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浦江邊的古堡藏著中國水廠的源頭
圖片說明:廠房內的機器與內部結構,依稀可見百餘年前的光景。
圖片說明:1883年6月29日,時任北洋通商事務大臣的李鴻章擰開閥門開閘放水,標誌著中國第一座現代化水廠正式建成。
圖片說明:老建築煥發青春。
圖片說明:當年的水廠正門。
圖片說明:水廠的內景,雙重的柱體。本報資料照片
今年年底,上海將全面打通從楊浦大橋到徐浦大橋的45公裡黃浦江岸線,兩岸公共空間貫通開放,還江於民、還岸線於民、還景於民。有史以來第一遭,上海城市的公共走廊要實現百年貫通大計了。
母親河記錄著上海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濱江兩岸收儲著上海和上海人的成長密碼。生於斯長於斯,好像一切都再熟悉不過。但是我們重走濱江,搜尋到一些被人忽視的景致,翻閱到一些正在遠去的記憶。
濱江的建築、建築裡的人、人的故事,連綴起一重重畫面,那是上海之所以成為上海,我們之所以成為我們的原因。百年濱江,擁有和今天同頻的心跳。
今天起「社會觀察」專刊計劃推出一組「濱江記憶」報導,緣水而行,講述濱江故事。
先從濱江楊浦段開始。楊浦是中國近代工業的發源地,上海開埠之初,楊浦地塊只是地廣人稀、僻處一隅的荒野鄉村,租界設立之後,楊樹浦優越的航運和生產用水條件以及低廉的地價吸引中外客商陸續辦廠。在中外資本逐鹿的歷史進程中,楊樹浦駛上了發展的快車道,19世紀末,上海因為濱江臨海的優勢成為外商投資的首選之地,水陸交通便捷的楊樹浦成為外商投資上海的重中之重,到20世紀30年代,楊樹浦一帶已有紡織、造船、造紙、製藥、制皂、菸草、有色金屬、機器製造、公用事業等不同門類的工業企業300多家,創造了許多中國工業的「第一」,楊樹浦遂有了「近代上海工業搖籃」的美譽,亦被誇贊為「中國近代工業的發源地」,在濱江沿線留下了彌足珍貴的歷史遺產。
楊浦濱江岸線總長度約15.5公裡,光是重點開發的南段5.5公裡岸線,沿途就分布著24處6632幢歷史保護建築,它們是上海近代工業史的一張地圖,記錄著老工業城區的歷史記憶和轉型軌跡。
去年,復旦大學調研團隊與楊浦區委宣傳部、區政協合作,對楊浦濱江工業遺存作了調研並形成報告,我們獲得調研組及楊浦區相關部門獨家授權,選登、摘編了部分報告。本文選登自楊樹浦水廠調研報告。
近代中國城市供水史的源頭,藏在一座英式古堡中。
楊樹浦水廠,英籍工程師赫德(J.W.Hart)設計,1881年6月動工興建,當年6月29日1883年6月29日,時任北洋通商事務大臣的李鴻章擰開閥門開閘放水,標誌著中國第一座現代化水廠建成。
直到今天,這座水廠還在運轉中,為上海市北地區,也就是楊浦、虹口、普陀、寶山等區200多萬市民提供生活和工業用水,供水量佔到上海總量的四分之一左右。
楊樹浦水廠是典型的英國中世紀哥德式古堡建築,上海市第一批優秀歷史建築、上海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廠房內確切的保護建築是3號引擎車間、廠區正門以及機房。3號引擎車間由公和洋行在民國17年(1928年)設計,建築立面是哥德式風格,承重牆用清水磚砌築,鑲以紅磚腰線,周圍牆身壓頂雉堞缺口,錯落有致,簷部為英國傳統的古城堡風格。為了防止有人投毒或汙染水源,便於守衛看管,整體突出圍牆的閉合。水廠內部各建築總面積約為1.28萬平方米,現在這些樓宇主要作為水廠廠房和辦公樓,保存完好。
水廠屢次擴建,建築風格始終延續。解放後的幾次擴建都模仿了3號引擎車間的形式,這才有了如今黃浦江邊連綿不絕的城堡景觀。楊樹浦水廠的園林綠化也自成特色,1995年水廠完成大規模基建後,對綠化作了調整和充實,使綠化布局更趨合理,並形成自己的特色,一方面通過綠化來提升水質,另一方面也與建築相得益彰。
