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醫生也救不了那個患抑鬱症的孩子?

2020-09-15 融益學


鼓勵和欣賞能讓孩子長成參天大樹;貶低和打擊卻會讓孩子逐漸枯萎。

一個孩子患上了抑鬱症,去複診的時候正好在看書。醫生看見了,便表揚她:「這孩子真用功。」

孩子媽媽一聽,卻潑涼水說:「用功?假用功。」

醫生辛辛苦苦修補孩子內心的傷痕,父母隨口的一句否定,卻又把孩子推向了深淵。

真是讓人又著急又無奈!

「家長是真的不知道為什麼小孩會得抑鬱症,就是因為這愚蠢的『教育』把孩子的自信一點一點消耗掉,磨滅掉,每天每天被否定著。」

父母明明是為了孩子好,明明比誰都愛孩子,可為什麼總是用打擊和否定的方式,給孩子造成一次次的傷害?

打擊式教育,是一劑毒藥

前段時間,看了這樣一則視頻:

有個小女孩跟爸爸說:

「爸爸,你有一點點缺點,知道是什麼嗎?」

「就是有時候你老是讓別人不開心,這是一個缺點。」

說到這裡的時候,不知道是不是小女孩想起了什麼,眼睛開始有點泛紅了,她試探性地請求爸爸:

「你能改掉嗎?」

可沒想到,坐在前排的爸爸斬釘截鐵地回答「不能」,並給女兒講起了大道理:

「其實我是為了你好,要知道,溫室裡的花朵經不起風雨。

對待小孩子,你不能總是讓她感覺很開心,因為外面的世界裡,其他人不會這樣子的,那你離開爸爸媽媽就會完蛋。

所以我現在就要讓你經常不開心,以後你才不容易崩潰。」

聽了爸爸的一席話,小女孩更加委屈了,不斷地用小手抹著眼淚。

尤其是那句「我就要讓你不開心」。

別說是孩子,哪怕是成年人聽了都會不舒服。

生活裡,總有這樣一類父母:明明在同事、朋友眼裡都是謙虛、溫和的樣子,深諳說話的藝術。

可一旦面對孩子的時候,就變成了一張刀子嘴。

看過一期少年說,有一位女孩上臺吐槽了自己的「毒舌」媽媽。

「我覺得我媽媽生活得一定很苦,畢竟她的嘴那麼毒。」

數學考試沒考好,媽媽便冷嘲熱諷:

「哦吼,你真是一個人才,你怎麼考成這個鬼東西的呢?」

「下次再考這樣,你就不用去學校了,哪涼快哪待去!」

女孩喜歡一件連衣裙,便託爸爸買了回來,媽媽看到之後整個人臉色都變了:

「你眼睛長哪裡去了?」

「你要是以後再買這種衣服,我就把你和衣服一起丟出去!」

更過分的是,媽媽總是會當著弟弟的面貶低她:

「不要以後像你姐一樣,幹啥啥不行,學習真的一塌糊塗!」

媽媽在臺下聽完女兒的吐槽,解釋說自己並不是「毒舌」,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好,只不過用了比較犀利直白的方式。

隨後女兒一句話,讓全場唏噓:你的所謂犀利直白已經對我造成了傷害!

生活中又有多少父母,滿嘴是愛,卻滿目猙獰,傷孩子最深。

「你這麼粗心,怪不得成績總是不如XXX。」

「別總吃肉,看看你都胖成什麼樣子了?」

「一天天就知道玩遊戲,就這樣還想著能考好?做夢吧你!」

看見孩子不開心或是不服氣,還要再補上一句:「我哪裡說錯了?還不都是為了你好!」

打著「為你好」的旗號,貶低、否定孩子,讓他覺得自己不好,不值得被信任,不應該被善待,這才不是打擊式教育。

實際上,打擊就是打擊。

打擊帶給孩子的從來都不是教育,而是傷害。

從小被父母否定的孩子,到底有多苦

剛完結的電視劇《以家人之名》裡,齊明月就是一個被從小父母不斷否定的孩子。

買衣服事件,就是齊明月媽媽「打擊式教育」的一個小小縮影:

一開始,齊明月先拿起了一件白色的衣服,媽媽卻批評她:「不愛乾淨還愛穿白色的,以後你自己洗想買什麼顏色都行!」

齊明月訕訕地縮回了手,又挑了一件黑色的,結果媽媽卻說黑色不適合她。

最後,齊明月按照媽媽的喜好選了粉色,可媽媽還是不滿意,罵她:「你跟你爸真是一模一樣,一點主見也沒有!」

伴隨著媽媽的否定和打擊,齊明月長成了一個典型的「低自尊者」

認為自己很差勁,什麼事情都做不好;

總是把自己放在卑微的境地,一旦出現一點矛盾,都會認為是自己的錯;

面對一切美好的事物時,經常產生「我不配」的想法。

騰訊一檔節目《不好說特想聽》裡面,27歲的時尚公關天天和他媽媽的一段對話,讓我至今印象深刻。

天天說:「我每天在幫別人解決問題,我特別希望有一天的時候,我爸媽能幫我解決問題。」

媽媽理所當然地回答:「好啊,你可以跟我說啊。」

可天天卻無奈地搖了搖頭:

「當我說完了以後,錯還是在我,是因為我的能力有限,這是你告訴我的。」

「我在外面已經很難了,我要的是媽,你懂嗎?」

這一刻,哪怕隔著屏幕都能感覺到天天的委屈和壓抑。

或許在旁人看來,天天很優秀,也很成功,擁有一份高學歷和光鮮亮麗的工作,還早早實現了財富自由。

但在媽媽看來,天天沒什麼了不起,他依舊是那個渾身毛病、不知輕重的孩子罷了。

心理學家費爾貝恩說過:

「兒童受到父母不好的對待時,為了維持父母是好的這種意向,會傾向於認為自己是不好的。」

父母打擊孩子,只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不配得到好的東西,不配被愛,也不配快樂。

最終得到的,就是一個自卑、怯懦、鬱鬱寡歡的孩子。


被支持和信任的孩子 活成了一束光

心理學上有個詞語,叫「皮格馬利翁效應」。

指的是當一個人被寄予期待後,他便獲得了一種積極向上的動力,從而更容易達到對方的期待。

很多時候,父母換一種說話的方式,很可能會改變孩子的一生。

臺灣拍過這樣一則公益廣告。

面對孩子的不足,父母可以指責孩子:「什麼都不能跟人家比,誰像你一樣沒有用啊。」

但也可以選擇發掘孩子的優點:

「沒有誰能像你一樣啊,不用什麼都跟人家比。」

當孩子考試失誤了,父母可以埋怨孩子:「這題你不是練好幾遍,笨得喔。」

但也可以再多一點耐心:

「你不笨,是這題得練好幾遍喔。」

同樣的字,只要簡單變換一下順序,就能從誅心變得溫暖。

有一天,媽媽給孩子梳頭的時候,孩子望著鏡子裡的自己,突然哽咽地說:「媽媽,我好難看。」

媽媽聽了很驚訝,因為在她眼裡,女兒「超漂亮的」。

於是,這位媽媽向女兒列舉了很多證據:「超可愛的小酒窩」、「漂亮的巧克力膚色」,還有「一口漂亮的小白牙」。

最後,媽媽看著女兒的眼睛,鄭重地告訴她:

「你很美,你長大以後可以成為任何你喜歡的樣子。」

作為父母,我們總是擔心等自己不在了,孩子該怎麼辦,總是害怕他們沒有勇氣和能力去面對生活的挫折和刁難。

可面對困境的秘訣,從來都不是自卑和逃避,而是樂觀、勤奮、善良。

但這些美好的品質永遠不會憑空出現,唯一的辦法就是讓孩子從我們身上一點點複製。

所以,我們真正應該留給孩子的不是打擊,不是否定。

而是無條件的支持與信任。

我們要學會相信,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是一顆種子。

有的種子,很快就能開花結果;

