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臺:女人該讀什麼書?

2020-12-11 鳳凰網讀書


女人該讀什麼書?

文/龍應臺

聽說臺北新開了一家大書店,專門賣「給女人看的書」。這是大事一件。記者打電話來問胡博士:女人該看些什麼書?

首先,我要感謝這個書店的成立。從今以後,我們不但有專治女人頭髮的美容院,專賣女人服飾的委託行,專治女人身體的婦產科,還有書店專賣女人愛看、可看、該看的書;不久的將來,體諒婦女的人也許還會開一家電影院專門演女人可以看的電影,舉辦專門給女人欣賞的畫展、音樂會等等。在大學裡教的理則學、心理學、研究方法論之類的課程,將來也可以特別開女生班。這個書店的成立,是我們栽培現代婦女一個很重要的裡程砷。

為什麼呢?在這個書店存在之前。社會只承認女人的外型及身體結構與男人不同;美容院、委託行、婦產科,都是針對女人的外在而設立的。這個書店始創,表示連女人看的書和男人都不一樣,也就是說,我們的社會終於體認到:女人不只在身體上不同於異性,她的頭腦與心靈也與男人不同。她吸取知識的能力、邏輯思考的方式,以及個人生活上的興趣,在在都與男性相異。一般的書店不能滿足女性心智上的要求。

譬如說,女性在吸取知識上著重於快捷,而不重深入,所以不要買卡爾·楊或佛洛伊德寫的大部頭的心理書。婦女能夠接受的是簡單明快的什麼《如何了解自己》、《你我都沒問題》或《心理學ABC》以及《理則學123》之類的幽默小品。女人如果能夠深入地去研究一個大題目的話,她也就不會是個女人了。

再說,女性邏輯思考的能力也不健全。她們從小就被教導:女孩子更重感性,男孩子重理性;所以她們看事情比較憑直覺。一些必須憑抽絲剝繭的思考力才能看懂的書,根本就不需要擺出來賣。像什麼《羅馬帝國興亡史》啦,《第三世界經濟前途》啦,對女性而言,毫無意義。但是一些簡單而有趣的偵探小說,譬如《淡水快車謀殺案》或《誰燒焦了這鍋飯》之類的,婦女憑她異常敏銳的直覺,常常有很深入的體會。

最重要的,當然在題目的選擇上——女人愛看、該看哪一類的書?我們不能否認,人是環境的產物。一個女人,三歲的時候,大人塞給她一個會眨眼、會尿尿的洋娃娃玩,激發她的母愛天性,所以育嬰的書是必要的。在她十三歲的時候,大人教她「坐有坐相,吃有吃相」,走路要端莊、舉止要文雅,所以有關儀態舉止方面的書,絕對有用。二十三歲的時候,她自己也是大人了,但社會告訴她:找對象的時機到了,要了解男人心理,要溫存體貼,不要讓他有壓迫感,所以《如何修飾你的腳趾》、《愛他就是說抱歉》、《美滿的婚姻》、《順夫術》、《蓬門今始為君開》、《要我吧!》這一類的書對迷惘的女性就有啟發的作用。

三十三歲的女性已經定型——給她看《插花一○○》或《微波爐的神妙》等實用的書就可以滿足。過了三十歲的女人也開始衰老怕老,針對這一心理,就應該準備《如何打敗皺紋》、《比情婦更撫媚》、《按摩須知》、《看住他》、《更年期的愛情》之類的書。而所有的這些書,都應該選擇最光滑的紙張印刷,甚至噴上一點朦朧的香水味;我們不能忘記:女人是唯美的、直覺的。至於超過三十三歲的女人,就不必考慮為她們準備什麼書了;她們不會去看書。

女人是個很可愛的動物:身體軟軟的、講話嗲嗲的、眼睛甜甜的、頭髮香香的;更令人憐惜的是她沒有邏輯的大腦,一加一等於二點五,可是噘著嘴、頓著足那樣說出來,哎呀,真是可愛極了、嗲極了。至於少數女性居然弄起電腦、工程、醫學,做起博士、教授、主管來,還擺出一副自立自主、對社會大有貢獻的架式,我只能說,她對不起中國的五千年文化傳統,對不起愛護她的中國男人。

「女人書局」有一個重要的任務:時時提醒女人不要「撈過界」來。

·回應與挑戰·

我也想去「女人書店」

胡美麗:

您好,在一很偶然的機遇裡,看到您的文章《女人該看什麼書》,想請問一下這家書店在何處,能否來信告訴我?

