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們是這樣讀書的:為你精選7位名人的讀書方法!

2020-12-14 G先生

讀書學習這件事,在經濟飛速發展、知識大爆炸的當下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和認可。面對海量的書籍,該如何讀呢?本文為你精選了7位名人的讀書學習方法,大家可以借鑑學習,找到(研究出)最適合自己的。

1、中國古代集大成的讀書法:朱子讀書法

朱子讀書法是宋代理學家朱熹的學生匯集他的訓導概括歸納出來的,一共有六條:

①循序漸進。首先要按一定的次序去讀書。比如先讀四書,然後再讀史,這樣胸中才有權衡,容易理解。其次,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能力安排讀書計劃。因為每個人的能力是有差別的,一個人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其能力水平也是不同的。其三,要打好基礎,不要急於求成。

②熟讀精思。熟讀也就是多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精思就是「無疑——有疑——解疑」的過程。

③虛心涵泳。虛心是說讀書的時候不要先入為主,牽強附會,要虛懷若谷,精心思慮,仔細體會書中的意思;涵泳是說讀書時要反覆咀嚼,細心玩味。

④切己體察。這裡是強調讀書不能僅僅停留在書本上,口頭上,要多實踐、身體力行。

⑤著緊用力。這裡說的是讀書的積極性,讀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要有緊迫感,要勇往直前。

⑥居敬持志。居敬強調的是讀書時要精神專一,集中注意力。持志強調的是在讀書這件事上要堅定志向。

2、孔子的「學、思、習、行」讀書法。

學過《論語》的朋友,對「學、思、習、行」這四字應該不陌生,因為《論語》裡已經詳細的描述了。

①學。要做到博學、好問、多聞、廣見。

②思。要做到學與思的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思是「求取真知」的過程中,切忌「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就是不要主觀臆想,不要作絕對化的斷定,不要固執已見,不要自以為是。

③習。要做到學與習的結合。習不僅是鞏固、檢驗所學知識的重要舉措;同時也是加深理解,獲得新知的重要手段,因為不同情境、不同時間、不同年齡下,對同一知識的理解也是不一樣的。

④行。要做到學與行結合。學了道德不身體力行,學了知識不懂得運用知識,那學與不學又有什麼區別呢?行既是對學習效果的驗證,也是學習的目的所在。學行的結合,要學會多遷引知識、多嘗試。

3、蘇東坡的「各個擊破」讀書法。

蘇東坡認為一本書每讀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個問題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讀,就能達到事事精通。

所謂各個擊破,就是告訴我們:一本書的內容是很豐富的,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吸收,只能集中注意力了解某一個方面。一本書每讀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個問題就行了。強調對一本好書,要多讀、從不同的角度去讀。

4、魯迅的讀書觀

①魯迅讀書,提倡博採眾家,說:「書在手頭,不管它是什麼,總要拿來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讀幾頁內容。」這有拓寬思路,增長知識等好處。

②對於較難懂的必讀書,他的看法是硬著頭皮讀下去,直到讀懂鑽透為止。他還提倡在「泛覽」的基礎上,選擇自己喜愛的書深入研究。在研究中,他主張要獨立思考,注意觀察與實踐相結合,用「自己的眼睛去讀世間這一部活書」,「使所讀的書活起來。」

③對看不懂的地方,他認為「若是碰到疑問而只看到那個地方,那無論看到多久都不會懂。所以跳過去,再向前進,於是連以前的地方也明白了」。

5、毛澤東讀書的4個特點

①認真學習:毛主席在《讀韓昌黎詩文全集》時,除少數篇章外,都一篇篇仔細琢磨,認真鑽研,從詞彙、句讀、章節到全文意義,哪一方面也不放過。通過反覆誦讀和吟詠,韓集的大部分詩文他都能流利地背誦。

②反覆閱讀:《西遊記》、《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等小說,他從小學的時候就看過,到了六十年代又重新看過。他看過的《紅樓夢》的不同版本差不多有十種以上。一部《昭明文選》,他上學時讀,五十年代讀,六十年代讀,到了七十年代還讀過好幾次。他批註的版本,現存的就有三種。一些馬列、哲學方面的書籍,他反覆讀的遍數就更多了。《聯共黨史》及李達的《社會學大綱》,他各讀了十遍。《共產黨宣言》、《資本論》、《列寧選集》等等,他都反覆研讀過。許多章節和段落還作了批註和勾畫。

