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童年:小人書開啟了讀書興趣,沒有多媒體的年代,我們這樣讀書

2020-09-03 小作家起跑線

憶童年:小人書開啟了讀書興趣,沒有多媒體的年代,我們這樣讀書

文/小作家起跑線平臺 第一滴露珠

不得不說,今天的孩子真是幸福啊,物質條件就不說了,教育資源更是豐富多彩,令孩子們目不暇接。就拿讀書來說,現在的孩子,讀書的分類多多,學校老師、家長、教育推廣人都在給孩子推薦書單、書目,課外書籍也都分了等級,有適合低幼兒童的,有適合小學生的,有適合中學生的。而且圖書種類更是豐富,繪本、漫畫、單行本童書、雜誌期刊、報紙、彩圖版童書、注音版圖書應接不暇,光四大名著,就不知道出了多少個版本,光適合孩子看的,就分為青少年版、兒童版、縮編版、漫畫版、連環畫版等等,更有電子書、手機讀書APP、有聲書,解讀書的視頻、音頻,孩子們讀書太便利了,讀書的資源簡直是取之不竭用之不盡。



遙想當年,在那個距今遙遠的八十年代,農村孩子的讀書資源何其稀缺。我記得我人生的第一本書,是爸爸給我買的一本西遊記連環畫:《孫悟空大鬧天宮》,那時我大約有五、六歲吧,我不知道高興地翻看了多少遍。

後來上學了,識字多了,就到處找書看。鄰居家,親戚家,看見誰家有書就挪不動步,忘了時間,直到到了吃飯的點,媽媽滿條街喊我回家吃飯,才戀戀不捨地跑回家去,回到家還念念不忘那本書,扒拉完飯,又跑到那家去把書看完。因為那個時候書很稀缺,所以家裡有幾本藏書的人家,都不捨得把書外借。

那個年代,在孩子們中間最流行的,還是小人書。《東周列國故事》系列、《西遊記》系列、《恩仇記》、《小鸕鷀智闖敵鎮》、《偷拳》,這是我現在還能想起的小人書的名字。那時的小人書種類很豐富,歷史故事、神話故事、戲曲故事、抗日故事、電影故事都有,多數小人書是插畫家畫的,少數是電影的平面化故事。



小人書以圖畫為主,每一頁上有少量的文字,所以簡單易懂,任何年齡的孩子都可以自由翻看。

同學們湊在一起,相互交換小人書,有狡猾的男孩,從小賣部(那時叫「門市部」)買了本小人書,站在門口飛快地翻完了,然後回去找店員說,這本不好看,我後悔了,我要換一本。就這樣,花一本的錢,他就可以看兩本。不過這種招數,只能奏效一兩次,以後人家就不給換了。

喜歡看小人書的習慣,一直持續到上初中。我和哥哥攢的滿滿一大木箱子的小人書,後來都讓我媽做飯當柴火用了,現在想想,如果能一直留到現在,給孩子看看多好呀!

我算是對文字比較敏感的孩子,上小學二年級的時候,就開始讀長篇小說了。記得那時流行評書,《楊家將》、《嶽家將》、《呼家將》、《三俠五義》,最愛聽廣播裡劉蘭芳的評書,這些評書的小說版,我也都先後讀過了。我還記得,我讀二年級的時候,當時家裡有一本《王郎傳奇》,又名《螳螂拳演義》,我看得可入迷了。其實那時有很多字都不認識,就連猜帶蒙,也能把情節和意思猜個八九不離十。

所以說,不要小看孩子的學習能力,其實,不用注音,不用分級,孩子也能啃進去現在普遍認為適合大人看的書。



上了初中,同學間最流行的是武俠小說和言情小說。或許今天的你會鄙視,你們這看的都是通俗文學,與純文學不沾邊啊!唉,那時候,讀文學名著的機會,要等到我上高中以後才實現了呢,因為,高中有圖書館,我才第一次目睹那麼多的中外名著。

