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銜接課
同樣主題的一節課,幼兒園大班的孩子和小學一年級的孩子表現有啥不一樣?老師們的課堂設計區別在哪裡?12月3日上午,棲霞區小學西部教育發展共同體在南京市曉莊小學舉行一年級過渡性銜接課程研討活動。來自小學和幼兒園的一線老師和校長、專家們一起,在鮮活的課例中探尋小學與幼兒園教學方式的異同,探討如何科學設置小學一年級過渡性銜接課程。
【幼兒園、小學上課有啥不一樣?】
幼兒園:一節課30分鐘,席地而坐自由組合
來自燕子磯幼兒園祥和雅苑分園大班的寶寶們先上了一節《我們一起玩》,副園長王婷老師執教,兩位配班老師輔助。這節課一共30分鐘,王婷老師主要帶著孩子們做了兩個遊戲,一個是搭積木,一個是擊鼓傳花。記者看到,幼兒園的寶寶們一點也不怯場,雖然已經上課了還不時嘰嘰喳喳。他們沒有固定座位,而是席地而坐,王婷老師也一直蹲著和孩子們交流,一些沒有注意聽遊戲注意事項的孩子,輔助老師會走到他們面前幫助他們,讓他們融入課堂。
觀察員分析:孩子合作欠缺,老師蹲下身體放慢語速
來自曉莊學院附屬小學的四位老師沈如蘭、王丹、杭天、趙璇是課堂觀察員,他們細心記錄孩子們呈現出來的狀態。「我們發現幼兒園的課堂組織形式和小學有很大差別,一節課比較短,孩子上課自由分組,並且『組』的意識不強烈,一會兒跟他玩一會兒跟你玩,合作性較差,對老師語言的配合度欠缺。」不過,觀察老師們也發現,幼兒園的課堂上孩子們很大膽,創造性比較強,並且老師十分注意用兒童化的方式和孩子們交流,蹲下身體、放慢語速。
小學:一節課40分鐘,小組合作交流反饋
來自曉莊小學一(1)班的孩子們也同樣上了一節《我們一起玩》,曉莊小學周靜老師執教。孩子們整整齊齊坐在座位上,發言時先舉手。這一節課40分鐘,周靜老師安排了三個主體活動,每個活動前都先進行交流,活動結束後請同學們發表感想進行反饋。並且周老師還在課堂上設置了表演時間,讓孩子們設想一下如果遇到一起玩時發生的矛盾,自己會怎麼說。「輸贏並不重要。下一局你還有機會的!」「遊戲是用來開心的,人越多越好玩!」……孩子們分小組討論出結論,各抒己見。
觀察員分析:增加啟發式、拓展式提問,引導學生遷移思考
觀察老師認為,周靜老師的課堂在潛移默化中交給孩子們規則意識,並且通過一首小詩、兒歌讓孩子們更加願意接受和容易記住。「我們發現一年級學生的規則意識已經開始建立。周靜老師也設計了很多啟發式、拓展式提問,孩子們的傾聽效果比較好,會進行反饋。」老師們舉例,這節課最後的環節周靜老師讓孩子們遷移思考,生活學習中有沒有遇到過一起玩時遇到的問題,想想怎樣解決,孩子們紛紛各抒己見。
南京晨報/愛南京記者 劉穎 攝影報導
【專家觀點】
探求幼兒教育 和小學教育的邊界與聯繫
今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明確指出要強化課堂主陣地作用,切實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嚴格按課程標準零起點教學,小學一年級設置過渡性活動課程。而早在今年5月,南京市曉莊學院附屬小學教育集團率先啟動小學一年級過渡性銜接課程的實踐探索,派出5位小學老師到施教區對口幼兒園大班上課,親身體驗這些即將進入小學階段孩子的特點。南京市曉莊學院附屬小學校長魯照斌認為,幼小銜接並不是知識性學習的銜接,更重要的是如何幫助孩子進行社會性發展的銜接。作為教育者,需要探求幼兒園教育和小學教育的邊界和聯繫在哪裡。
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 是重中之重
曉莊小學是曉莊學院附屬小學教育集團成員校,學校正在進行小學一年級過渡性銜接課程設置的探索。「我們結合學校『八好陶娃』的特色,每個一年級新生班級每周設置一節一年級過渡性特色活動課程。」副校長顏麗說,幼兒進入一年級後,學習空間和時間都發生巨大變化,幼兒園吃飯、睡覺、上課、上廁所都在教室裡完成,沒有明確的上課、下課概念。而上了小學後一節課40分鐘,下課只有10分鐘,所以學校在過渡課程中設計了「時間小主人」主題課程。「我們認為,銜接教育中,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是重中之重,我們通過兒歌、視頻、故事等生動的形式進行課程實施,讓孩子們樂於接受、潛移默化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