我想凡是女孩子看到這篇文章,一定會和我一樣,很好奇地想去看一看,是不是?在此謝謝您!祝

心怡

您的讀者上

(本文摘自龍應臺《女子與小人》)

相關焦點

  • 龍應臺:女人該讀什麼書? – 知識管理中心(KMCenter)
    聽說臺北新開了一家大書店,專門賣「給女人看的書」。這是大事一件。記者打電話來問胡博士:女人該看些什麼書?首先,我要感謝這個書店的成立。譬如說,女性在吸取知識上著重於快捷,而不重深入,所以不要買卡爾·楊或佛洛伊德寫的大部頭的心理書。婦女能夠接受的是簡單明快的什麼《如何了解自己》、《你我都沒問題》或《心理學ABC》以及《理則學123》之類的幽默小品。女人如果能夠深入地去研究一個大題目的話,她也就不會是個女人了。再說,女性邏輯思考的能力也不健全。
  • 龍應臺最殘酷的書
    在一個半小時的演講中,龍應臺如此詮釋文學對於心靈的強大指引力。  「《目送》是我最殘酷的書」  「您25歲的時候所認識到的文學對人生的作用跟現在所認識的相比,有什麼樣的差異和轉變?是什麼導致了這個轉變?」一位女學生向龍應臺發問。  「我25歲的時候,就只是在讀文學,我沒有去思考文學能為我做什麼。
  • 品讀龍應臺的作品:每一個當下都是天長地久
    現在,我自己的孩子已經養大,可是我與母親之間還是會時有言語衝突,只是我慢慢學會了發自心底的「孝與順」,學會了在父母面前該何時默聲。龍應臺錯過了母親從初老到深邃蒼穹的最後一裡路,現在失智的母親已認不得她。所以她決定辭官回到文人安靜的書桌,一邊陪伴照顧母親一邊鄉居寫作。她寫給母親的信,母親既不能讀也不能回,卻給了我們千萬讀者以愛的啟發。
  • 龍應臺:有些愛,不必追
    作家龍應臺繼《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後,再推出思考「生死大問」的作品,這是一本感悟性的人生之書。然而,多年前被喻為「龍捲風」的龍應臺,跟目前的龍應臺似乎有著巨大的區別。自1985年《野火集》出版,龍應臺都是一個跨戰馬、提長槍的戰士形象。
  • 生活和書—龍應臺作品推薦
    開始讀龍應臺先生的書是在高二的時候,但是聽聞龍應臺「先生」的名字卻是在更早之前。在這段文字在微信朋友圈被瘋狂轉載的時候,被同齡的同學用爛在作文裡的時候,我卻只是對她有一點點的了解,臺灣作家,有一個德國銀行家前夫和一個兒子。
  • 龍應臺之「人生三書」
    龍應臺「人生三書」系類,《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目送》「人生三書」作者簡介龍應臺,1952年生於臺灣,被譽為「華人最有力的一支筆」,33歲著手寫《野火集》抨擊時弊,21推薦《孩子你慢慢來》講述著一位作為母親的龍應臺對於孩子愛的極致,深深的表露出了內心的母愛。面對初生到童年、少年時期的兩個孩子(華飛、華安),從出生到開始說話、識字、逐漸認識這個世界,書中有忍俊不禁的童真,有無法抑制的愛伶,也有母子的無奈和迷惑。
