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工作關係出差到日本東京的千葉行德區,旁邊就是地鐵站,乘坐地鐵的人烏央烏央的,街面上挺熱鬧街邊開了許多壽司店,拉麵館,店面都不大,但是都不缺少食客,作為北方人我的眼光多停留在拉麵館裡,隨意一看,就能看見食客捧著國人俗稱的大海碗埋頭吃麵。
日本地拉麵和中國的蘭州拉麵是兩回事,更類似中國的陽春麵,屬於湯麵。麵條是麵條廠生產的,淡黃色,細細的。一縷縷整齊的擺放在長方形的塑料食品箱裡。這種面有筋性,很柔軟,煮出來不粘不坨,入口有嚼勁,澆面的料頭種類很多,有大肉,海鮮,菌菇,青菜等等,湯的做法也很講究,湯味純正,拉麵煮出後,挑到大碗裡,澆滿鮮濃的湯,最後碼上食客挑選的美味料頭,一碗拉麵齊活,不說本地人喜不喜歡,作為以面養命的北方人,我也是沒有辦法拒絕它。
街邊的拉麵館隨小,但是大多裝修的很雅致,有的極為考究,門口旁邊多設櫥窗。窗裡都陳列這藝術品一樣的拉麵樣品,都是防腐蠟製成,色彩豐富,足以亂真。明碼標價,三百元到一千二百元都有選擇,當然是日元咯。日本人就餐有個習慣,先看樣品和標價,然後才決定是否進店用餐。如果進店後覺得不合適再退出,會被認為極不禮貌,所以日式飯館都會在櫥窗陳列食標,一是宣傳,而是便於顧客選擇。各種食標製作精良,就連食材上面油滴亮晶晶的質感也表現出來,讓人禁不住進店一飽口福。
不管進入哪家拉麵館,一定會聽到日本人獨有的歡迎聲,前臺的侍者後廚的大師傅都會異口同聲的來一嗓子,當你擇位坐下,侍者會遞上一杯免費加冰塊的水,日本人習慣喝這種飲料,如果是老主顧,店老闆還會贈送一碟自製的小菜,吃完拉麵離開時,又是一陣送別聲,倍感親切。
日本人再吃麵的事情上很是認真,如果端上的拉麵與食標對不上號 或者麵條有不如意的瑕疵,他們不會計較,也不吭聲,而是把面推到桌中,默默地把錢放在桌面就走了,以後就不會再次光顧這家麵館了,但是只要認準哪家拉麵好吃,合自己的胃口,他們寧肯在店外排長隊等著,這就促成了各個拉麵館的激烈競爭,我住的這個片區,至少有十幾家拉麵館,更有兩家麵館門挨門,一曰橫濱,一曰札幌。前者門臉講究,室內設施舒適,寬敞明亮,但是冷冷清清,鮮有客人。後者門臉陳舊,室內狹窄,燈罩上都有油汙的痕跡,客人卻店外排著長隊,客人眾多,室內餐桌上常常一片狼藉,侍者也是忙的顧不著收拾。同樣是拉麵館,反差怎麼那麼大呢,我想,這兩家拉麵館處於競爭狀態,都會注重拉麵的質量和價格,前者就餐環境良好,可是客人寧願排隊也不選擇前者,店老闆的心裡不曉得是什麼滋味。
國內養成吃宵夜的習慣,在這也會去札幌拉麵館吃麵。我喜愛大肉拉麵,肉切成三四大片,堆在麵條上,還配有海帶塊,筍條,雞蛋片,豆芽菜。肉質軟爛而且味道醇厚,拉麵彈牙,湯濃香又有海鮮的味道,加上多種配料,直吃的渾身微微出汗,肚兒圓。每次去都會看見一位六十多歲的禿頂老人 ,看樣子應該是大師傅,他負責調製麵湯,切肉和配料頭,一個年輕的婦人是老闆娘,也有可能是老頭的年輕媳婦。哪裡需要幫忙她就去忙上一陣,順便負責結帳。這位老闆娘照顧客人的功夫可比我們的阿慶嫂。永遠堆在臉上的笑容和親切隨和的話語,讓食客都有吃了還要來的理由。兩位年輕幫工,一個煮麵撈麵裝碗,另一個撤臺,洗餐具忙的不亦樂乎。還要不停的迎客送客,每天下午五點開始營業一直忙到深夜十二點。