有的種子,卻需要漫長的等待和細心的澆灌,才能長出幼苗;

還有的種子,或許一輩子都不會開花,但它會長成一顆參天大樹。

我們能做的,就是看到孩子內心的光,並指引他們一步步走向未來的遠方。

文章轉載自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那個患抑鬱症的孩子,因為他媽媽的一句話,醫生也救不了
    心靈讀本文 | 七七晴歌來源 | 女兒派前兩天,微博上有位網友分享了這樣一件事:一個孩子患上了抑鬱症醫生看見了,便表揚她:「這孩子真用功。」誰知孩子媽媽一聽,卻潑涼水說:「用功,假用功。」醫生辛辛苦苦修補孩子內心的傷痕,父母隨口的一句否定,卻又把孩子推向了深淵。真是讓人又著急又無奈!
  • 醫生也救不了那個患抑鬱症的孩子:貶低式教育,是給孩子最毒的藥
    前兩天,微博上有位網友分享了這樣一件事:一個孩子患上了抑鬱症,去複診的時候正好在看書。醫生看見了,便表揚她:「這孩子真用功。」誰知孩子媽媽一聽,卻潑涼水說:「用功,假用功。」醫生辛辛苦苦修補孩子內心的傷痕,父母隨口的一句否定,卻又把孩子推向了深淵。真是讓人又著急又無奈!
  • 家長理解不了為什麼孩子會得抑鬱症?
    剛刷到一個醫生複診患抑鬱症的孩子,小孩在看書,醫生說「這孩子真用功。」表揚了她,然後她母親緊接著說了句「用功,假用功。」言語裡那股子說反話,鄙夷嘲諷的味道真的太熟悉了,醫生急得跳腳:「又說了又說了……」無奈,真的就是無奈,無論怎麼叮囑,他們還是忍不住要去用這種譏諷的語氣和孩子交流,醫生們辛辛苦苦修修補補把孩子的心理問題救回來了,家長一句話,前功盡棄。
  • 醫生也救不了那個患抑鬱症的孩子:貶低式教育,是餵孩子最毒的藥
    前兩天,微博上有位網友分享了這樣一件事:一個孩子患上了抑鬱症醫生看見了,便表揚她:「這孩子真用功。」誰知孩子媽媽一聽,卻潑涼水說:「用功,假用功。」醫生辛辛苦苦修補孩子內心的傷痕,父母隨口的一句否定,卻又把孩子推向了深淵。
  • 醫生也救不了那個患抑鬱症的孩子:貶低式教育是餵給孩子最毒的藥
    前兩天,微博上有位網友分享了這樣一件事:一個孩子患上了抑鬱症醫生看見了,便表揚她:「這孩子真用功。」誰知孩子媽媽一聽,卻潑涼水說:「用功,假用功。」醫生辛辛苦苦修補孩子內心的傷痕,父母隨口的一句否定,卻又把孩子推向了深淵。真是讓人又著急又無奈!
  • 醫生也救不了那個患抑鬱症的孩子:貶低式教育,餵給孩子最毒的藥
    圖片來源:網絡前兩天,微博上有位網友分享了這樣一件事:一個孩子患上了抑鬱症醫生辛辛苦苦修補孩子內心的傷痕,父母隨口的一句否定,卻又把孩子推向了深淵。真是讓人又著急又無奈!圖片來源:網絡這位網友一針見血地指出:「家長是真的不知道為什麼小孩會得抑鬱症
  • 家長居然不知道,為什麼小孩會得抑鬱症?
    剛刷到一個醫生複診患抑鬱症的孩子,小孩在看書,醫生說「這孩子真用功。」表揚了她,然後她母親緊接著說了句「用功,假用功。」言語裡那股子說反話,鄙夷嘲諷的味道真的太熟悉了,醫生急的跳腳:「又說了又說了……」無奈,真的就是無奈,無論怎麼叮囑,他們還是忍不住要去用這種譏諷的語氣和孩子交流,醫生們辛辛苦苦修修補補把孩子的心理問題救回來了,家長一句話,前功盡棄。
