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媽經常受邀去給媽媽們普及一些育兒餵養和養育方面的知識,現場都會有10%左右的媽媽有很多育兒的問題要諮詢的,講了幾次課之後我就會覺得很奇怪,為什麼每次諮詢的媽媽都大概是授課人群的10%左右的,其他的媽媽都沒有問題嗎?
後來菁媽自己進行了調查發現,確實是這樣的,那些不需要的諮詢的媽媽,孩子都是非常地好帶。
而諮詢的媽媽多了,我發現一般都是類似的問題,只是媽媽困惑的程度不太一樣,但是問題的本質是一樣的。
孩子愛哭的問題:
媽媽說孩子動不動就哭鬧,把孩子放那裡玩一會,自己去上個廁所孩子都會哭得上氣不接下氣,有娃後上個廁所都像打仗一樣,甚至是跟著孩子一起上廁所。
而孩子如果肚子餓了衝奶粉衝得慢一秒鐘,那孩子更是哭得地動山搖。總之家裡每天都可以聽到孩子那撼天動地的哭聲,哭得鄰居都和物業投訴了,媽媽每天應付孩子的各種需求真是疲於奔命。
孩子睡不好的問題:
孩子壓根就放不下睡覺,一點點很輕微的聲音,都會讓孩子驚醒過來,幾乎都是要抱著睡,放床上也一定要媽媽陪著睡才能睡得著。只要媽媽一起來孩子立馬就醒了,所以媽媽一天就帶著個孩子連飯都煮不了。
孩子轉奶粉的問題:
媽媽休完產假準備要上班了,想給孩子換奶粉,結果孩子死活不喝奶粉,哭了好幾天,媽媽只能做背奶一族。
還有孩子一出生就是奶粉餵養,到了孩子7個月時想換二段壓根就換不了,因為孩子吃到口感不太一樣的奶粉就是不願意吃。
或者是換不同品牌的奶粉,孩子壓根就不買帳,就是不吃。
這些孩子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對於環境的變化是非常敏感的,他們屬於高敏感性的孩子。美國心理學家和研究者羅姆傑.凱根調查了500個4個月大的孩子,發現大概有1/4的孩子,比一般的孩子更謹慎小心屬於高反應性的孩子。
佔人群總數25%的高反應性孩子,對於刺激和變化非常敏感,這些孩子非常的愛哭,睡覺不太踏實,更換餵養的食物也比較困難。
養育這些孩子的過程中,會讓媽媽得非常的頭疼,孩子長大後在陌生環境中會非常的緊張,也就是我們說了害羞,膽小。
這些孩子比較「玻璃心」媽媽罵的時候就會覺得「媽媽不愛我了,對自我的認可度比較低」
高敏感性不是病,只是一種性格,他們需要父母更多的耐心和關愛,這些孩子照顧起來可能會更需要耐心。會讓媽媽很焦慮,不少媽媽會在這樣的感覺:為什麼別人的孩子都這麼好帶,我家的孩子這麼麻煩,這麼難帶呢?
1、同理心很強
美國心理學家伊萊恩,艾倫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檢測高度敏感成人對感覺輸入大腦的神經反應,結論於2014年發表在《大腦和行為》
高敏感對周圍的人的情緒的變化更加敏感,更容易和別人共情,也可以說更容易產生同理心。
這些孩子長大後做社工,心理輔導類的工作,可以更快的跟別人共情,更容易讓別人感受到自己得到接納,這是一種天賦。
2、創造力強
現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創造力是一種很重要的能力。創造力強的人以後更加是一種稀缺的人才。我們看看賈伯斯就是高敏感性的人,所以創造力也非常驚人,才會發明了蘋果手機。
家長保護好孩子的創造力,以後孩子更有出息。
3、感覺神經很發達,更會自我保護
高敏感的孩子感覺神經很發達,疼痛閾值很低,所以遇到危險,可以更快的感知到,從而能更好的規避風險。
這些孩子直覺也會比較靈感,比如我們走在路上,後面有人跟著最先發現的就是高敏感的人。
以及在人際交往時,高敏感的人可以更快到感受到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氣息,所以可以更好的逃避這樣的衝突,有利於保護自己。
4、更有責任心
高敏感性的孩子比較追求完美,對於自己經手的每一件事情都會拼盡全力,努力做到最好。而且因為思考得比較有深度,所以一件事交到高敏感性人的手上,基本就穩了。
這樣的人出到社會工作會更得到老闆的欣賞。
Elaine Aron 博士說:「敏感是種特別強調——與生俱來的氣質,它會成為孩子的弱點或是優點,全看父母的教養方式。」
1、家長要更有耐心
高敏感的孩子在小的時候養育起來會更麻煩,比如在飢餓的時候很快會哭鬧起來,孩子需要父母更多的安撫,尿不溼只溼了一點點就馬上換。
有些家長為避免浪費會想等孩子尿多一些再換,但是可能對於高敏感性的孩子來說,節省不了。
尿不溼的一點點尿會讓他很不舒服,從而哭鬧不止。所以媽媽需要不停給孩子換,經常抱孩子,孩子的餓之前就要進行餵養,這一切都需要家長更有耐心。
2、打心底愛自己的孩子,認可孩子高敏感的天性
高敏感性是一種性格特質,而非有問題。家長禁止在孩子面前說:這孩子怎麼這麼難帶呀?你怎麼這麼煩呢?你怎麼這麼浪費啊等等這些不認同孩子的特質的話。
不要認為嬰兒不懂,孩子在6個月時就可以感受到媽媽語氣中的情緒,甚至可以聽得懂一些簡單的話語,這些話就讓高敏感性的孩子覺得很受傷。
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不受歡迎,甚至會讓孩子變得不接受自己。
3、孩子溝通的時候要用比較正向的語言
有些孩子大大咧咧,怎麼打怎麼罵怎麼批評沒一下這孩子又沒事人一樣,變得沒什麼事了。而有些孩子會很敏感媽媽說一句重話,她心情不好幾天。
這些高敏感性的孩子在溝通的時候可能要更加注意方式、方法。
家長和孩子溝通時只講事實,不要自以為是的批判孩子,否則會讓高敏感的孩子內心很受傷。
4、多讓孩子親近自然
帶孩子去爬山,家裡種一些花花草草會讓孩子感覺更舒服。家裡也可以養一些魚。讓孩子發呆時有地方可以呆著,可以和大自然更親近。
話題:你家娃是不是高敏感性的,說說你帶娃過程遇到的問題吧,我會在評論區進行回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