  • 龍應臺《目送》‖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很多人看她的名字讀她的文章,以為她是男的,那是他們想不到一個女人能寫出如此理性的文章。「你有感性的一面嗎?」面對自以為是者的詰問,龍應臺曾以一篇《自白》來回應,結尾處說:是的!我是個女的!我很遺憾。當然,作為她真正讀者的人,自然可以見到她身為女人感性的一面。
  • 龍應臺:天長地久莫強求
    零零散散,春節前後一直在讀龍應臺的《天長地久》,今天讀到第22章「永遠的女生」。讀散文不像讀小說,不需要一口氣讀完。一來它沒有小說設置的懸念,不需要一環扣著一環;二來讀優美的散文需要慢慢地品,切不可囫圇吞棗。小說讀完了或許就扔了或置之高閣,但優秀的散文需要細細地品,一遍遍地讀。
  • 龍應臺《目送》觀影暨交流會
    廣州是一個與你有特別意義的地方,時隔多年再次來到廣州,你有什麼感想? 龍應臺:寫作中有許多神秘體驗,比如此前一場的高雄讀者見面會,主持人問我是否願意在由碼頭改造的餐廳裡開讀者見面會?我發現那個碼頭原來是3號碼頭,即美軍上岸的碼頭。
  • 龍應臺散文集《目送》觀感:再見,不必追
    熟悉的老屋卻沒有了最親的人,庭前花開卻失去了駐足欣賞的人,你的喜悅再也無人分享,世界上再也不會有人知道你額前的傷疤出自何時來自何處……想到這裡,眼淚就像決堤了一樣再也不能收住……《目送》是龍應臺「人生三書」之三,有21世紀的《背影》之稱。
  • 近看龍應臺 - 近看龍應臺--傳媒--人民網
    昨天,去北大聽龍應臺的講座。 我早已經不是追星的年齡,可還是喜歡龍應臺,喜歡很多能夠把文字變成舞蹈的女人。之前在南周上看到這個中國夢的活動,便去索票。他們給我發了很多簡訊,開始說我入選了,後來又說對未能入選表示遺憾。我都迷糊了,當時決定放棄了,我不想大熱天跑到北大,最後卻無法入場。 早晨,老公問我活動的事兒。
  • 龍應臺高分作品推薦,你看過幾本?
    1998年,她的三部書《啊,上海男人》、《這個動蕩的世界》、《故鄉異鄉》在上海相繼發行。1999年,龍應臺出任臺北市首任文化局局長。2008年在香港大學教授任上獲評為孔梁巧玲傑出人文學者。2010年11月15日,龍應臺以260萬人民幣的版稅收入,榮登作家富豪榜第16名,引發廣泛關注。2014年12月5日,正式卸任臺灣「文化部長」。
  • 親子共讀 「人生三書」讀後感
    龍應臺的人生三書,對吧?」我雖然很爽快地答應了,但心裡還是有些嘀咕,每天瑣事那麼多,哪能靜下心來看書吶!兒子已經看完了兩本書,我這才放下手中的《孩子你慢慢來》。掩卷細思,這是怎樣的一位母親呀!在孩子催促下我抽了一些時間去看龍應臺的《孩子你慢慢來》一書,並被書中內容深深的吸引。前言是個小故事,描述了一個可憐的孩子被挨打的事件,看了讓人懊惱,心瞬間揪了起來。卻想繼續看下去,以後的內容作者講述記錄了孩子成長中的點點滴滴體現了一個細心而偉大的媽媽。安安從出生龍應臺便像所有的母親一樣深深的愛上了他。
  • 龍應臺與父母兒女的故事,有心痛,也有欣慰
    最近,重溫了龍應臺的《天長地久》一書。龍應臺是一支獨立的筆一一可以燒灼如野火,狂放如江海,也可以溫潤如目送。二O一七年八月,辭去社會任職與相關事務,移居屏東潮州鎮,照顧母親,開始鄉居寫作,創作了《天長地久》一書。
  • 龍應臺:我很遺憾我是個女的丨鳳凰副刊
