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學前教育,「幼小銜接」是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特別是在國家三令五申幼兒園「去小學化」後,嚴禁幼兒園教授小學課程內容的現實讓不少家長無法接受:孩子上小學後學習跟不上怎麼辦?北京市豐臺區第一幼兒園園長朱繼文曾介紹,為打消家長疑慮,幼兒園絞盡腦汁做了許多幼小銜接工作,但家長並不買帳。
的確,許多幼兒園的幼小銜接主題活動安排得滿滿,參觀小學、收拾小書包、課間10分鐘可以做什麼、認識文具等,但這些表象化的幼小銜接活動是兒童升入小學後真正面臨的重點問題和難點問題嗎?二三十分鐘時間能夠讓兒童在能力上有質的飛躍嗎?有教育專家認為,「這樣走過場的幼小銜接並不能真正解決幼兒的難題」。那麼,幼小銜怎麼做?
幼小銜接的兩大問題
「銜接」不等於簡單做加法,也不是多個活動的拼湊,而是對課程、教學的重新設計,因為課程的不連貫將直接造成兒童學習銜接上的困難。臺灣學者陳伯璋曾指出,幼兒園與小學低年級的課程銜接主要有兩大問題:一是幼兒園課程統整與小學分科教學的差異,造成兒童學習適應困難。二是幼兒園與小學低年級課程有重疊或不連續現象。
也就是說,新階段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如果無法與兒童原有的知識經驗相結合,就難以成為學習者經驗的一部分。
對於剛剛進入小學的兒童來說,他們在幼兒園的學習形式以活動為主,課程內容根據一定的方式統整在一起。進入小學後,知識學習的比重增加,分科教學的方式很難顧及兒童知識接受能力的個別差異和行為適應問題。幼兒園與小學課程形態上的差異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兒童學習的不適應,因此,幫助兒童構建連續性學習經驗是幼小銜接的重要目標,而課程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所在。
課程銜接不等於「提前補習」
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有的家長讓孩子退園參加幼小銜接培訓班,這樣做是因為家長對課程銜接存在誤解,課程銜接並不是「提前補習」。這也是當前社會上幼小銜接培訓班報名火熱的原因之一。
某個社會教育機構的幼小銜接課程顯示,幼小銜接培訓班有上、下兩個學期的教材,從漢語拼音、英文字母到單雙數、相鄰數、奇偶數、簡單的加減法,內容接近小學一年級課程。該教育機構還表示,兒童上完幼小銜接課程後再學小學一年級的課程會「非常輕鬆」。
可見,將課程銜接片面看作是「提前補習」的現象較為普遍,不僅僅是家長,一些培訓機構亦是如此。不難發現,這些銜接課程設計的初衷是,只要兒童提前學完了一年級的課程內容,就能順利實現過渡,儘快適應小學生活。
事實並非如此,將課程銜接理解為「提前補習」,這樣的認識是片面、表面性的,在本質上縮小了「銜接」的範圍,把「銜接」局限甚至等同於知識的準備和延伸。這樣的錯誤認識導致了幼兒園「小學化」現象,這與兒童身心發展規律也是相違背的。因此,幼小銜接的重心應從幼兒園向小學傾斜,把關注點放在兒童入學後的「過渡教育」,而不是入學前的「準備教育」上。
小學低年段銜接課程的實踐探索
為了讓兒童順利渡過小學初期這段時光,許多國家和地區都在小學低年級階段開展了一系列銜接課程的探索,不論是美國的「適宜課程方案」、英國的「混齡教育課程」,還是日本的「開端課程」,其實質都是為了幫助兒童實現幼兒園與小學兩個階段順利過渡,保證兒童學習經驗的連續性與持續性。
我國一些小學也開展了銜接課程,比如北京市中關村一小的「融合課程」,針對小學低年段學生身心發展特點,該課程打破傳統的科任教師「走班制」,嘗試兩位教師「常駐」班級,擔任一年級學生的所有課程;打破學科界限,進行多學科融合教學,並自編學生用書。
浙江省一些小學近年來也在嘗試幼小銜接課程。海寧市文苑小學開發的「起航課程」,重視基礎性課程的全科整合、特色主題活動的設計、繪本教材的主題滲透和親子同玩日活動的開發;寧波市鄞州區下應中心小學開發的「酷課程」,則圍繞進入新角色、導師迎新生、熟悉新環境、認識新夥伴、了解新規範、養成好習慣等內容,幫助兒童掌握進入小學學習生活所必需的重要、必備的品質和能力。
這些課程堅持低結構原則、導師集體參與原則、早介入先實施原則和短周期長實效原則,而正是這些特質確保了幼小銜接課程不落俗套,更保證了課程的高效實施,讓幼兒更快地融入新生活。這樣的課程才是兒童真正需要的銜接課程。
(作者單位系北京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院,部分內容摘自《基礎教育研究》《數字教育》《中國教師》)
《中國教師報》2018年08月22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