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國家公務員考試24日拉開帷幕。與歷年不同的是,24日下午的申論題首次取消大作文,教育專家表示,這種「崗位職責幹什麼命題考什麼」的方式更加務實嚴謹,會相應淘汰一些「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學者型」考生。
國考是為國家選拔人才的重要「關口」,承擔著選拔高質量人才的重任,因此這些年,它都在不斷探索更加科學、合理的考試方法,為國家輸入棟梁之才。比如,從2013年開始,國考申論試卷命制首次採取分級分類的方式,將申論試卷依據崗位不同,分為「副省級」和「市地級」兩套試卷;而今年,國考申論則首次取消大作文。這些都表明,國考的科學性、針對性、專業性在不斷增強,其成熟度越來越高。
申論取消大作文,首先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國考難度。往年的申論都會有一道「請撰寫一篇以XX為主題的文章」,一般都是開放性的,多以議論為主,字數要求1000到1200字。歷年考生都覺得大作文是申論考試的重點和難點,是最難啃的「硬骨頭」,有的考生始終無法跨過這道坎成為國家公務員。不少考生只得考前專門背誦作文模板和「萬能金句」以應對,有的教育培訓機構還專門做起申論培訓的生意。
在這種情況下,那種對申論大作文「套路」鑽研得很透的考生,那種成天追捧「申論寫作必學的N個開頭和結尾模板+值得背誦的N篇範文」的考生,那種「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學者型」考生,反而更容易在國考中勝出。然而實際上,公務員崗位對專業化、學術化的人才不是很需要。大部分公務員崗位是面向大眾的崗位,需要做具體的實際工作,並不需要很高的學術研究與理論寫作功底。
而申論取消大作文,更變為對考生進行應用文體的考察,也就是置換到具體工作場景中,有針對性的寫發言稿、推薦材料、調研報告提綱等,比如,為人才發展局有關負責人撰寫招聘會講話稿、為智慧社區寫一份介紹提綱、為當地村莊寫一份推介材料……這就符合「做什麼考什麼」的基本原則,看考生能否具備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命題愈加科學合理,也更能挑選出符合崗位要求、能儘快適應崗位的人才。
國考是省考的風向標,期待各地省考也對申論大作文予以務實化改革。崗位職責幹什麼,命題就考什麼,才能考出考生的崗位匹配度和潛在能力,以後才能為群眾好好幹活。近年來,眾多公務員崗位招錄條件變得更為嚴格和務實,比如更加注重基層工作經歷等,申論取消大作文與這種做法是一脈相承的。
(作者 李秀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