楊樹浦水廠原名英商上海自來水公司,它的建立與19世紀中後期上海租界的開闢與發展密切相關。當時上海租界的面積和人口不斷增加,租界內居民生活用水日趨不便。租界工部局為應對用水問題,計劃籌建自來水廠。英國人麥克?利沃特抓住機會,最終促成「英商上海自來水公司」的建立,水廠由英籍工程師赫德設計,上海耶松船廠等外商承包施工,費時兩年建成,耗資12萬英鎊,於1883年8月1日正式對外供水。水廠的主要設備包括配件及管道材料全部從英國運來,光是運費就佔了水廠全部造價的30%。
一開始,一般華人對於自來水這種新鮮事物持有懷疑和排斥態度,一段時間後才慢慢接受,發展到爭相申請安裝自來水。隨著華界用水客戶的增加,楊樹浦水廠供水範圍不斷擴大;在租界工部局大肆越界築路的同時,自來水公司也在租界築路工程兩旁排管供水發展用戶。成立之初水廠僅為英、法兩租界外僑供水,到了1902年時,已承擔上海全部的自來水供應任務,其供水範圍幾乎涵蓋了當時上海除城廂外所有的市區地域。
楊樹浦水廠開始供水後,在1883年到1902年長達19年時間裡,英商自來水公司始終處於獨家經營狀態。解放前,上海除楊樹浦水廠外的其它4家水廠,包括最早建成的法租界董家渡水廠和國人自己投資建造的內地自來水廠都是在1902年先後建成供水。由於長時間的獨家經營,楊樹浦水廠的供水業務不斷擴大,公司的經營效益也逐年提高。公司創辦時資本僅10餘萬英鎊,到1927年通過10次增資擴股,總計資本達到116萬多英鎊。到1937年,公司的平均資本利潤率為11.37%,累計利潤為投資額的6倍多,發放的股息為投資額的4倍多。這樣的經濟效益在上海自來水經營中絕無僅有。
獨特的行業博物館
水廠從1887年起多次擴建,增加制水設備,改革生產工藝,改慢濾池為快濾池,大幅提高制水能力。經過長期經營,制水設備、輸水管道、生產技術、生產規模及經營管理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到1937年全民族抗戰爆發前夕,日供水能力超過40萬立方米,成為當時遠東最大的現代化水廠。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水廠被日軍接管,由日偽華中水電公司經營。抗日戰爭勝利後,上海市政府接收水廠,1946年5月,歸還英商經營。1952年11月,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徵用英商上海自來水公司楊樹浦水廠。同年12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成立上海市自來水公司。2001年1月,水廠歸屬上海市自來水市北有限公司。
解放後的楊樹浦水廠以挖潛、改造增加生產,到上世紀80年代末,供水能力超過140萬立方米,成為全國最大的自來水廠。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上海陸續建成一批新水廠,楊樹浦水廠增加到148萬立方米的生產規模便不再擴展。目前,楊樹浦水廠擁有4條制水生產線,包含11座沉澱池,7座64格的快濾池,49臺進出水機組,年供水量超過4億立方米。
楊樹浦水廠幾乎所有的故事都被記錄在這片近13萬平方米的土地上。新舊城堡式廠房的一磚一瓦,花園裡的一草一木,車間裡的各種設備管道都是百年水廠歷史乃至楊浦百年工業的親歷者和見證者,部分廠房還作為2010年上海世博會宣傳片的背景畫面,成為對外展示的上海風景。
由於技術的革新,水廠中有一部分建築失去了原有功能,進行了再利用改造。比如廠內原鍋爐房現在是供全廠職工用的大禮堂。廠內還建成了一所獨特的行業博物館———「上海自來水展示館」,試圖運用室內外相結合的展示模式展現上海城市自來水發展史。室內展出有展板、圖片、文獻、模型等,戶外展區利用水廠整體景觀,規劃了一條產區瀏覽路線,設立觀光的景點、景區,展示歷史悠久的廠房建築,露天大型制水設備和各種管配件等等,觀眾可以參觀現代制水工藝流程,並在沿江的觀賞平臺一堵廠區風貌和黃浦江兩岸風光,跨越時間和空間,感受當下和歷史的交織。
