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年輕的時候一樣,什麼都能吃,不痛了!」 93歲的方婆婆回醫院複診時,開心地告訴醫生。
廣州93歲的方婆婆被診斷為原發三叉神經痛,於2019年7月在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接受了開顱手術。一年前,方婆婆右側面部常常突發針扎一樣的劇痛,病情逐漸惡化,加重到像刀割一樣,每天都要發作幾十次,痛得吃不下飯的方婆婆在一年裡瘦了20斤。
為93歲的老人做開顱手術,難度可想而知。中山一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楊超在顯微鏡下完成了這項精細的手術。現在,半年過去,療效也很穩定。據了解,十年來,楊超已成功為十幾名80多歲的高齡患者完成了微血管減壓術,至今患者們都健在,長期隨訪療效很好。而為93歲的患者進行手術,是首次,也是華南地區最高齡的三叉神經痛微血管減壓手術患者。
在不久前,楊超還作為新僑代表在廣東省第十一次歸僑僑眷代表大會上發言,他表示,他的家庭與個人都與「僑」這個字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生於愛國華僑之家
2005年,楊超通過世界衛生組織的考試,在澳大利亞墨爾本皇家醫院臨時執業,學成後,他放棄了澳大利亞的優才移民計劃,回到廣州,成為了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神經外科的醫生。他說,因為家庭環境的薰陶和家族一直以來的選擇,他決心回國,服務廣州人民。
楊超的外公是廣東籍的愛國華僑翁向東,翁向東10歲就漂泊到泰國,一生都在為祖國貢獻自己的力量。在1946年,翁向東協助籌辦了香港培僑中學。當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五星紅旗在天安門廣場升起的時候,遠在香港的培僑中學也於當天升起了五星紅旗,時至今日,五星紅旗在這個學校上空已經飄揚了70年有餘,這份對祖國的熱愛外公傳承給了楊超。楊超說:「小的時候,我最喜歡聽外公講帶槍護送愛國華僑走秘密交通線的故事。」這樣的愛國華僑家庭,對於楊超學術專業的選擇也有很重要的影響,由外公傳承而來的價值觀念,也在楊超的家庭中一代代延續。
向最難的領域挑戰,醫學研究碩果纍纍
神經外科被公認為是醫生培養周期最長、工作強度最大的專業之一。一個合格的神經外科主刀醫生要經過20年的學習和培訓。他選神經外科,也是因為在成長中,他的家庭告訴他:要有擔當,只要有能力就要去做。
楊超多次參加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官員、港股及滬深兩市上市公司董事的會診和手術。有豐富的大手術經驗,腦腫瘤切除、微血管減壓、DBS、腦室腹腔分流手術療效好、安全性高,併發症少。先後獲得「國家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全國歸僑僑眷先進個人」、胡潤中國好醫生等稱譽。在中華醫學會神經外科學分會第18次學術會議上,他的論文《80歲以上三叉神經痛患者微血管減壓術初步探討》,被評為優秀論文。
楊超感恩祖國,在僑代會上他發言說:「當前國家處於改革開放的大潮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徵程中。作為一名新僑,我有著前所未有的重大機遇和強大依靠。我要把我的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融入祖國改革發展的偉大事業之中,貢獻新僑的智慧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