③不動筆墨不看書。幾十年來,毛主席每閱讀一本書,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劃上圈、槓、點等各種符號,在書眉和空白的地方寫上許多批語。有的還把書、文中精當的地方摘錄下來或隨時寫下讀書筆記或心得體會。毛主席所藏的書中,許多是朱墨紛呈,批語、圈點、勾畫滿書,直線、曲線、雙直線、三直線、雙圈、三圈、三角、叉等符號比比皆是。

④無所不讀。毛主席的讀書興趣很廣泛,哲學、政治、經濟、歷史、文學、軍事等社會科學以至一些自然科學書籍無所不讀。

6、金克木「少、懶、忘」的讀書方法

金克木很多人可能不熟悉,他是中國著名文學家,翻譯家,梵學研究、印度文化研究家。

所謂「少」,指的是,我們一生之中看見過的書可能很多,但是真正讀懂、讀透、值得記住的書其實很少,要善於挑選,善於甄別。

所謂「懶」,指的是讀書不是苦差事,應該在樂趣的引導下讀書,疲倦了,硬讀也讀不進去,白白浪費時間,不如去睡覺,真正想讀書的時候就專注用心,這樣才效率最高。

所謂「忘」,指的是人的大腦不是電腦,不要強求把每個字都記住,要常讀常新,那些記住的東西就是我們讀書真正的收穫。

7、餘秋雨的「畏友」讀書法

散文家餘秋雨提出:「應該著力尋找高於自己的『畏友』,使閱讀成為一種既親切又需花費不少腦力的進取性活動。儘量減少與自己已有水平基本相同的閱讀層面,樂於接受好書對自己的塑造。我們的書架裡可能有各種不同等級的書,適於選作精讀對象的,不應是那些我們可以俯視、平視的書,而應該是我們需要仰視的書。」

名人讀書的方法還有很多,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搜索了解。關於讀書方法,重要的是在了解中借鑑,找到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

最後說說我常用的「一又四分之三讀書法」。

針對一本好書,至少要讀三遍。因為重要的書讀第一遍時,僅有模模糊糊的印象,只能了解各大概。等讀了第二遍,才會有清晰的輪廓及具體的認識。讀了第三遍之後,才能融會貫通,並可掌握書中的精義!(這個觀點出自於「中國著名的數學家、教育家蘇步青」的讀書方法。)

一又四分之三讀書法說的是:假設我們讀完第一遍,總共花費了一個T的時間;在讀第二遍時,速度要加快一倍,時間要縮短一半,那就是二分之一T的時間;在讀第三遍時,速度要再加快一倍,時間要再縮短一半,那就是四分之一T的時間。

如何讀才能實現上面所說的「速度加快一倍」呢?這就要做到:讀第一遍時,要在書上畫線或做記號,標記書本的重點。讀第二遍時,就可以針對這些重點加強閱讀。因為是讀第一遍閱讀後的精華區,所以速度就可以加快一倍,時間就可以縮短一半了。讀第三遍的時候,要針對最重要的部分做總複習,要閱讀的是讀過第二遍後精華中的精華,這樣速度就可以再加快一倍,時間也可以再縮短一半了。 (這樣讀書,不是為了純粹的追求速度,而是在保證理解的情況下提升速度,因為當下的時代:書籍太多、要學習掌握的東西太多,而時間和精力又太有限。)

提高閱讀速度和效率,還可以學習掌握「快速閱讀法」。真正的快速閱讀,不是為了追求速度而快的讀書方法,而是兼顧「速度、理解、記憶」的快速閱讀。掌握快速閱讀之後,閱讀速度方面自然會提升很多,幫助你節約大量的時間;同時,在閱讀書籍、材料的時候可以幫我們快速的提取重點,促進整理歸納分析,提高理解和記憶效率。

