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石家莊市高新區博仕名築小區居民陳寧拎著幾袋垃圾來到一個智能垃圾分類回收房前,拿出積分IC卡對準箱體的掃碼區,「咔噠」一聲門響後,把一袋垃圾扔進了其中一個投入口。隨後,她又走向另一個投入口,將垃圾歸類投放。
新式智能垃圾分類回收房取代了之前的露天垃圾桶,智能垃圾分類回收房有廚餘垃圾、塑料、紙類、有害垃圾、其他垃圾等多個分類投入口,投入口全部密閉,通過感應器實現自動開關門,並內置吸附過濾除臭設備。利用智能垃圾分類回收房進行垃圾分類,分類投放垃圾還可獲積分,兌換生活物品。
「垃圾分類在我們小區已推廣很久,上至七八十歲的老人,下至剛懂事的小孩,都清楚地了解垃圾怎麼分類及分類帶來的好處。」陳寧告訴記者,自開展「撤桶並點」以來,社區居民逐漸認可這一新模式。
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全面提速。今年以來,我市積極推進生活垃圾分類,通過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建設垃圾分類知識體驗館,開展垃圾分類知識競賽、辦理垃圾分類綠色生活帳戶等,倡導市民綠色環保、低碳生活的科學理念,讓垃圾分類融入日常生活。
做好垃圾分類只是安排好了這些垃圾的暫時歸宿。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提出,要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為持續推進垃圾分類提質,石家莊正在通過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讓可回收物適得其所。
近日,長安區在奧北小區、元泰小區、談固新村小區等7個試點小區建設「垃圾分類可回收資源收納房」,24小時向居民開放,居民可通過微信掃碼註冊小程序後,領取一個帶有二維碼的專屬編織袋,回家後可集中將紙板、可樂瓶、廢舊物資等可回收物品放入袋中,待裝滿後再將其放回,均可實現應收盡收。與此同時,通過市場化主體的充分接入,市民們可以根據類別、重量獲得環保金補貼。
為方便市民投放,該資源房還上線提前預約小程序,打造「線上預約上門」和「線下網點回收」兩種模式,打通資源回收的「最後一公裡」。
那麼,被正確分類投入的垃圾,又會流向哪裡?
在東方花園,進入垃圾分類回收「第一站」後,可回收物及有害垃圾的相關數據會被接入智能監管平臺,「乘坐」專車「去往」分布在南村鎮、白佛等多個垃圾分類分揀中心進行精細化分揀處置;而其他生活垃圾將最終轉運到中節能石家莊公司、石家莊廈能炘環保科技公司等生活垃圾處理企業,進行無害化焚燒處理,充分焚燒後用來發電。
「目前,我們分類投放、分類運輸、分類處置已逐漸形成體系建設,逐步打造從源頭分類、收運到終端處置形成的完整閉環。」市垃圾分類辦公室副主任孫魁全介紹說,目前我市可回收物月均收運量達4萬噸,垃圾減量效果顯著,接下來,還將繼續加大規範引導,推進實現生活垃圾資源化、減量化。
記者│王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