九十年代的中學校園,流行金庸、梁羽生、古龍的武俠小說,言情小說主要看瓊瑤、岑凱倫,還有席慕蓉的詩。都說男生迷武俠,女生迷言情,我是既喜歡看武俠又喜歡看言情的。現在都說瓊瑤的書三觀不正,但其實我們那時,就是陶醉於書中營造的一種純情而已,根本不會去考慮那麼複雜,當然也不會受到什麼壞的影響,最大的影響,恐怕就是每一個「灰姑娘」,都會做一個邂逅白馬王子的夢吧。



當然,除了這些「閒書」,初中的時候,我還讀了許多歷史類書籍,學習刊物,民間故事集,現代詩等等。

總之,我讀的書非常駁雜,那時幾乎是逮到什麼書就讀什麼書,一張舊報紙也會饒有趣味地看上半天,尤其喜歡看報紙上的副刊文字,一篇短小說,幾句詩,都會讓我回味良久。

回憶起我童年的讀書生活,雖然那時書比較緊缺,但是我似乎也沒有比今天的孩子少讀書。在這個科技進步,網絡發達的時代,除了特別愛讀書,養成了良好讀書習慣的孩子,多數孩子實際讀的書,數量遠遠少於應該讀的書。



這是為什麼呢?

我來分析一下:一是現在的孩子除了作業多之外,都在上課外班,這些課外班耗去了原本可以用於讀書的時間;二是網絡發達了,資源太多了,同時,好玩的電腦手機遊戲、手機圖片、文字、各類視頻也多了,所以,孩子本該讀書的精力和時間,都消耗在這些多媒體玩樂上了。

那麼如何解決呢?

建議:

一是家長也少看電腦和手機,除了工作需要外,在孩子面前遠離手機,多捧起書來讀;

二是家長不要武斷地替孩子選書,可以引導孩子多讀經典好書,但是一些通俗類的、好玩的,也可以適當讓孩子讀讀。因為,只有對書有了興趣,孩子才能讀進去。如果一些簡單好玩的書,能吸引孩子進入讀書的大門,那也很好啊。書讀多了,孩子自然就知道什麼是好書了。而且,除了真正的「壞書」,其他的書,可以說都是開卷有益的。

三是家長對待孩子讀書的目的不要功利,不要只把讀書當做提高語文和作文成績的工具,而是要讓書香浸潤孩子一生,薰陶孩子健康成長。

最後一條,現在開始,拿起書來,和孩子一起讀吧!