但是,水廠制水有特殊的安全性要求,博物館的實際開放程度並不高。調研組了解到,自來水展示館自2003年12月建成至今,相關宣傳比較少,實際參觀人數不多,對於普通公眾吸引力不夠。這是行業博物館面臨的共同困難,調研組認為:「建立一座博物館並不是最終目的,不是結束,而是一個新的開端,要求人們不僅要意識到博物館的價值,更要持續、充分發揮它的作用,這就要求從展陳、宣傳等方面出發,廣泛與社會各界聯繫,包括其他博物館尤其是行業博物館,以及中小學校,整合相關資源,發揮展示館的自主積極性。」
楊樹浦水廠作為上海市政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城市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比較小。水廠工人數量雖然從頂峰時期由上世紀90年代的1000多人減少到如今的100多人,但有了現代自動化系統的保障,廠內工作秩序依然有條不紊。作為一家生產事關居民生活質量的自來水廠,它不可避免地比一般的建築群更難進入,更多處於一種被外部觀賞的狀態。
水廠第一位女調度員
調研組成員韓吉婕、劉邵遠在楊樹浦水廠會議室對水廠技術骨幹、上海市勞模侯文娟師傅作了訪談,侯文娟回憶起從1971年入廠至今所見的水廠變遷。
1971年,17歲的侯文娟進入上海市自來水公司並分配到楊樹浦水廠,剛進廠時在食堂工作,「師從」當時唯一一位能做師傅的女同志。食堂不僅要燒制日常三餐,還要為夜班工人燒制第四餐,工作量很大。制水工人在工作時間不能離開崗位,所以食堂工人要把熱菜熱飯送到工人手上。所以食堂工人有「熱菜、熱飯、熱心腸」口號,也有「白衣、白帽、白飯單」的操作要求。
在食堂工作6年後,侯文娟被調派至汲淨水車間,負責淨化水質的重要工作。這個崗位首先是通過水道抽取原水,隨後加藥、混合、沉澱、過濾、消毒,再通過出廠泵房打到供水管道中,輸送至每家每戶,整個生產過程雖然並不複雜,但要求「崗位在、人在」,即使遇到每年設備檢修,也不能因為不需要工作而離開崗位。
侯文娟最遺憾的事是由於社會環境所致沒能好好讀書,她也嘗試擠時間去夜校讀書,但是水廠不同於紡織廠,不是做六休一,實行「三班倒」制度,一周七天所有崗位必須24小時有人在崗。侯文娟很難調出時間堅持讀書,最後她選擇了放棄。
侯文娟掌握了車間一個小組七個崗位的工作內容,清楚知道每個濾池過濾水量達到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並能根據每個機泵的電量,全面考慮決定出水量。不懈學習的她當時成為了楊樹浦水廠第一位女調度員。1986年後侯文娟所在車間的組長退休,她憑藉嫻熟的技術和嚴謹的態度成為了快濾池第一位女組長。
1986年,侯文娟作為優秀代表被楊樹浦水廠選去當時上海市自來水公司開辦的「上水技校」參加為期三個月的脫產培訓。借著這次機會,她補充了她的數學、物理、化學方面的知識,也學習了中級工的技術要求並全面了解制水工人的理論知識和實踐要求。當時她是2歲孩子的母親,每天早晨6點多出門擠公交趕去技校培訓,下午5點多回到家後做飯做菜照顧孩子,等孩子入睡後才開始做功課。她最後以高分順利通過了統考,成為四級工,後又相繼考出五級、六級工。
1989年,升為女組長的侯文娟師傅又參加了三個月的淨水高級工培訓,順利拿到高級工證書。廠裡的教育科很驚訝:「水廠從來沒有獲得優秀學員的工人,侯文娟師傅竟然也為拿了一個這樣的稱號回來!」幾年後,她又考出了工人級別中最高的技師職稱。
在水廠的電動化轉型過程中,侯文娟嘗試實施了一套規範化的反衝洗標準,推廣到各個車間,被稱為「侯文娟操作法」,這成為了她1994年評為上海市勞模的重要事跡之一。
侯文娟師傅之所以被評為勞模,還是由於她擔任組長的小組完成了多個質量管理項目的研究,彌補了生產中的薄弱環節,她的小組以出色的績效被選為「星級班組」「全面質量管理小組」,他們有個二次加氯的項目更是在全國評比中獲得優異成績。
和那個時代大多數的產業工人一樣,侯文娟非常謙虛:「工作給我帶來了壓力,帶來了進步,也帶來了榮譽。」她說自己不過是平凡崗位上的普通工人,身上仍有很多不足之處。
直到50歲退休,侯文娟始終站在水廠制水的第一線工作。2005年10月,侯文娟退休後一年多,上海市自來水公司在長興島辦了一個新的水廠需要技術支持,侯文娟欣喜地接受了推薦,開始第二段工作。她毅然前往長興島,每周只回家一次,如此往返,堅持了5年,重新了解設備,為當地水廠制定水質管理的規章制度和可行性要求。
