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躁的年代,我們該讀什麼書

2021-01-16 壹點讀書

作者 | 樊登讀書 · 李曉禪

一位智者說過,「一個人是他讀過的書的總和」。

隨著時代的快節奏發展,知識也在快速的更迭換代,像燃著的火索一樣追趕著我們每一個人。

尤其是在工作崗位上幾次三番撞南牆後,我們更明白了終身學習的重要性。

董卿老師曾經在《朗讀者》欄目上說,假如幾天不讀書,我會感覺像一個人幾天不洗澡那樣難受,而她本人更是「腹有詩書氣自華」的踐行者。

亦舒也曾說過讀書的用途是增加氣質。

三毛說,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

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看過的書籍都已不復記憶,成過眼雲煙。

但要知道,其實每一本書都由成千上萬的語言組成,這些語言構成了作者的思想,思想是無價的。

所以就算多年以後我們淡忘了書中的語言,但我們必須承認這些語言都曾經在我們的心靈留下印記,或者思想的共鳴,甚至是靈魂的顫慄!

這些都會潛移默化的改變我們的品味和思維方式,會反應在我們的氣質、談吐以及胸襟上,進而影響我們的生活。

讓你有所改變的是長期的、系統的閱讀

我們辦公室有一位很牛的語文老師,經常到全國各地中學去演講,還常參與省內一些重大的考試命題,對語文學科高考的研究非常深入。

有一次在辦公室,我很好奇他每天都在讀什麼書,就問他可了解近幾年比較火的暢銷書作家,他的一番話讓我感慨萬千。

他說暢銷書我們也會了解,但不會花時間去大量閱讀。

那些一覽無餘的文字,是不會出現在高考的試卷上的,這也是很多孩子考語文的時候文章看不懂的原因。

怎樣的人才是我們認為的作家?一定是經過時間的淘洗保留下來的經典之作的作者才能稱之為作家。

看ta是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作家不是看現在的書賣得怎麼樣,而是看未來二三十年甚至上百年抑或更長時間以後ta的書是否還留在書店的書架上?

對於高中語文老師的見解,他更多的是從文學方面去評價一本書的好壞和一個作家的水平。

對於普通大眾來說,不管你是否暢銷,對自己有益的才是最好的。

時代快速發展,個人讀書的時間有限,什麼樣的書才是有益於一個人的精神發展呢?

我們學校在閱讀推廣方面做得很不錯,每年新生入學都會有推薦中學生閱讀圖書100本。

我第一次拿到這個書單的時候看到很多書名都不知道,心中不免沮喪,轉念又安慰自己,我一個理科教師,讀書本來就不多,不知道不是正常的嗎?

可是有一次看一位非常愛閱讀的語文老師的公眾號文章,他竟然說學校推薦的100本書,他有一半以上未讀過。

那麼這100本書是如何選出來的呢?

不同的老師有不同的偏好,大家自己覺得不錯的書放在一起,再根據類別挑選,可能就出現了這樣的書單。

這個書單上的書目有一個共同點,大部分都有了一定的年代感,很少有書店裡書架上的暢銷書。

什麼樣的書我們必須得閱讀呢?

認清自己的書

我們每個人必須先了解自己、認清自己,才能理解世界進而改造世界。

人一生不同階段心理發展是有差異的,我們需要讀一些心理學方面的書,了解個體身心發展的規律,才能認識自身,從而接納自己,最終超越自己。

國外在中學階段開展了自尊課程,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自尊水平,大家都知道一個人的自尊水平決定了他的行為。

我們國家雖然沒有自尊課程,但心理學也被納入中學課程,目的是指導學生認識自己,進而進行生涯規劃。

但課堂所學,畢竟有限,要對自己有深入的認識,還得去尋找心理學方面的書籍。

像阿德勒的《被討厭的勇氣》、《自卑與超越》,當你有了一定的基礎後你還可以選擇《普通心理學》等深入一些的書籍,認清自己是打開未來大門的鑰匙。

歷史類讀物

古人云:「不讀書者鄙,不讀史者鄙」。

《舊唐書. 魏徵傳》中太宗李世民在魏徵去世時也曾云:「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培根也曾說過「讀史可使人明智」。無論是「修身」、「齊家」,還是「治國」、「平天下」。

無論是為人,還是處世,我們都必須以史為鑑。

歷史可以讓你融今貫通,處理世間的一切困惑。我的研究歷史的朋友給我推薦的主要是各朝代歷史和人物傳記,這些都值得我們去深讀。

提升自己專業能力的書

我們常說某個人是某方面的大咖,更多的原因是ta在某一個方面的專業能力達到了我們不可企及的水平。

專業能力是一個人勝任某一職位的前提,是你謀生的手段,你必須嚴肅對待才能讓你立於不敗之地。

專業上不斷精進,會讓你在工作中非常出色,獲得領導的信賴、提拔。

當然專業突出給你帶來的不僅僅是金錢上的收穫更多的是你的底氣和自尊,讓你對未來充滿信心,仿佛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被掌控的人生要多爽有多爽。