相關焦點

  • 憶童年:小人書開啟了讀書興趣,沒有多媒體的年代,我們這樣讀書
    憶童年:小人書開啟了讀書興趣,沒有多媒體的年代,我們這樣讀書文/小作家起跑線平臺 第一滴露珠不得不說,今天的孩子真是幸福啊,物質條件就不說了,教育資源更是豐富多彩,令孩子們目不暇接。小人書以圖畫為主,每一頁上有少量的文字,所以簡單易懂,任何年齡的孩子都可以自由翻看。同學們湊在一起,相互交換小人書,有狡猾的男孩,從小賣部(那時叫「門市部」)買了本小人書,站在門口飛快地翻完了,然後回去找店員說,這本不好看,我後悔了,我要換一本。就這樣,花一本的錢,他就可以看兩本。
  • 這樣培養孩子讀書的興趣
    時下,科技不斷進步,越來越多的電子產品呈現在每個家庭中,孩子過多的迷戀手機、IPAD、電視媒體等,作為家長,因為孩子不愛讀書煞是苦惱。作家冰心說過: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這說明,讀書是和高尚的人在對話,會使人受益匪淺。
  • 讀書沒有我們說的那麼神奇
    但這個假設本身的問題讓我失望得很,因為直到今天,我們也沒能從理論上或者實證上說明,讀書更能提升考試成績。儘管也有不少的學校與個人一直試圖在教人相信:通過讀書,學生的學習成績就有了大幅度提高,但這樣的話說出來你要不要信呢?我是不相信。最先讓我產生這方面的疑惑的,是美國著名的閱讀推廣人吉姆·崔利斯的《朗讀手冊》——一部迄今為止我最感興趣的教育類專著。
  • 《這樣讀書就夠了》拆書課筆記(一)
    自1月16日開始,我很幸運在荔枝微課平臺收聽 5位資深三級拆書家的在線拆書課,他們帶我們破解讀書難題,構建個人知識體系,提升我們學習力,真正將書中知識化為己用。拆書家任麗娜老師講到,閱讀的三種分類:一是把書當老師的學院類讀書;二是把書當醫生的致用類讀書;三是把書當導遊的興趣類讀書。
  • 富書原創:這樣讀書就夠了
    作者:姚瑤(富書籤約作者)嗨,大家好,歡迎進入富書晨間閱讀時間。今天要和大家聊聊著名的社群學習組織——拆書幫的創始人趙周老師的代表作《這樣讀書就夠了》。如果讓我選出一本過去一年對我的人生影響和觀念衝擊最大的書,我一定會毫不猶豫地選《這樣讀書就夠了》。為什麼呢?
  • 讀書無用論是個謊言!背後是無數輟學者的心酸:後悔沒有好好讀書
    文/小雨社會論不知大家有沒有聽說過「讀書無用論」這樣的言論,在網絡上和生活的周邊,經常都會聽到過這樣的言論:書讀這麼多有什麼用?還不如某某人賺的錢多。究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以何種的原因導致了讀書無用論的廣為流傳?
  • 讀書無用論是個謊言!背後是無數輟學者的心酸:後悔沒有好好讀書
    文/小雨社會論不知大家有沒有聽說過「讀書無用論」這樣的言論,在網絡上和生活的周邊,經常都會聽到過這樣的言論:書讀這麼多有什麼用?還不如某某人賺的錢多。究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以何種的原因導致了讀書無用論的廣為流傳?
  • 肖復興:讀書的樂趣和讀書的意義
    以前,我們愛說的是讀書的意義,這話是沒錯的,但是,讀書的意義再重要,沒有興趣,等於零。學者鄭也夫指出,年輕人特別是學生讀書的興趣沒有或缺乏,是當前讀書最大的問題。我認同他的說法,我認為面對讀書這樣的話題,讀書的樂趣是第一位的。我的這本小書,試圖在這一點上做些努力,來和讀者溝通、交流,企圖讓讀者咂摸咂摸滋味,恍然有所悟,哦,讀書原來還是挺有樂趣的。
  • 致敬「書友」開啟365天讀書計劃
    於2020年4月16日起我將開啟讀書之旅,在工作、愛好之餘一年之內讀完100本書,在未來的幾十年內保持讀書習慣,每年讀不少於200本,並堅持寫書評及文章,從此把讀書當作人生第一興趣愛好,把運動當作第二興趣愛好。
  • 溫儒敏:不要濫用多媒體,部編語文教材「專治」孩子不讀書
    教育部語文教材總主編溫儒敏再次談及中小學語文教學時,明確指出語文教學不要濫用多媒體,低年級或許可以用一點,越往高年級走越要減少。日前,在《溫儒敏談讀書》新書首發座談會上,溫儒敏就當前社會關注的語文教材和中小學生閱讀等熱點問題,作了進一步的回應和闡述。
  • 讀書的家庭與不讀書的家庭,兩者差別是特別大,那我們要讀什麼書