  • #家長不知道為什麼小孩會得抑鬱症#
    剛刷到一個醫生複診患抑鬱症的孩子,小孩在看書,醫生說「這孩子真用功。」表揚了她,然後她母親緊接著說了句「用功,假用功。」言語裡那股子說反話,鄙夷嘲諷的味道真的太熟悉了,醫生急得跳腳:「又說了又說了……」無奈,真的就是無奈,無論怎麼叮囑,他們還是忍不住要去用這種譏諷的語氣和孩子交流,醫生們辛辛苦苦修修補補把孩子的心理問題救回來了,家長一句話,前功盡棄。
  • 醫生也救不了患抑鬱症的孩子:貶低式教育,是餵給孩子最毒的藥
    前兩天,微博上有位網友分享了這樣一件事:一個孩子患上了抑鬱症醫生看見了,便表揚她:「這孩子真用功。」誰知孩子媽媽一聽,卻潑涼水說:「用功,假用功。」醫生辛辛苦苦修補孩子內心的傷痕,父母隨口的一句否定,卻又把孩子推向了深淵。真是讓人又著急又無奈!
  • 為什么女性更容易患上抑鬱症?
    為什么女性患抑鬱的概率更高呢?身體不適加上情緒的「肆意狂歡」,趁著身體和大腦忙不過來的時候,抑鬱症的細微影響就開始慢慢侵入。嫁人後,作為全職太太相夫教子,永遠站在輔助位付出卻不被看到,一生為家庭、為丈夫、為孩子。
  • 為什麼孩子患了抑鬱症之後,渾身是刺,一點點事就發火?
    怎麼以前乖巧懂事的孩子,突然就性情大變了。但他們又不敢跟孩子對著幹,整天提心弔膽,委屈而無助。插句題外話,這就是為什麼症狀學診斷有很大的局限性,為什麼不同醫生的診斷可能會完全不同,為什麼國外有很多學者指出,現行的精神科臨床診斷標準缺乏科學性,因為同一組症狀可同時符合不同疾病的診斷標準。這就是原因之一。大家要看到精神醫學這個學科的局限性。
  • 抑鬱症是怎麼引起的?患上抑鬱症和正常人相比,有什麼不一樣?
    根據統計,全球有超過三億的人口都患上了抑鬱症,中國發病率為2.1%,也就是中國佔了全球發病人數的五分之一。在2017年就有5636萬人患上了抑鬱症,到了2020年數量早就遠超於這個數字了。抑鬱症是怎麼引起的?引起抑鬱症有兩個因素:一個是個人因素,一個是環境因素。
  • 「我的孩子患了抑鬱症,我卻不重視」
    現在有越來越多的抑鬱症患者是孩子,抑鬱症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不重視,以為自己的孩子,只是壓力大而已。  所以,在她被診斷為抑鬱症後,她一度不承認這個事實,覺得自己脆弱,情緒低落,扛不住壓力,是件十分羞恥的事。  直到有一天,媽媽給她打了一個電話說,她18歲的侄子自殺了。  那一刻她才知道, 原來侄子得抑鬱症很多年了。可是兩個人關係那麼好,他卻一次都沒有提過這件事。  Nikki有點自責,如果她當時敢表露自己也患了抑鬱症,如果她當時多問問侄子......
  • 女兒患上了抑鬱症,心理醫生診斷後,說是我的問題?
    可這才過了一年,女兒就患上了抑鬱症。抑鬱症,小楊之前只是在電視上聽過這個詞。一直以來,她覺得這東西離自己很遠很遠,根本不可能出現在自己以及身邊人的身上。可當看到心理醫生對女兒的診斷結果後,小楊感覺頭暈目眩。她不明白女兒到底怎麼了,為什麼好端端就會得了這個病。於是,她問老師女兒這一年到底發生了什麼。
