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興可以回答這個問題:如何簡單地做出麵包?麵包應該是烘焙圈中比較簡單的了,它不需要特別的造型,但卻依然有著誘人的味道。小時候的我總是迷戀那一股麵包香,那時候不知道為什麼麵包會這麼香,這麼鬆軟,現在才明白那香味來自濃濃的黃油味,那鬆軟來源於充分攪打的麵團。其實麵包的製作是非常簡單的,只是揉麵團稍微有點麻煩罷了,它不同於我們平時蒸饅頭的麵團。麵包的麵團需要充分的攪拌,一定要揉出精細的手套膜,那鬆軟的組織就來源一手套膜,手套膜越薄,麵包就越鬆軟,相反,如果麵團沒有出膜,那烘烤出的麵包就好比饅頭,有著饅頭的口感和香味,只不過是烤出來的烤饅頭罷了。
如果家裡買個廚師機,那製作麵包就不成問題了,用廚師機很輕鬆就可以將麵團揉出手套膜,稍微一整形就可以烘烤了,不論什麼造型,都不影響它的口感和鬆軟,美味的麵包隨時可以吃到。但是如果家裡沒有廚師機,那就需要用手揉麵團了,這個稍微會有點難度,摔打麵團比較累,但是如果掌握住摔打的技巧,很輕鬆也可以出膜的。我最早做麵包的時候,家裡沒有廚師機,我就是自己摔打麵團的,那時沒有什麼快速的方法,只是揉揉摔摔,由於用力過猛,把樓下鄰居都吵醒了,額……就算是費了那麼大的力氣,可是我製作的麵包依然是烤饅頭,口感或者香味都不像麵包,掰開後也看不到拉絲的內部組織。
後來由於摔打的次數比較多,慢慢的也總結出一些經驗,慢慢的經驗不斷的完善,我用手摔打麵團也時間也越來越短,手套膜也越來越精細,做出的麵包也越來越鬆軟,香味也越來越濃鬱,終於找到小時候吃麵包的感覺了,真好。手揉麵團的方法分享給大家,沒有廚師機的可以試著來做做,家裡有廚師機的可以用廚師機來揉面,只要是能做出蓬鬆暄軟、香味濃鬱的麵包,哪種方法都可以。配方用量:高筋麵粉200克,白砂糖20克,奶粉10克,雞蛋液20克,酵母粉3克,鹽2克,黃油20克,冰水100克。製作方法1,將麵粉、奶粉、糖、鹽放入盆中,加入蛋液和水(一定要冰水),用筷子攪均,直到沒有乾麵粉。
蓋上保鮮膜或溼紗布,放入冰箱冷藏室或就放在室內,醒15-30分鐘。2,拿出醒好的面,加入酵母粉,稍微揉成團就將麵團移到案板上揉,案板最好選用不鏽鋼的或者不粘墊,更易操作。一兩分鐘麵團就光滑了,這時可以摔打麵團了(摔麵團也是有方法的,就是把麵團摔長了,疊起來,換個方向再摔,不停地重複這個動作……)。3,摔打比較省力,又不會覺得很粘手,當然速度不能太慢,大概六七分鐘就可以出膜了,這時的膜還容易破,但是此時就可以加黃油了(黃油不要提前拿到室內軟化,最好是直接從冷凍室拿出來的,很冰很硬的),直接把黃油揉進麵團,因為它很硬,容易跑出來,跑出來又塞進去揉就是啦……4,大概揉五六分鐘,黃油基本全揉進去了,這時切塊麵團,就可以拉出薄膜,就算破了,斷面也很光滑,做麵包是可以的啦。
要做土司,就繼續摔打吧。最多半小時就能出手套膜了……5,揉好的麵團放入盆中,覆蓋保鮮膜,發酵至兩倍大小。6,將麵團拖至揉面墊上,揉壓排氣後,分成小劑子,再將每個小劑子揉圓,放入烤盤中,再蓋上保鮮膜,二次發酵至1.5倍大小(想吃帶餡的,可以先將小劑子鬆弛10分鐘,然後包入餡料,再放入烤盤內,二次發酵至1.5倍大)。7,烤箱提前預熱,上下火170度,預熱10分鐘,然後放入烤盤,烘烤25分鐘左右,表面金黃色即可出爐(醒發好的麵包表面可以刷蛋液,表皮比較脆,顏色也比較漂亮。也可以刷黃油,表皮比較鬆軟,顏色也漂亮。也可以噴水或者撒乾粉,顏色會不黃,表皮比較硬,但是不影響味道)。
8,烘烤結束後的麵包建議冷卻後再食用,口感更好,但是如果嘴急的、不怕燙的,也可以直接吃。手揉麵團的製作技巧:1,麵團的水一定是冰水,不然不然會促使酵母發酵,會影響出膜的。我之前一直不成功,揉麵團還沒有出膜就發酵了,就是因為水溫的原因。2,黃油一定用冰凍的黃油,它可以給麵團降溫,而且手溫會使黃油慢慢融化,一點點地揉進麵團中,等黃油全部揉進去,膜基本上也出來了,更快速。3,摔打麵團是最好的方法,但是也要注意摔打的技巧,把麵團朝一個方向摔打兩次,摔長了,摺疊起來,換個方向繼續摔打……這樣既省力又加快出膜。
4,麵團出膜後,製作麵包就非常簡單了,將發酵好的麵團分割成小劑子,揉圓後放入模具內,二發至1.5倍大小,有烤箱的可以烘烤,沒有烤箱的就可以直接蒸了,方法隨便。揉面是麵包蓬鬆的關鍵,揉好麵團後,想製作什麼造型的麵包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