經典文學作品

不朽的經典名著凝聚了人類思想藝術的精華,是我們前輩們給我們留下的精神瑰寶。

可以開闊視野,陶冶情操,提升寫作能力,給人以深沉的思維空間,讓一個人更加深邃而有氣質,少年讀經典文學甚至可以起到在心靈深處埋下一顆創造性的種子。

不過重要的是要懂得什麼是真正的經典,什麼是流行文學。

流行文學當然也有他存在的價值,他會讓你感染到時代的脈息,跟上潮流的步伐,掌握社會發展的方向。

但對一個人的成長影響更大的是經典文學,經典文學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在歷史長河中熠熠閃光。

提升格局和見識的書

有一句話說格局決定命運,準確一點叫格局決定思維,思維決定命運。

我們每個人生活的環境不同,見識也不一樣,要想成為優秀的人就多去接觸一些優秀的人。

但是普通人很少有機會直接與優秀成功的人當面交流。

但我們可以通過閱讀他們的著作,跟他們進行思想的隔空交流。

很多成功人士寫書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賺錢,而是把自己成長創業過程的心得體會、以及對世界的認識、對未來的思考傾心坦出。

目的就是讓後來者少走彎路,更易成功。

通過閱讀他們的著作,就是和他們進行心靈的對話,了解他們的思想,站在巨人的肩上,你對世界的認識會一樣嗎?

餘華的《活著》,吳軍博士的《見識》、《格局》等等都值得你一讀。

如果能將學到的思維和方法付諸實踐那麼你的見識和格局就會不斷提升。

認識世間萬物的書

生命短暫,生活不易,也要給自己的生活留白。

世間萬物,皆有美好,朝陽融冰,草綠山野,鳥鳴庭際,兒童嬉鬧,星空萬裡……,了解世間萬物也是我們對自身的一種反思,發現生活的美好。

有時候我們要像古人一樣潛心去觀察一種植物興盛枯衰,你會因為發現詞牌名滿江紅原來是一種浮遊植物而驚嘆;

你發現詩經中「隰有萇楚,猗儺其枝」的萇楚,實際上是獼猴桃而感慨。

有時候慢下來,讀些自然讀書,和孩子研究一片樹葉的結構,與孩子一起觀察記錄蠶的發育過程,和家人一起牽著蝸牛散步……

這些生命中的美好讓我們內心更加安寧,對世界充滿了熱愛。

蘇東坡曾說,人之精力,不能兼收盡取,但得所欲求者爾。

如何在書富如海的眾多讀物中挑選自己所需,每個人自有自己的選擇。

這個年代,大家更加追求成功,於是市面上關於成功學的書層出不窮。

成功學的書可能會激起你的熱情,但不能持久,也給不了你人生成長必要的營養,所以沉下心,踏實閱讀一些成長必讀書就顯得尤為重要。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閱讀以後還需要及時輸出,因為一切不以輸出為目的的閱讀都是偽努力。

