向他人,為下一次犯罪埋下隱患。


感謝閱讀。


碼字不易,您的點讚就是對我最大的支持。


相關焦點

  • 「高管養女」事件可能有反轉,涉案女孩並不簡單
    幾個月前,鮑某明侵犯養女的事件引起了很多熱議。除了很多普通人支持養女做維權工作外,還有很多明星喊著支持女孩。網上片面的評論基本上是在譴責鮑某明和女孩的母親。因為他們的行為,女孩的生命被徹底摧毀了。原來,女孩和鮑某明只是養父養女,出乎意料的是,在被鮑某明收養後,他們在卻有了關係。事後曝光,一個說是自願的,另一個說是被迫的。只有當事方才能理解這件事的真相。經有關部門介入調查,鮑某明養女事件也有新進展。「高管養女」事件可能有反轉!涉案女孩並不簡單,關鍵證據已經暴露。鮑某明的養女被曝有兩張身份證。
  • 總裁鮑某侵犯14歲養女,心理學分析高智商病態心理形成原因
    48歲鮑某在養女周星星(化名)年滿14歲的深夜一點,在家裡的沙發上侵犯了周星星。鮑某的個人可謂是高智商,高學歷的人。心理學稱他們為,戀童癖的兒童性侵者他們本質就是喜歡猥褻和性虐待兒童的罪犯,因為他們想要從身體上傷害兒童來獲得快,來滿足自己變態的欲望。
  • 鮑某「性侵」案,竟運用心理學效應打造「服從性」,是有多可怕!
    鮑某這句氣急敗壞的話,暴露了他對養女小蘭(化名)的服從性打造,目標就是對他的「性服從」。這句話翻譯成流行網絡語就是:「我在等你感恩,你卻在等我坐牢?」他這麼做,一方面是為了讓小蘭能夠被他任意擺布,滿足自己的變態私慾;另一方面製造兩人心甘情願的假象,為逃脫法律的制裁做準備。
  • 心理學的那些事兒—— 瓦倫達效應
    親愛的朋友們,大家好,這裡是銀川市心理諮詢師協會,每周天,涵淇老師和你一起學習心理學。上周涵淇老師帶領大家學習了「阿倫森效應」,用心理學的角度,對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現象進行分析,讓大家對身邊的人和事有著更加清晰地認識。這周,我們一起了解「瓦倫達效應」。關注「銀川市心理諮詢師協會」公眾號,學習更多的內容。
  • 用發展心理學深度剖析性侵養女案:女性成長的心路歷程及曲折過程
    法國思想家西蒙娜·波伏瓦有句名言:女性不是天生的,而是被變成的——這句話非常發展心理學。近日引發熱議的性侵養女案中,中美兩國律師鮑某與未成年少女星星生母達成口頭協議,將13歲的星星收為養女,卻在其剛滿14歲生日時,開始了長達4年的性侵。
  • 「鮑毓明性侵養女」事件真相!鮑某未構成性侵,養女心機不一般
    還有不少明星都發聲為養女聲援。要知道在案件中,高管鮑某和養女兩人的地位差距一目了然。一個是未成年的少女,一個則是熟悉中美法律的律師,很難讓人不信,是鮑某對養女做出了侵犯這樣傷害的事情。鮑某未構成性侵,養女心機不一般。就在眾人關注著這件事情的時候。北京時間9月17日,鮑某性侵養女一案,在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聯合督導組的通報下,也終於是解開了案件的真相。
  • 邢磊:聊聊上課籤到的那些事兒
    邢磊:聊聊上課籤到的那些事兒 作者:邢磊 發布時間:
  • 讓前律師鮑某鑽了我國法律的一個空子
    鮑某涉嫌性侵養女案告一個段落,GA部決定將鮑某驅逐出境的消息傳出,網上再次引發熱議。面對熱點事件,保持冷靜思考。我們來看看這個案件背後的法律問題。那麼鮑某作為一名外國人,卻在我國從事律師工作,顯然是違反律師法的,完全符合上麵條款中相關規定。二是,鮑某作為一個成年人,卻以收養為名, 跟未成年的女子發生性關係且同居,明顯違反社會公序良俗,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因此,我國將鮑某驅逐出境,是完全有法律依據的。
  • 財新網為鮑某道歉的背後:絕不止「行文偏頗」這麼簡單!
    最近鮑某與養女的事情,受到了無數人的關注,財新網一篇相關「特稿」發布後,引發了巨大的爭議,而昨晚財新網也就此發明道歉聲明,承認「採訪不夠充分、行文存在偏頗」。財新網為鮑某文道歉的背後,絕不止「行文偏頗」這麼簡單!
  • 心理學:孩子學習老走神?關於「注意」那些事兒
    所以我們今天就來聊聊「注意那些事兒」。注意在心理學上指的是: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是伴隨著感知覺、記憶、思維、想像等心理過程的一種共同的心理特徵。注意又分為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無意注意:無意注意是指沒有預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比如在你學習的時候有人喊你,你扭頭看他,這就叫無意注意,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