    做女人和做人的平衡文/龍應臺我很遺憾我是個女的。我很遺憾別人發覺了龍應臺是個女性。他們很冷靜地讀我的文章,而後寫信來。不同意的人試圖指出我所忽略的地方;厭惡我的人用最惡毒的語言攻擊我;欣賞我的,更是毫不保留地把傾慕的話寫下寄來。我的反應也是一貫的冷靜;覺得我用的邏輯不周全嗎?好,讓我再演繹一遍證明給你看。資料引用有誤,對不起,我道歉並且更正。惡毒的人身攻擊?我不屑於理會。至於讚美和傾慕,讓我清心思索一下自己究竟值得幾分;這個世界大得很。
  • 咀嚼龍應臺文章
    咀嚼龍應臺文章   吃東西吃多了  同樣道理,文章讀多了,曉得好文字和壞文字,懂得什麼是漂亮的文章,也就變很挑剔,等閒都不贊好。  最近讀了龍應臺一篇文章,來自手機微信,開始讀的時候,漫不經心,一路往下讀一路不禁全神貫注起來,連腰板都挺直了。最後連讀三遍,還意猶未盡。忽然想到,這真是跟《今生今世》裡,胡蘭成形容自己首次讀張愛玲小說的舉動不是一樣的嗎?可見被好作品打動,確實會有不同的反應。
  • 龍應臺的《目送》為何總能讓人淚目?從這本書中,你讀到了什麼?
    龍應臺《目送》一書,從封面上,一點兒也不驚豔,不獨特。那就是一位年輕的母親,用自行車推著坐在後座上的幼兒,母子二人的背影那樣普通。就是因為這畫面太平常,應當讓許多人,瞬間想起了自己兒時的情景吧!龍應臺用她真摯、從容又優美的文字,記錄了自己作為一名母親,在自己孩子成長過程中所遭遇的困惑;也有自己為人子女,面對日益蒼老的父母,那種耐心溫柔的守候和悲憫。《目送》是作者醮著深情的筆墨書寫的文字,她寫了父親的去世,母親的衰老和失智;她寫了和兒子的離別;寫了朋友間的牽掛。
  • 速讀or慢讀?讀書是比速度嗎?什麼書該速讀,什麼書該慢讀?
    是的,我們想用一生有限的時間讀有用的書,看喜歡的電影,聽喜歡的音樂,去我們想去的地方… 可我們的時間不夠呀,真的不夠,尤其成年以後每天有必須要做的事,哪還有閒時看書呢?所以宣傳速讀的聲音在網絡及整個社會大肆蔓延,其實也有博主在抨擊這種速讀,我們讀書的意義是什麼,讀書人對於一部分書他確實是可以2~3小時就可以讀完,怎麼做到的呢?什麼書都可以速度嗎?速讀和慢讀該如何平衡?我們一定要和專業讀書人比速度嗎?
  • 書評人云也退:木心被高估 龍應臺矯情和濫情
    [摘要]別的採訪對象一般是從喜歡什麼作家說起的,雲也退是從討厭什麼作家說起的。他討厭木心、龍應臺,覺得木心被高估,龍應臺矯情和濫情,他說自己反感那些「自以為憤怒有理的人」。別的採訪對象一般是從喜歡什麼作家說起的,雲也退是從討厭什麼作家說起的。他討厭木心、龍應臺,覺得木心被高估,龍應臺矯情和濫情,他說自己反感那些「自以為憤怒有理的人」,至於龍應臺寫給自己孩子的書,「真要看女性談教育的書,看法拉奇什麼的都可以啊」。
  • 祖籍湖南衡陽的龍應臺:用心觸摸「夢鄉」
    在書房裡秉筆直書,憂國憂民的龍應臺;在講壇上時而壯懷激烈,時而喁喁細語的龍應臺;與友人餐聚時往朋友碟中夾菜的龍應臺;初為人母時滿心喜悅給孩子餵奶的龍應臺;一身運動短裝、流連菜場巷尾、像一個青春期的女孩一樣興奮地去買花的龍應臺。 「大男人」的龍應臺,「小女人」的龍應臺,哪個才是真正的龍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