相關焦點

  • 讀這些書可以讓你不浮躁
    讀這些書可以讓你不浮躁閱讀是通往知識的階梯,多讀書少被騙。讀書的意義是在於探索新的未知的世界,讀書會讓我們擁有一顆聰明的頭腦一雙明亮的眼睛。閱讀可以使人心情愉悅,閱讀可以讓你進入書裡的世界。周末可以和書來一次世外桃源般的戀愛。《平凡的世界》本書的作者是路遙,路遙寫過有很多著名的小說,比如《人生》,作者還因為《平凡的世界》這本小說獲得了茅盾文學獎。
  • 浮躁的社會,讀了很多書,讀書的意義在哪裡?
    曾經有段時間,我逼著自己讀了很多書,規定一年一定要讀完100本。然後真的就拼命地去讀,哪怕晚上很晚了,也一定要讀一小時再去睡。浮躁的社會,讀書的意義在哪裡幾年過後,我確實讀過了很多書,但會發現自己並沒有太多長進,很多書讀完就忘了,根本沒起到一點作用。
  • 我們該選什麼書讀?學生莫成教輔書的奴隸
    「我們讀書該選什麼書?」面對中學生的提問,上海市特級教師、復旦附中語文教師黃玉峰昨天在2012年上海書展中小學生專場閱讀互動論壇上,簡潔而又明確地說:「不要選教輔書!」他認為,學生只讀教輔書,天天做教輔書上的題目,就會變成教輔書的奴隸了。「真正的讀書生活不是這種狀態。」
  • 速讀or慢讀?讀書是比速度嗎?什麼書該速讀,什麼書該慢讀?
    是的,我們想用一生有限的時間讀有用的書,看喜歡的電影,聽喜歡的音樂,去我們想去的地方… 可我們的時間不夠呀,真的不夠,尤其成年以後每天有必須要做的事,哪還有閒時看書呢?所以宣傳速讀的聲音在網絡及整個社會大肆蔓延,其實也有博主在抨擊這種速讀,我們讀書的意義是什麼,讀書人對於一部分書他確實是可以2~3小時就可以讀完,怎麼做到的呢?什麼書都可以速度嗎?速讀和慢讀該如何平衡?我們一定要和專業讀書人比速度嗎?
  • 評論:名著「死活讀不下去」說明時下風氣浮躁
    (《羊城晚報》7月1日)  說到為什麼「讀不下去」,讀者的理由也各有不同,或曰讀《紅樓夢》,受不了書中的大量詩詞,妨礙了理解故事;或曰《百年孤獨》中,外國人名過分冗長,難以記憶;或曰《追憶似水年華》和《尤利西斯》,篇幅太長等。
  • 龍應臺:女人該讀什麼書?
    女人該讀什麼書?文/龍應臺聽說臺北新開了一家大書店,專門賣「給女人看的書」。這是大事一件。記者打電話來問胡博士:女人該看些什麼書?首先,我要感謝這個書店的成立。從今以後,我們不但有專治女人頭髮的美容院,專賣女人服飾的委託行,專治女人身體的婦產科,還有書店專賣女人愛看、可看、該看的書;不久的將來,體諒婦女的人也許還會開一家電影院專門演女人可以看的電影,舉辦專門給女人欣賞的畫展、音樂會等等。在大學裡教的理則學、心理學、研究方法論之類的課程,將來也可以特別開女生班。這個書店的成立,是我們栽培現代婦女一個很重要的裡程砷。為什麼呢?
  • 在這個浮躁的世界裡,請沉下心來讀一本書
    電視上劣質低俗的電視劇也不知是怎麼出爐的,短視頻裡為博眼球而做出的弱智舉止平臺為什麼不制止,難道我們真的需要這些東西來打發時間?難道我們的時間是如此廉價?學校裡的老師一再強調讓孩子學會閱讀,提高閱讀能力,而我們的家長卻捧著手機傻傻地笑,痴痴地玩,孩子們怎麼能讀好書呢?
  • 書,需要靜靜地讀
    父親生病那會兒,精神越來越差,只要能讀動書他就拿本書讀,等讀不動了,拿不動書了,只要看到邊上有張有字的紙他還會下意識地拿起來看,手裡只要拿著有字的東西他就會感到很舒服。父親的這種執著深深感動著我。對父親來說,讀書已經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文字是不可缺少的東西。」「我們家的書太多了。我父親就愛買書,什麼世界文學名著、各種詞典,他不斷地買。所以小的時候,我接觸書的面比別的孩子要廣一點。」
  • 憶童年:小人書開啟了讀書興趣,沒有多媒體的年代,我們這樣讀書
    憶童年:小人書開啟了讀書興趣,沒有多媒體的年代,我們這樣讀書文/小作家起跑線平臺 第一滴露珠不得不說,今天的孩子真是幸福啊,物質條件就不說了,教育資源更是豐富多彩,令孩子們目不暇接。鄰居家,親戚家,看見誰家有書就挪不動步,忘了時間,直到到了吃飯的點,媽媽滿條街喊我回家吃飯,才戀戀不捨地跑回家去,回到家還念念不忘那本書,扒拉完飯,又跑到那家去把書看完。因為那個時候書很稀缺,所以家裡有幾本藏書的人家,都不捨得把書外借。那個年代,在孩子們中間最流行的,還是小人書。
  • 憶童年:小人書開啟了讀書興趣,沒有多媒體的年代,我們這樣讀書
    憶童年:小人書開啟了讀書興趣,沒有多媒體的年代,我們這樣讀書文/小作家起跑線平臺 第一滴露珠不得不說,今天的孩子真是幸福啊,物質條件就不說了,教育資源更是豐富多彩,令孩子們目不暇接。就拿讀書來說,現在的孩子,讀書的分類多多,學校老師、家長、教育推廣人都在給孩子推薦書單、書目,課外書籍也都分了等級,有適合低幼兒童的,有適合小學生的,有適合中學生的。