還有一個拉麵館,門臉沒有任何標識,只有一個破舊的燈箱立在門口,燈箱上面繪著兩根交叉的大骨頭,夜間燈箱打亮,把兩根骨頭襯託的陰森森的,店門上裂縫的玻璃也用膠帶沿著裂縫粘貼起來,天沒下雨,屋簷處也有水滴不時滴下,水滴由一個古樸的鋁桶接著,門前右側屋簷掛著一條生鏽的鐵鏈,鐵鏈掛著一塊豬扇面骨。晚上路過店門口,從爛的玻璃縫處往裡看 ,也有暗紅的燈光透出,就餐的食客身影晃動,後來才知道這是個年輕人特意開的主題麵館,故作頹廢。
跟特別的是有個店面遠離鬧市,店門口大字告示,歡迎逃單。據業務單位一個大叔說,別看這個店偏僻,生意卻是火爆,由於生意興隆,不時有趁著老闆忙於待客而偷偷溜走的顧客,還有遊手好閒 ,無家可歸所謂的野人, 因飢腸轆轆而混進來要玩面吃 ,吃碗麵不給錢鑽空子奪路而逃。店老闆開店時就定了規矩,員工不能跑到店外追趕逃單的客人。
老闆是從三個方面考慮才定下了這個規矩,一是員工穿著店裡的員工服跑出去追趕,弄不好當街會起爭執,會影響店面的形象。二是拉麵屬於低價消費品,即使拉人要回餐費,但是佔用了店裡員工的部分時間,得不償失。不如把這些時間精力用到店裡正在用餐的顧客身上。三逃單的客人一定是窮人,不然哪會丟這個臉,他逃單跑掉了,下次還會好意思來混吃混喝麼,不如送他一碗麵吃,也算做了慈善。因為老闆的大度,善良,開店二十多年,逃單沒有影響他的生意,反倒是客人越來越多,買賣興隆。
日本電視裡也經常播放一些拉麵館的新聞,記憶最深的是一家東京拉麵王,以前在街角旮旯裡開的小麵館,如今已有數億日元的資產 ,還投資興建一棟十六層的大樓,成立了了全國性的拉麵連鎖公司。他因此成了日本的名人,向他拜師學藝的眾多,其中有不少是大學畢業的年輕人。面對大量慕名而來的學藝者,拉麵王當然要選擇一番,被選上的徒弟都要經過嚴格訓練。第一步要徒弟們清洗小山一樣的豬棒骨,然後放入滾水鍋裡汆一下撈出,接著用小錘把棒骨一一敲碎 ,便於骨髓熬湯時融入鍋裡。然後把骨頭投入大鍋裡熬製一宿,熬好濾淨才好。這很是磨鍊學員性子,沒有吃苦耐勞的勁頭是堅持不下去的。第二步就需要練習煮麵 盛面的功夫,下面的重量要準,撈麵要快,倒入碗中要穩,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練成的,生意火爆的時候,一站幾個小時,下面,撈麵不停,對學員的體能也是不小的考驗 。前兩項通過了,才轉入最後一個學習過程,滷肉,大肉拉麵的主料是豬肉 ,學員要學習挑選肉品,處理肉品,滷製肉品的過程。沒有一段時間是出不了師的,在拉麵王精心培養下,徒弟們都可以獨當一面,他的連鎖麵館也是越開越多。
說了那麼多的日本拉麵,味道都還不錯 ,可是回國後第一件事,還是找了一家蘭州拉麵館坐下,要了一碗一清二白三紅四綠五黃的牛肉麵大口吃了起來。還是家鄉的面好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