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來您的問題。
別說六七十年代,在山客家鄉九十年代初也沒有通電,三伏天也沒有空調、風扇。但給人的感覺,好像那時候的三伏天沒有現在這麼炎熱似的,當然這也僅僅是種感覺,實際溫度可能會相差1~3℃的樣子。
面對炎熱的三伏天,在沒有空調、風扇的條件下,農村人怎麼度過呢?
在山客家鄉一般都是採取這幾種做法平穩度過:
一是中午躲陰涼
在農村有很多樹蔭,中午時村民往往不在家裡呆在,而是三五成群躲在有風的樹蔭底下,除了擺龍門陣外,還有些會在一起打撲克、手搓麻將等娛樂打發時間,要不了一會兒一天就過去了。另外,在我們山區,喀斯特地貌,有不少小溶洞,冬暖夏涼,被人們稱為「涼風洞」,三伏天村民也愛去洞口乘涼;同時山區太陽下山得早,下午兩三點鐘就有些地方太陽照不到了,涼快的地方也多了。
二是食用解暑食物
在農村,最常食用解暑食物就是綠豆湯或者綠豆粥了。山客記得那時候基本家家戶戶都有種綠豆,基本沒有到市場購買的人家,反而是土地多的人家將富餘的綠豆背到市場上去售賣,換取一點點鹽巴錢。三伏天有近半時間,晚餐都是吃綠豆粥,再弄點鹹菜、黃瓜等做涼菜。
三是河裡遊泳解熱
對於小孩來說,夏天基本就是在河裡度過,不上學時,早飯過後10點過就約起小夥伴到河裡遊泳、抓魚,會一直泡到下午五六點鐘,然後回家吃下午飯。飯後,幫助家裡放牛或者打豬草,天沒黑還會去河裡泡一會兒。上學期間,在回家的路上,碰到有水塘的地方也會遊兩圈。就算不遊泳也是將衣服完全溼水,再穿在身上,涼快。
現在山客家鄉也很少有農戶用空調,三伏天還是用風扇為主,下河遊泳的相對來說很少很少了。
以上是山客對這個問題的,歡迎留言指教。喜歡農村生活的朋友【關注】筆者,帶領大家了解更多山區農村的風土民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