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的農村,我們是如何上學讀書的
我大概是在71年2月份(春節之後)的某一天,開始報名上小學一年級,當時我是6歲過一點。那個時候沒有學堂,我們相鄰兩個大隊的學生共在一個廟裡讀書,桌子板凳要自己帶。
那個廟不是我們大隊的,我外婆家就住在廟墩下面。廟離我們家有兩裡路,天晴上學還好,下雨就作孽了,沒有雨衣雨靴,一般是頂張破塑料布、卷褲子打赤腳上學。
書包裡還帶碗飯,中午不回家。一般沒什麼菜,夏天就到河裡舀點冷水泡飯,一咕嚕就吃下去了。冬天我就到外婆家弄點開水泡了再吃,外婆家也很窮,整天勞作也沒精力顧得了我們,小舅舅和幾個表哥當時也都在那裡讀書,多的也顧不上。
72年上二年級的時候,鄧出來當副**了,他對我們開學的時間進行了改革。以前是每年2月份新生開學,72年起改成了9月1號開學,我們全都重讀半年,當時有句順口溜叫「原地踏步踏」,9月1日開學一直沿用到今天。
我在那個廟裡讀了兩年半,三年級開學兩個大隊的學生就分開了,要拆廟建校。有半年時間我們沒有校舍集中讀書,一個小隊派一個老師在農戶家裡教我們。這樣一來,老師上班遠了,我們上學近了。
我們隊裡的教室選在我的鄰居家,他家的房子青磚黑瓦又高又大。我們隊從一年級到五年級的學生全在一起上混班,一個男老師全包了。記得一下課我們就溜出去玩,上課找不到點遲到了就挨打。
三年級下學期我們大隊就有了自己的學校,課桌有了,板凳還是要自己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