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09 15:32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蔡東森 俞咪娜 吳佳媛 陳少傑 編輯 陳嘉男
40年,新起點、新徵程。浙江新聞客戶端諸暨頻道、諸暨日報特推出「幸福是這樣奮鬥出來的」專欄,對話改革開放40年,再現成長脈絡,解密發展密碼,激勵奮進新時代的力量,再闖一片更加廣闊的新天地,再迎一個更加美好的明天。
◆人物名片
何延東:浙江胡慶餘堂本草藥物有限公司執行董事
珍珠產業轉型升級的親歷者,父輩從1972年就開始養殖珍珠,他從小耳濡目染。1996年正式開始發展珍珠事業,2005年成立諸暨市三延珍珠有限公司,並擔任總經理。2011年引進杭州胡慶餘堂集團,合資成立浙江胡慶餘堂本草藥物有限公司,充分利用當地珍珠原料優勢,突破傳統產品模式,研發珍珠深加工,主要生產化妝品、中藥飲片等,2017年年產值超1億元。本人曾獲浙江省珍珠行業協會突出貢獻獎。
何延東:讓珍珠產業不走尋常路(視頻同期聲)
記者:歷史上,影響珍珠產業發展的政策有哪些?
何延東:我們家從1972年就開始養珍珠,那麼一直到1978年改革開放以後,才可以大規模養珍珠,這個是一個當時一個政策節點。那麼1977年,我們家也是當時被罰的一個,屬於割資本主義尾巴,因農民不能私自養珍珠。一直到1978年三中全會以後才放開這個政策,那這是一個政策節點。然後1992年以前,國家對珍珠的銷售有一個政策,農戶不能私自返銷珍珠,屬於投機倒把,要賣珍珠就賣到國家定點的醫藥公司、外貿公司。這是兩個政策節點,1978年跟1992年,是影響珍珠產業發展的兩個政策。
記者:怎麼想到珍珠還可以不當首飾賣?
何延東:1995年,我還是跟我的家人養點珍珠。有一次,我到藥店裡去,看到珍珠明目液,這個產品對我的啟發其實非常深刻。珍珠不單單是可以作為珠寶首飾,這個藥用價值還是非常有效的。所以我就跑遍了中國所有的製藥廠,給他們供應珍珠、珍珠母兩個原料。一次偶爾的機會,是2001年的時候,香港有一個客商,到山下湖來找珍珠粉,找到我這裡,我這裡沒有珍珠粉,我只有珍珠。所以我介紹到我的下遊客戶——一家珍珠粉企業,這家珍珠粉企業通過我的介紹,從中獲利了上百萬。這個對我的影響有很大,為什麼我不可以辦珍珠粉廠?所以我在2005年,創辦了諸暨市三延珍珠有限公司,就是做化妝品的珍珠粉。一直到2011年,我自己也有一個品牌,註冊了珍珠世家的商標,但是這個品牌的影響力是遠遠達不到預期銷售。所以我動腦筋,因為青春寶、胡慶餘堂是我的業務合作夥伴,我這個珍珠也是賣給他們的。所以我招商引資,並且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一家合資企業——浙江青春寶珍珠科技有限公司,從事生產珍珠護膚品、珍珠藥品,從2012年開始徵地,一直到2016年開始投產。
記者:珍珠產品和銷售模式有什麼變與不變嗎?
何延東:從珍珠到最早的珍珠養殖,然後再到去廣州銷售珍珠,然後個人又從珍珠的藥用供應商、原料供應商,再創辦化妝品珍珠粉企業,再到生產珍珠護膚品、珍珠藥品,這個一路走下來,也是不容易。
銷售模式原來還是比較傳統的,就是跑製藥廠,或者通過珍珠市場,有些外地客商來拿貨,比較傳統的、原始的一些銷售模式。目前,我們通過胡慶餘堂的化妝品旗艦店線上銷售,再通過當地政府進行淘寶直播,通過網紅經濟、網紅粉絲,來拓展化妝品在線上一塊的銷售。線下我們通過胡慶餘堂大商場的一些專賣店進行銷售。線上線下全部結合在一起,就是完整的一個銷售模式。
記者:新時代,企業發展重點有規劃嗎?
何延東:我們有一個質量部跟一些大專院校、研發機構聯合開發一些中藥護膚品和中藥破壁飲片。具體的比如,跟浙江中藥研究所在聯合研製破壁中藥飲片;跟浙江大學藥學院現代中藥研究所聯合研發珍珠護膚、草本護膚的一系列產品。還是要通過科技領域研發新產品,並應用到我們的生產上,才可以拓展更大的、更廣闊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