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面上的空氣清新劑種類繁多 記者李鵬飛 攝□本報記者 孫鋒
剛裝修完家裡氣味比較大、廁所裡有異味……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市民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用空氣清新劑去除異味成為一大選擇。然而相關實驗表明,使用空氣清新劑會造成室內空氣汙染,會產生甲醛等有害汙染物。9日,記者採訪發現,在市區一些超市,空氣清新劑銷售情況都還不錯。山東大學環境科學專家建議,在家中不用或者少用空氣清新劑,頻繁使用會對身體造成影響。「清新空氣、去除異味最好的方法是開窗通風。」專家稱。
實驗結果
空氣清新劑可致室內空氣汙染
記者了解到,近期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主管的科技期刊《環境化學》刊發的《空氣清新劑中揮發性有機物的組成及其對室內空氣品質的潛在影響》一文稱,中科院專家對廣州大型超市廣泛銷售的14個品牌的26個盒裝空氣清新劑中揮發性有機物的成分進行了研究調查和實驗。實驗結果顯示,各個空氣清新劑的成分組成差別較大,即使是相同香型的產品,其中的化合物種類和百分比濃度都不盡相同。其中,萜類化合物約佔總化合物數量的40%。
實驗表明,空氣清新劑中的萜類化合物與臭氧反應可生成二次有機氣溶膠,對室內空氣品質造成影響。空氣清新劑的使用能使室內空氣中的萜類化合物達到每立方米幾十到幾百微克甚至更高,萜類化合物與室內空氣中的臭氧、氮氧化物等進行反應,造成室內空氣汙染,反應生成產物有甲醛、過氧化物、二次有機氣溶膠等,這些二次汙染物能引起相關的室內綜合症,造成嗜睡、刺激過敏反應、注意力不能集中以及肺部和呼吸道系統的健康問題。
記者通過百度搜索了解到,百度的解釋是,萜類是有機化合物的一類,多為有香味的液體。萜類化合物廣泛存在於自然界,是構成某些植物的香精、樹脂、色素等的主要成分。
超市調查
空氣清新劑種類繁多,賣得還不錯
9日下午3點,記者走訪了市區一些超市。記者看到,在這些超市裡都有銷售空氣清新劑的專區。據工作人員介紹,空氣清新劑的銷售情況還不錯。
記者在經二路一家超市看到,空氣清新劑佔據了貨架的好幾層,種類有盒裝固體清香劑,也有噴式空氣清新劑,價格從3.1元到11.9元不等。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以前貨架上也有售價1元的空氣清新劑,但最近不賣了。「一分錢一分貨,價錢太便宜裡面含香精等成分,效果可能就不會很好。」她說。
記者看到,一款晨露牌的燻衣草空氣清新劑在外包裝上標明,成分是香料、海藻膠、表面活性劑,另外還標註了一句「去除異味,持久留香」。
銷售說法
只是將異味覆蓋,並不能淨化空氣
一位購買空氣清新劑的女士告訴記者,家裡房子剛裝修不久,已通風一段時間但還是有味兒,想通過空氣清新劑淨化一下室內空氣。「以前也用過其他方法,但去除異味的效果都不是很好。」她說。
一位超市銷售人員告訴記者,空氣清新劑並不能淨化空氣,只是通過香味將異味覆蓋,從而達到去除異味的效果。
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幾位市民均表示,對空氣清新劑會不會造成汙染等問題「不了解」,此前也沒聽說過使用會帶來危害。
專家觀點
慎用空氣清新劑,最好辦法是通風
對此,山東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李小明表示,空氣清新劑其實是藉助散發出的香味將原有異味掩蓋,以達到去除異味的作用,但室內空氣不會得到「淨化」。「就像在廁所裡使用空氣清新劑除臭,異味其實還在,只是被香味蓋住了。」他說。
李小明表示,在一些特殊的公共場合,如火車站的候車室裡,由於人數眾多,有時會產生一些異味,遇到這種情況可以噴一點空氣清新劑,短時間內對去除異味有作用。
而對於去除家裡的異味或者清新空氣,李小明建議,不用或者少用空氣清新劑。「如果使用空氣清新劑太頻繁,隨著汙染的積累,對身體會造成影響。」他說。
李小明表示,淨化空氣最好的辦法就是開窗通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