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百萬年薪招聘中學校長」的話題在網上引起不少人的關注。在廣西北海,從2019年就開始實施了「三名」工程。簡單來說,就是面向全國引進一批中小學名校和名校長、名教師。尤其是知名校長的待遇十分誘人:「稅前基本工資每年60萬元,加上績效增量最高每年可達150萬元,且能享受稅收減免、住房優惠等福利。」
在過去,被輿論關注較多的「人才爭奪戰」,大多集中在高等教育階段,名教授、名科學家獲得超出普通水平的高報酬,也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但是,在基礎教育階段,也出現了類似的「重金吸引人才」現象,讓不少人感到意外。不過,我們如果仔細分析一下,便會發現,這樣的舉措有一定道理。
輿論之所以對「百萬年薪招聘中小學校長」的現象感到意外,是因為在過去不少人的「刻板印象」中,中小學老師的收入待遇並不高,甚至個別地方還出現了拖欠中小學教師工資的現象。但是,隨著一些地方政府財政收入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對基礎教育階段重視程度的提高,給予中小學教育領域的優質人才更多優惠政策與良好待遇,就成了一個令各方都能「皆大歡喜」的新現象。
事實上,不只是在廣西北海,海南三亞、廣東佛山、山東青島西海岸新區等地,也出現了類似的現象。甚至早在2017年,深圳市坪山區就開出「雙百萬」的優惠條件——可享100萬元的安居經濟補貼,100萬元的年薪待遇。給出如此豐厚的條件,就是為了面向全國公開選拔校長,讓本地的基礎教育水平「再上一層樓」。
重金聘請外地人才來本地擔任中小學校長,一般要考慮兩個現實因素:一個是當地的基礎教育水平相對較弱,急需外界優質人才與資源的幫助。另一個,則需要當地政府能夠拿出較好的財政支持與政策鼓勵。只有針對這些條件做出科學理性的決策,當地學子的成績與綜合教育水平才有可能得到明顯的提升。
可以說,對上述多數地區而言,百萬年薪招聘中小學校長,這個錢花得值。但我們也要注意,「高薪」並不能解決全部問題。吸引人才的初衷都是好的,但在具體實行中,還是要注意因地制宜,儘量優化配置人才資源。一些著急招募外地優質教育人才的學校,有著較強的急功近利心態,甚至並不能科學評價應聘者的品德與才能,而是奉行「唯名氣論」「唯頭銜論」。顯然,這樣的應對態度與方式也是不夠嚴謹的。
為了能更好地讓這些外來人才服務於本地的中小學教育工作,招聘方應該結合本地教育實際情況,制定科學嚴謹的人才招募與考核機制,尤其是要綜合考慮各方要素,做到嚴謹合理、公平公正。與此同時,為了防止優質人才的流失與浪費,當地教育部門不妨藉此機會,努力打造合理的基礎階段教育人才的梯隊建設。如此一來,才能更好地保證當地的教育事業發展有序推進,而不是過度依賴外來人才。畢竟,百萬年薪招聘中小學校長,只能算是「開個好頭」,要真正做大做強本地的基礎教育事業,還需要長期的努力。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