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想分享一句古文,摘自姜太公的《陰符經·下篇》:恩生於害,害生於恩。
它是釋義就是說,恩愛源自於過去的過度傷害,傷害來源於過去的過分恩愛。
當我仔細品讀這句話的時候,不得不讚嘆,姜太公是有大智慧的人。
當你嘗試將這八個字放到我們現在的情侶感情、夫妻關係、親子關係和親子教育等問題上,你就會發現這八字雖短,但蘊藏的智慧和思想,無價。
比如將它放到我們的教育中,我就仿佛看到了一位因父母過度溺愛而「受傷」的孩子。
在生活中,我們不難碰見很多年紀不大,但性格驕縱、脾氣差、為人自私又玻璃心的孩子。
為什麼現在的父母會養出這樣的孩子?
就源於現在的父母,他們小時候受到了「過度傷害」
中國有句話叫「棍棒出孝子」,許多傳統型家長就認為愛孩子就是要限制他,就要用嚴格的教育去明確告訴他們什麼是可以,什麼是不可以,這樣孩子就不會驕縱任性。
以前十分流行這樣的教育觀念,就直接導致我們現在這一代很多做父母的,都是這樣「被打」出來的。
而這一代被「過度傷害」的父母有了孩子之後,深知自己曾經受過的苦與痛,決定要好好對待、好好寵愛自己的孩子,絕不讓孩子受到跟自己一樣的傷害。
於是,「恩生於害」就這樣形成了。
當孩子被溺愛,養成了一堆壞毛病壞性格,長大之後便會「一發不可收拾」,它傷害的無論是對孩子自身,還是對父母,對孩子的愛人和他的朋友們都是如此。
當溺愛成了傷害,那麼「害生於恩」的條件就達成了。
我們甚至可以去大膽設想,假設這個被溺愛傷害的孩子在沒有任何引導和教育的幹預下,做了父母,他的孩子只會有兩條「路」。
第一條,鑑於他自己的成長經歷,要麼,他的孩子受他的影響,同樣成長為一個驕縱任性,脾氣暴躁的人,那麼這個「傷害」就會再一次的複製。
第二條,他悔過自新,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嚴格教育孩子,走「棍棒教育」這條路,於是「恩生於害,害生於恩」就此又將再循環兩代人。
不知道當你看到這裡時,心中有什麼樣的感觸,假如這是我的孩子,都不敢去想像將來發生的事。
1
現在有太多太多父母時常會有意或無意地寵溺自己的孩子,即使在他們小時候,父母很少打罵他們。
但是初次為人父母的他們,一方面心理和思想尚未準備完善,便匆匆忙忙當了父母,另一方面因為過分相信愛的教育,所以無論是在精神還是在物質方面,都盡力滿足孩子的欲望和需求。
殊不知,當愛用錯的地方,就會成了傷害。
「慣子如殺子」這句話,有的父母可能會覺得這太誇張了,可是只有經歷過的父母才會懂得這句話背後的心酸和痛苦。
如果你十分相信自己的孩子,想用切身感受去體驗和經歷這句話,我不建議這麼做,因為當你終於理解這句話的含義時,代價是沉重且無法承受的。
2
演員黃磊曾說:
「天下有多少父母,就有多少個樣子的父母,沒有重樣的。」
每家的孩子也一樣,都沒有重樣的。
父母應該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去思考去愛,如果一味按照自己的觀念和想法去愛孩子,很容易愛過了頭,就會變成「自私的愛」。
父母溺愛孩子,確實可以讓孩子在家裡逍遙自在,感受來自家庭濃濃的愛,但是一旦離開家,必定會處處碰壁,寸步難行,最後受苦受挫的到頭來還是自己的孩子。
3
有限制的愛是多麼的重要。
父母不能放縱子女,因為社會不會容許任何人放縱自己,校園之外沒有溫室,長大之後沒有兒戲,你可以溺愛你的孩子,但外面的世界不會。
天下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但愛要講究方式方法。
我們陪著孩子長大,卻無法陪著孩子變老,為人父母不能只看到眼前,更要為孩子的長遠未來打算,不要因為溺愛孩子,反而讓孩子失去了飛翔的能力與勇氣。
在人生這條道路上,我們終要學著灑脫放手,孩子也要學著獨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