文/精英特快速閱讀記憶訓練網(快速閱讀、記憶力、注意力等方面的能力學習和訓練)。

相關焦點

  • 古代名人的經典讀書方法
    一日無書,百事荒蕪讀書有很多種方法,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讓我們來看看古代名人都是怎麼讀書的,並從中借鑑一些好的讀書方法。他在《又答王庠書》中就侄女婿王庠「問學」,介紹了自己首創並實踐的這種讀書方法:「少年為學者,每一書皆作數過盡之。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盡取,但得其所欲求者爾。故願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意思是說,好書就像知識的海洋,內容豐富。讀一本好書可以每次只帶著一個目標去讀,或只就一個方面的問題去探求、研究,而不是同時涉及其他的目標或問題。
  • 【教學風採】名人讀書方法
    但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今天,我們就請大家來看看名人的讀書方法,為學海之舟加上引航的帆,助力的槳,事半功倍,苦中作樂。漢代的著名學者董遇很提倡利用「三餘」時間讀書,哪「三餘」呢?他說︰「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雨者晴之餘。」意思是說,冬天,沒有什麼農活,這是一年之中的空餘時間;夜間,天黑不能出去活動,這是一天之中的空餘時間;雨天,不能下地勞作,這也是可利用的空餘時間。
  • 聽讀書怪才講名人傳記,你會上癮的!
    每每被取經時,李源都坦言讀書有方法:「大多數時候,我讀書不會從頭到尾地看,而是從整體看局部,注重提煉拆解重點。其實讀書不在於快慢,而在於將讀過的書化為己用,將工作和生活變得更好,才是根本。」因此,他想要提煉這些大咖的思維方式和處事方法,既能幫助人們節約時間去了解名人故事,給予自己激勵;還能掌握他們的人生經驗,為我們的生活和學習提供方法。
  • 層次越低的人,越迷信讀書?看看名人怎麼讀書
    這兩種觀點都很重視讀書的價值。讀書,是門檻最低的高貴,但具體該怎樣讀書?讀書,就像一座燈塔,照亮世間美好。中國人有一種聖賢情結,與西方信仰不同,中國人信仰聖人,崇尚名人,那些人太高大、太完美,高山仰止。
  • 名人教你讀書十條妙「法」
    北宋文學家歐陽修說:「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毛澤東曾說過:「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以一日不讀。」名人們都用自己的方式闡述了讀書的重要性。他們也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見證了讀書的意義。怎樣才能讀好書呢?我給大家介紹一下名人讀書的十條妙「法」。
  • 「讀書」百位名人讀書法
    今日讀了《百位名人讀書心法》,希望從中學到閱讀方法。書中提到了百名古今中外的名人讀書方法,有很多是共通的,總結起來有以下幾點:一、博、專結合,博中求精,多而專一博覽群書,不能專看自己專業的書,也要讀讀其他學科的書,現在的教育是培養專業化、精細化的人才,但我們自己不能把自己當成一個只會工作的機器,還要從健全人格方面去提升自己。
  • 小說閱讀網推薦10位名人讀書方法,閱讀原來可以這樣簡單
    但是「玉沒有被砍,它不是工具;人們不學習我不知道」,今晚,我們邀請所有人來看看名人的閱讀方法,在船上增加飛行員帆以學習大海,電動槳事半功倍,在困難中開心。他介紹了他開創和實踐的閱讀方法。蘇Shi在信中說:「年輕人是學者,每本書都算完了。書像海一樣豐富,百貨商店裡都有人的力量我無法將兩者合而為一,卻能得到想要的。因此,我希望學者們一直這樣做。「這意味著,一本好書就像知識之海,內容豐富。然後,一本好書一次只能讀一個目標,或者只是探索和研究問題的一個方面,而不是同時涉及其他目標或問題。所以,每本好書都必須讀幾次,時光流逝,會有東西。
  • 愛因斯坦等10大歷史名人經典讀書方法,值得收藏
    讀書成就人生,無論多麼聰明的腦袋,都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的更遠、走的更高。而巨人的肩膀,就是人類的瑰寶——書籍。從歷史上看,會讀書、多讀書的名人數不勝數,愛因斯坦、華羅庚等,知道如何讀書,如何站在巨人肩膀上,因此他們的成就才如此璀璨。因此,如何高效的讀書,掌握知識,受到啟發,決定著未來的成就。
  • 四則勵志的名人讀書故事,我最服牛頓!
    勵志的名人讀書故事:【牛頓】    世界上有許多著名的科學家的家境是清貧的。他們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都曾與困苦的境遇作過頑強的鬥爭。牛頓少年時代的境遇也是十分令人同情的。   這樣,日復一日,籬笆下的讀書生活倒也其樂無窮。一天,他正在籬笆下興致勃勃地讀書,趕巧被過路的舅舅看見。舅舅一看這個情景,很是生氣,大聲責罵他不務正業;把牛頓的書搶了過來。舅舅一看他所讀的是數學書,上面畫著種種記號,心裡受到感動。舅舅一把抱住牛頓,激動地說:「孩子,就按你的志向發展吧,你的正道應該是讀書。」