  • 十五歲女孩跳樓輕生,如何防止孩子患上抑鬱症?父母學四招
    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的數據顯示,抑鬱症自殺者的人數已經超越了因胃癌、肝硬化、結腸癌等重大疾病的死亡人數,成為地球上最致命的疾病之一。目前中國是抑鬱症大國,有五千四百萬抑鬱症患者。近些年來孩子患上抑鬱症的機率逐年增加,因抑鬱症而自殺的悲劇時有發生。
  • 抑鬱症現象嚴重,什麼樣的孩子容易患抑鬱症?這些東西不要觸碰
    我好像走進了死胡同,我奮力地吶喊就是沒有人來救我,眼前早已漆黑一片,我看不到光了,我無力地掙扎,醒來看到那份病例報告,重度抑鬱症,"幾點了你還不起,隔壁李阿姨家孩子考了年級前三,這次考不進年級前二十不要回家「砰的一聲門被關住了,我悄悄地把手機拿到自己的房間
  • 青少年患抑鬱症人數顯著提高,孩子為什麼會得抑鬱?
    根據社會數據統計表示,青少年患抑鬱症人數顯著提高,很多家長也不理解,孩子為什麼會得抑鬱?其實,這其中的影響因素有很多種,其中就包括了孩子個人心理的內因和外界環境的影響。很多青少年患有抑鬱症,但大多數時候都是不自知的。因為他們並不知道自己的心理是不是出現了什麼問題,只知道自己的情緒變得越來越極端,很多問題也無法正常的思考。所以,家長們在平時就需要注意了解孩子的情緒狀態,如果發現孩子有不良的情緒,記得及時的疏導和調節。
  • 二胎媽媽生完孩子疲勞又自責患抑鬱症 醫生:缺愛是主因
    二胎媽媽生完孩子疲勞又自責患抑鬱症 醫生:缺愛是主因 時間: 2016-07-13 11:28  來源: 錢江晚報   編輯: 徐蓮蓮醫生說。  俞秀今年36歲,第一胎生了個女兒,已經有5歲。但全家人「重男輕女」的思想根深蒂固,她總是暗暗跟自己較勁:「別人能生出兒子,我也可以。」終於,一年多前,她順利生下二胎,如願以償是個兒子。  然而,好景不長,小寶寶被檢查出患有先天性心臟病,要等孩子長大點才能手術。可憐的俞秀好像一下子從天堂掉進了地獄,並陷入深深的自責當中。
  • ...京科腦康丨「醫生,為什麼抑鬱症患者想自殺?」「抑鬱症遺傳嗎?」
    01、為什麼抑鬱症患者想要自殺? 02、家人朋友不理解自己怎麼辦?專家解答 抑鬱症患者的情緒控制能力會較之常人更差,除了經常不想說話外,時常會忍不住情緒失控、脾氣暴躁,希望大家都能理解,對於這種情緒上的失控抑鬱症患者自己也很苦惱。與抑鬱症對抗,患者需要的不是周圍人的大道理,而是支持與鼓勵,再簡單一點,就是理解與關心。
  • 如果孩子患上抑鬱症
    我曾給很多家長打過一個比方:如果你只是想吃那種長得醜醜的、小小的2塊錢的蘋果,但別人非得給你整個貴的水果,比如是你不喜歡吃的榴槤,你會是什麼感受呢?我們自認為對孩子挺好的,是從我們的角度出發的,而非從孩子的角度。孩子需要的,是否是那個榴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