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考二級筆譯的人都被「cambodia」、「Phnom Penh」和「Angkor Wat」這幾個地名難住了,讓人感慨,為什麼柬埔寨的地名不都是音譯、意譯呢?你應該了解一下柬埔寨這些地名的來源。
柬埔寨
柬埔寨和英文名「cambodia」真的是八竿子打不到一塊。柬埔寨在中國史籍中,漢朝稱柬埔寨為「扶南」,隋朝稱「真臘」,唐代稱「吉篾」,宋代復稱「真臘」,元代稱「甘孛智」或「澉浦只」。明萬曆後,始稱「柬埔寨」。
柬埔寨名稱的來源,說法不一。一說是源於一個國王的名字。高棉人英雄坎布領導當地的民族建立一個王國,該民族被稱為坎普查人,其王國被稱為坎普查國。這一名稱經後世以訛傳訛,結果變成現在的國名柬埔寨,也就約定俗成下來。柬埔寨人口的80%為高棉人,故國際上也通稱為「高棉」。
另有一說是源於一種叫「紺蒲」的果名,因當地婦女面似此果而得名。還有一說是源於馬來語中一植物名(即緬梔子),因其花色白而清香,花瓣滑潤如脂,多植於寺內敬神而以之命名。
金邊
金邊的英文名為「Phnom Penh」,「Phnom」指的是「山」,「penh」意思為「邊」。金邊最初指的是現在的塔仔山,這裡還有一個典故。相傳有一位名叫「邊」的老婦人是金邊最早的居民,她在河邊洗衣服的時候發現巨大的樹木,便把木頭劈開當柴火燒,發現裡面有幾尊佛像和神像,便與鄰居一起堆山造塔把這些神像和佛像供奉起來了,成為了現在的塔仔山。因為山上的佛塔是金色,華僑便稱之為「金塔」,又因傳說之故,便演變為如今的「金邊」一詞。
暹粒
暹粒這座城市因吳哥窟為世人所知。在高棉語裡,「暹」指的是暹羅,即如今泰國,「粒」意為「打敗」,其意思就是打敗泰國。這裡曾經是高棉的國都,自暹羅滅掉吳哥王朝,13世紀這裡經歷過多次暹羅的入侵,其中在17世紀的一場大戰中,高棉軍隊在此取得了一次決定性的勝利,高棉王因此將此地命名為暹粒。
吳哥窟
Angkor Wat這個詞按照直譯的話也應該是「安哥廟」。其實「吳哥」是廣東話的發音,可見在很早的時候,就有廣東地區的人來到柬埔寨了。
至於「Wat」譯為「窟」,是因為「窟」所代表的意義更為深遠一些。例如中國的莫高窟、龍門石窟等等,這些壁上鑿洞,就被叫做「窟」。雖然吳哥窟並不是在洞中建築,但同樣博大精深,可媲美中國古蹟裡的「窟」,故而稱為吳哥窟。
所謂地名,其實承載著這個地方某個時期的歷史,蘊藏著這個地區的文化,在旅途中探尋地名,也是一件頗為有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