  • 關於勤奮的名言31句 勤奮讀書的名人名言87句
    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的 關於勤奮的名人名言大全,歡迎閱讀。  勤奮的名人名言  1、路是腳踏出來的,歷史是人寫出來的。人的每一步行動都在書寫自己的歷史。——吉鴻昌  2、一個人的價值,應該看他貢獻什麼,而不應當看他取得什麼。——愛因斯坦  3、但願每次回憶,對生活都不感到負疚。——郭小川  4、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
  • 勵志名人傳記推薦 30部必讀的名人傳記經典
    我平時沒事就喜歡讀書,看些名人傳記什麼的,真沒想到這個習慣讓我遇到了命中的貴人,讀書真能致富呢!」美國著名的研究者託馬斯·科裡(Thomas C.Corley),曾經花5年時間做了一項研究。他同時調查了177位白手起家的百萬富翁,以及128位在貧困線上掙扎的人,希望通過比對找出貧富差距的原因所在。最終發現,富人和窮人的根本差距,就藏在幾條不起眼的日常的習慣裡。
  • 讀書的名人名言小學生40句
    這裡勵志故事網的小編為大家整理了40句讀書的名人名言小學生,希望你們喜歡。來源:勵志故事網。我讀書奉行九個字:就是「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冰心6. 一位哲學家說過:「沒有書籍的人家,如同沒有主人。」精讀一本書如同一本萬利,使你立於不敗之地。——池田大作7. 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萬卷始通神。
  • 名人讀書習慣:魯迅嚼辣椒 陳道明的床1/3是圖書
    看看名人讀書都有啥習慣   很多人讀書都有自己的習慣。那麼,名人們是怎麼讀書的呢?   魯迅讀書時喜歡嚼辣椒   魯迅先生從小就熱愛學習,喜歡讀書。   14歲時,魯迅在江南水師學堂讀書。冬天來了,天氣十分寒冷,常常凍得人打冷戰。
  • 古代九大名人讀書方法,總有一款適合你!
    實際上,陶淵明在讀書的時候,追求的往往是讀書會意,著重領會書中深含的旨意,而不死摳個別字句。陶淵明的讀書觀正如他的生活觀一樣超然物外,不被凡俗所困擾,「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不困於物,不惑於情,讀書也這樣,不要為個別個別字眼費心勞神,會意即可。三、「八面受敵」讀書法——蘇軾
  •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古人是怎樣讀書的呢?這幾位名人告訴你
    萬般皆下品 唯有讀書高讀書,是我們可以進步的最好方法,那麼有人就會問了:為什麼我讀了很多書卻沒有見到任何成效呢?也許是你的方法不對。那麼,他們又是如何讀書的呢?我們從這幾位歷史名人的身上就可以看到正確的讀書方法。諸葛亮的「觀其大略」諸葛亮,一直以來都被人們視為極富智慧的人,他的雄才大略讓世人敬佩。那麼這樣一位大智慧的人,是怎樣讀書的呢?
  • 【雲讀書】惠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民四庭蔡思琦——《名人傳》
    【雲讀書】惠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民四庭蔡思琦——《名人傳》 2020-06-07 20: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為什麼要讀書?」孩子提出「讀書無用論」,龍應臺的方法很管用
    文丨洛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每個孩子都有選擇讀書的權利,有些孩子喜歡讀書,有些孩子卻認為讀書是無用功。孩子的思想有著自己那一套,讀書與否,都要學會做人,才能在社會立足。為什麼孩子會有「讀書無用」的想法?
  • 關於閱讀的名人名言名人讀書的故事
    或許,你也想通過閱讀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也想擁有更有趣的靈魂,你也想做到「腹有詩書氣自華」,但面對如白駒過隙的閒暇時光、面對琳琅滿目的各類書籍,你可能會發現,在讀書這件事上,自己有些力不從心、茫茫然不得其法。  今天是第24個世界讀書日,文藝星青年精選八位名家的讀書心得,希望通過他們的讀書方法,能讓每一位讀者都實現「開卷有益」。
  • 看看古代名人的學歷,你還說讀書無用嗎?
    高考即將來臨, 又有千萬學子將要步入考場,為自己之前十二年的努力做個驗證。有的人認為高考是人生飛黃騰達的捷徑。有的人卻堅持「讀書無用論」、「學歷無用論」,認為高分低能的人比比皆是。那麼我們從歷史的角度看看,我們熟知的古代名人放到今天都是什麼「學歷」。
  • 不會讀書的學生,也能成為世界名人,小學是關鍵期
    在七、八十年代,叫這類學生為差生。後來保護學生自尊心,提出了人性化的叫法,學習後進生,學困生。這些學困生中有智商天生低下學不進的,有受家庭影響不想學習的,也有些學生因身體發育影響學習的。比如「讀寫障礙症」就是孩子大腦發育較慢或生病,受傷,造成大腦負責讀書、書寫區域的功能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