  • 是什麼讓我們變得如此浮躁
    我們漂泊在他鄉,做著心累的加身體累的工作。總是眼睜睜地看著故鄉四季更替,卻無法在家鄉久留。上學的時候老師總是說,心要靜下來才能學得進去。工作了才發現也需要心靜下來才能做出成績。然而外出的時間越長就發現心越難平靜,甚至變得異常浮躁。管不住自己的脾氣,甚至會失眠,動不動就想離職回家種地。
  • 書單|讀什麼書,才能真正成長?
    讀書就是幫助我們揭開未知之謎的鑰匙。書讀得越多,則越有用。那麼讀書對於我們有什麼用處呢?為什麼很多人都說讀的書對自己沒有任何幫助呢?讀書之所以有用,是因為它是我們實現階級躍遷的重要途徑。讀書可以實現自我能力、思維境界的提升。並且在這個日益浮躁的時代,讀書可以幫助我們慢下來,給我們提供一個屬於自己的安靜屋,世間紛擾這個屋子裡都被隔絕,我們可以在這個安靜屋中修身養性。覺得讀書對於自己沒有幫助,其實主要原因是我們沒有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書籍。
  • 那要看讀什麼書
    那是不是讀的書多了,閱讀理解能力一定好?大部分喜歡讀書的學生,閱讀理解力都比較好,可是有個別學生也喜歡看課外書,閱讀理解能力卻並不怎麼樣,這又是為什麼?我認為,能否提高閱讀能力,還要看他平時讀什麼書。如果只是讀一些穿越,玄幻,恐怖,言情等網絡小說對語文素養的提升沒什麼用,但如果各類書都看,特別是經常讀些有價值的雜誌或名家的作品,那就不一樣了。
  • 浮躁的社會該怎麼辦?讀一讀《心經》,領悟人生真諦
    為什麼這個社會還是這麼的浮躁呢?是不是物質太多跟不上自己的欲望,所以心煩意亂呢!我們的眼睛喜歡看好看的,耳朵喜歡聽好聽的,嘴巴喜歡吃好吃的,資本的博弈就是滿足人們的欲望,只要基數足夠大那麼資本的累積就會很迅速。
  • 我們和前輩所讀的書,已相去甚遠
    「我們這一代人的『求學』,真可謂『先天不足,後天失調』。」這是他在《1978—2008私人閱讀史》一書中寫下的「斷語」。    「都說77級學生讀書很刻苦,那是真的。因為,擱下鋤頭,洗淨泥腿,重新進入闊別多年的校園,大家都很珍惜這個來之不易的機會。」陳平原在書中寫道。
  • 這個年代,我們該怎樣當老師?
    晚上,又讀到一篇同行寫的關於這件事的相關文章《拿什麼拯救你,老師》,看了孩子、家長和社會大量的各種評論,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想了解事實真相,於是百度了一下新聞相關報導。但無論犯任何錯,有一條道德底線就是:無論與老師或父母發生任何爭吵,無論與老師、父母、同學有多大誤解和仇恨,也不該拿刀去刺傷老師,正如無論學生犯了什麼錯,我們做老師的也不該、更不能去傷害我們的學生身心健康發展一樣。這是做人最基本的底線。成人,永遠比成才更重要。
  • 識字,拼音,橋梁書,一年級的孩子該讀哪些書?
    最近有一位朋友私信我:「6歲的女孩該看什麼繪本?」橋梁書是什麼?嚴格來說並沒有準確的定義。它是從功能來劃分的,指能夠起到從繪本到文字書過渡的這一類書。目前市面上的橋梁書大部分是人為定義的。很多人認為,字多一點的繪本就是橋梁書,或者圖少一些的文字書就是橋梁書。這種看法,很不靠譜!
  • 「書越來越多,到底該怎麼讀?」丨《讀書讀書》
    即我們怎麼知道該怎麼讀才能更好的讀透一本書,比如要讀哪些書才能更好的理解透另一些書?說到這,不由的想起以前上學時背誦的那些內容,以及考試時的考點了。比如作者生平、簡介。這也就是說,一方面,我們可以通過作者去了解更多關於影響作者的書籍。
  • 除去心中的浮躁
    孩子學習成績不好,就想立馬提上去,不惜重金去上速成班,得了需要靜養的病,巴不得立馬就好起來,讀經想一口吃個大胖子,禱告想立馬成全,過度追求速度和果效,就會引起心裡的焦慮和浮躁。  一個司機,若只懂得加油門提速,不懂換檔減速,不知道踩剎車,是很危險的,也是容易出故障的。基督徒的工作、服侍及靈性生活也是如此。快而不急,忙而不亂,有條不紊,不激動,不匆忙,該加油門時,集中精力。
  • 英文原版書,到底該怎麼讀?
    方法上,從自己的興趣出發,比如從感興趣的影視劇原著讀起;設定明確的目的,讓閱讀有用——它可以是讀完幾頁英文後用英文寫一段話、用英文提出一個問題。心態上,要相信「只要起步,永遠不晚」。根據 Mini Habits 中的方法,我們的目標可以簡單到讓人發笑。閱讀目標甚至都不是一天讀一頁書,而只是把書拿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