    多年以前,我媽媽每當她要勸我要好好讀書的時候,正常都會這麼講:「你讀書,是為你自己好,我們哪怕是夾棍子要飯,也要供你們讀書,你讀出書來,你自己享福,我們享不到你福!」我不反對我媽媽講的這一番話,但是,每回,我都覺得我媽媽講這句話的時候,那種語氣裡透出來的誠意,明顯地不足。
  • 名人們是這樣讀書的:為你精選7位名人的讀書方法!
    ②反覆閱讀:《西遊記》、《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等小說,他從小學的時候就看過,到了六十年代又重新看過。他看過的《紅樓夢》的不同版本差不多有十種以上。一部《昭明文選》,他上學時讀,五十年代讀,六十年代讀,到了七十年代還讀過好幾次。他批註的版本,現存的就有三種。一些馬列、哲學方面的書籍,他反覆讀的遍數就更多了。
  • 世界讀書日:快來看北大學霸都是什麼書養成的
    桑博士說,那個年代還沒有很多書讀,所以小時候只能讀能拿到的書,而那時候讀得最多的兩本書、來來回回翻爛的兩本書,一本是《成語字典》,一本是《中草藥手冊》。讀書能力更重要由於小時候沒有那麼多書,桑博士能找到的書很多都沒有封面,或者前面缺少部分,後面缺少部分,因為當時的人都是拿紙張去燒火去包東西的。
  • 旅行開啟了另一個讀書維度---晶報多媒體數字報刊平臺
    基於地理的閱讀,很多人將之歸為旅行讀物,功用無非是以書指導旅行,或旅行後填補未知。但真正的情形應該倒過來說,是旅行幫我開啟了另一個讀書維度,然後一類好書,從此被我看見。商務印書館的年度好書評選,我之所以力薦《李希霍芬中國旅行日記》,就來緣於這種改變。而如果沒有九月的敦煌之旅,我可能不會對《榆林窟第25窟》有如獲至寶之感。敦煌佛窟的壯麗,每每佇足都會生無言的感動。
  • 「書越來越多,到底該怎麼讀?」丨《讀書讀書》
    這對於致力於終身讀書的人興許並不構成問題,他們終將會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對於兒童和青少年而言也算不得什麼問題,他們讀書多半靠別人引導;老年人則可能還有那麼大的好奇心和讀書興趣的怕也不太多,讀書能力,至少是目力和記憶力,到老年也會大不如前了。所以,金克木總結道:「書讀不過來的問題只怕主要是從二十幾歲到五六十歲以知識為職業的人的煩惱。
  • 世界讀書日|讀書無用的年代,為什麼還要讀書?
    別嫌讀書苦,那是我們通往世界的路。讀書能整容:腹有詩書氣自華這種整容來源於從內到外的氣質的塑造。董卿就是最好的例子。多年來,董卿一直保持著每天睡前讀書一小時的習慣,雷打不動。她的臥室裡沒有電視機、手機等任何電子產品,晚上安安靜靜看會書就睡覺。
  • 七十年代的農村,我們是如何上學讀書的
    七十年代的農村,我們是如何上學讀書的我大概是在71年2月份(春節之後)的某一天,開始報名上小學一年級,當時我是6歲過一點。那個時候沒有學堂,我們相鄰兩個大隊的學生共在一個廟裡讀書,桌子板凳要自己帶。那個廟不是我們大隊的,我外婆家就住在廟墩下面。
  • 世界讀書日 | 今天,圖書館館長邀你讀書一小時
    讀書,乃為人生一大樂事,為書中故事,或悲或喜,若痴若狂,通篇讀下,暢快淋漓,是多麼美妙的一件事呀!但在繁忙的此時,你有多久沒有遇一本書細品其中無限韻味了?恰逢世界讀書日,我們與內蒙古大學圖書館一起發起了讀書一小時的活動!對此,我們特地邀請了內蒙古大學圖書館館長劉實老師與我們分享他的讀書故事,而且劉實老師還在讀書日給大家推薦了幾本有意義的書!
  • 「世界讀書日」閱享讀書之樂
    4月23日,是第24個「世界讀書日」,城關鎮城北學校根據專業人士推薦的書單,裝備了55套圖書。這些書每套50本,供同一班級50名學生共讀。為讓55套圖書充分得到利用,學校還將組織班與班之間開展「漂流閱讀」活動。「漂流式讀書對我們來講很有吸引力,各班同學可以把自己喜歡的書推薦給外班同學看,也可以收到其它班同學收藏的好書。」學生鄧亦菲興奮地告訴筆者。
  • 朱光潛《給青年人的十二封信》談讀書|我們應該如何有效讀書?
    如果有讀書作為趣味,可以讓我們適當分心,當我們投入書本中,我們便沒有時間去虛度光陰,沒有時間去胡思亂想。簡而言之就是幫助我們抵禦生活中的誘惑,學會自律。每日重複的生活會容易讓人有麻木之感,書中的文字會給我們的生活注入新鮮的血液,讓我們時常保持好奇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