2011年侯文娟第二次退休,結束了她與水結緣的工作生涯。
其他工廠都能有不合格率,水廠不能有
侯文娟很驕傲的一點是,楊樹浦水廠的水質檢測和國際接軌,國際上水的濁度標準為0.1NTU,而楊樹浦水廠做到了0.05NTU,外面購買的瓶裝水甚至都不能達到這個標準。只不過,水廠的水有一些含氯量,侯文娟解釋,水從出廠打進管網到進入每家每戶有一段路程,少則幾分鐘,多則幾個小時,而地下管網有溫度,管道大都是鑄鐵的,時間一長水溫變高會使得運輸的水產生細菌,為了保證入戶的水沒有致病菌,水廠打出餘氯的水使其能繼續消毒。侯文娟說,楊樹浦水廠有極其嚴格的水質要求,打出去的水都是飲用級標準,都是安全的。
楊樹浦水廠的水源幾經變遷。1971年的水源來自黃浦江下遊,水質不錯,雖然呈黃色,但能見到小魚,取水口還能見到大閘蟹,有些工人還會在中午去撈大閘蟹。到了80年代,濱江沿岸工業發展,汙水排放增加,黃浦江裡淤泥越積越多,天熱發酵後水變黑變臭,魚和海鷗都難覓蹤影。以前水中的氨氮含量為每升1至2毫克,後來增加到了每升5毫克甚至更高,用來消毒的氯,以前每一萬噸水加2到3公斤,後來要加到十幾公斤。
1987年,為了提高水質,水廠開始選取黃浦江上遊水,水中又能重新見到小魚了,這讓侯文娟很高興。2010年下旬,楊樹浦水廠逐步由黃浦江上遊原水改用來自青草沙水庫的長江原水,2011年中旬通水切換,楊樹浦水廠提前半年成立原水切換團隊,到先前已經通水的金海水廠學習,制定了原水切換方案,對員工進行培訓,並開展預演,對水處理生產運行參數進行調整優化,以確保為市民提供優質自來水。
每一次水源的變化都給水廠工人提出新的要求,需要他們不斷摸索,嚴謹地實施每一個管理檢測步驟。其他工廠都能允許出現不合格率,只有水廠,絕對不允許水質發生任何問題,水廠打出去的水沒有回頭路可走。
侯文娟說,她在水廠工作幾十年,一路都有老師傅帶教。剛進廠跟的食堂師傅是普通工,工資只有50元,但仍然不計報酬、樸實認真地工作;到了汲淨水車間,帶她的調度老師傅身體不好,走路都要喘,但工作時不停穿梭於各個車間查看持水量,當時沒有什麼圖紙,每部機泵的水量、性能數據都在師傅們的頭腦裡,只能依靠口口教授,可以說,當時那些數據都是靠老師傅跑出來的。
過去上海曾經發生過嚴重的交通癱瘓,公交車坐不了,水廠工人哪怕是走路走上4小時、8小時,也堅持進廠工作。工人師傅們愛崗敬業的態度和高度的責任心深深影響了侯文娟。
當侯文娟成為組長時,她把十幾個組員團結成一個「班組小家」,要求他們要平平安安、心情舒暢地工作。有組員家裡遇到不順心的事,她會熱心地勸導談心,有時還帶著禮物上門慰問,盡力讓組員們感到是生活在大家庭中。有幾次凌晨,新來的工人操作不當導致氯瓶漏氯,一個電話打到侯文娟那兒,她迅速趕到廠裡帶著防毒面具和工人們一起處理。她希望把老師傅們樂於奉獻、待人溫和、愛崗敬業的精神面貌展現給徒弟們。
1986年,水廠經歷轉型、減員增效後,工人從最多時的1000多人銳減到100多人,其中許多工人都作出了犧牲,45歲提前退休。侯文娟說,楊樹浦水廠沒有忘了這些工人,為他們謀求福利,例如兩年一次的體檢。水廠和工人的關係十分融洽。
調研組認為:保護和繼承歷史很重要的一點,在於從水廠員工自身出發,處理好員工與歷史建築、與水廠的關係,讓他們產生認同感和歸屬感。「水廠工人不應只是社會轉型中的貢獻者,在工業遺產的保護傳承的責任也不能僅由他們承擔,他們理應也是保護過程中的受益者、享用者。」
作為楊樹浦水廠的老工人,侯文娟表示,水廠升級了設備,提高了自動化程度,逐步解放了勞動力,但對於水廠工人的技術要求實際上變得更高了。工人要時刻提醒自己所做的工作關係到千家萬戶,關係到每個人的生命。人可以一天不吃飯,但不能一天不喝水,對水質的要求始終是一個水廠人心中第一位的事。對自己負責也是對民眾負責———老一輩工人延續至今的精神,也成為年輕工人的一種對工作、對技術精益求精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