  • 鮑某被驅逐出境,韓某主動求收養是否應當擔責?道德大於法律?
    一案最終落下了帷幕,鮑某被驅逐出境,韓某所控告的鮑某性侵併沒有充足的證據,所以鮑某並未構成強姦罪。 我認為,法院判決必須嚴格按照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的原則行使判決權,堅決杜絕除此以外的因素影響法院審判權的行使,可能法律的判決會讓大家在道德層面覺得不舒服甚至極其厭惡,但是法律就是法律,所有人必須嚴格遵守,無論是原告還是被告,既要承擔責任也不能剝奪他的權力!法律是理性的,我們必須在法律的框架之內行事!
  • 用英語聊聊「養子養女」
    看賈伯斯在史丹福大學演講的時候就在想,這樣一個天才,是兩個高智商的學生結合後來到這個世界的,但他的生父母沒有做好養孩子的準備,不過上天的安排很有趣,把這個天才放到了矽谷的旁邊,然後讓他遇見惠普公司、遇見Woz、遇見計算機從而為人類帶來了信息技術的革命。今天就來說說關於養子養女的英文。
  • 新時代的「羅生門」,鮑某某涉嫌性侵未成年養女一案誰是受害人
    據有關部門的新聞發布,鮑某某涉嫌性侵未成年養女一案,經全面深入調查,現有證據不能證實鮑某某的行為構成性侵犯罪。 事情還得從2015年說起,1997年的韓某某,為了得到某些利益被鮑某包養,偽造自己的出生年齡,明面上作為一個未成年人,成為鮑某的「養女」。 一個帶著某些「非正常」的收養需求,一個主動作為未成年少女「求收養」。
  • 核查:「高管被指性侵養女」案十大疑點
    財新特稿《高管性侵養女疑雲》雖因諸多爭議已撤稿,但因呈現了大量鮑某的陳述與其他信源提供的信息,我們仍將該文納入參考範圍之中。此外,多家媒體對案中人物皆使用了不同化名,為行文方便,本文採用「李星星」作為本案受害者的化名——這一化名來自最先報導此事的南風窗。
  • 當事人回應養女事件:自己單身不能收養孩子,等成年辦結婚手續
    隨著山東鮑某明性侵養女事件逐漸發酵,各界人士都開始關注這件事,一開始當事人一直採取迴避的態度,不發言,不爭論,眼看輿論快要壓不住了,鮑某明終於親自回應了南風窗記者的提問。一開始鮑某明是說受害者李星星是自己的養女,自己對其有求必應,要星星不給月亮,對她照顧的非常周到。自己本來是打算和李星星的母親結為夫妻,而李星星之前生活不太順利,其母親聽了「高人」的指點,要給孩子認乾親。
  • 辦公「印」話:聊聊口袋相印機那些事兒
    【中關村在線辦公列印頻道原創】情人節快到了,最近總是被男性朋友問「列印照片的那種小機器哪個牌子好,準備給女朋友送禮物」,為了避免後面的人繼續面對面地虐狗,我決定寫一篇文章來聊聊那些小機器,首先,要知道那些小機器應該被叫做口袋相印機。
  • 聊聊那些事兒 | 口罩的那些事兒
    從今天開始呢,每周四我們有了全新的欄目—《聊聊那些事兒》專門為大家介紹生活中工業設計產品的設計歷史通過他們的設計信息與觀念變遷,啟發讀者品讀其中蘊含的科學理念與設計智慧2020年剛剛過去,小編們一整年都在忙碌不知道屏幕前的你們對過去一年有什麼感想啊相信2020年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疫情了還記得年初疫情最嚴重的時候,口罩成了大家搶購和囤貨的目標今天呢,就由小編來跟大家聊聊口罩的事兒。
  • 【訪談】茸城之光欄目——聊聊社區矯正那些事兒
    【訪談】茸城之光欄目——聊聊社區矯正那些事兒 2020-07-21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實用口語:今天我們來聊聊「紙」的那些事兒~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口語>實用口語>正文實用口語:今天我們來聊聊「紙」的那些事兒~ 2019-12-10 22:51 來源:網際網路 作者:
  • 英語分類詞彙:來聊聊零食的那些事兒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語法詞彙>分類詞彙>正文英語分類詞彙:來聊聊零食的那些事兒 2019-09-16 10:39 來源:小學英語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