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小時候夏天都到樓頂睡覺,拿竹蓆墊底,或者把門打開躺在長椅上睡覺兩把長椅拼一起就當床了,以前也沒現在這麼熱,媽媽陪嫁有風扇是那種矮扇鐵的,不過只有白天用,晚上都是一大家子樓頂睡覺有時候帶著小夥伴們一起睡,很熱鬧。
本人父母三線單位的職工,8歲以後家裡有了第一個吊扇,之前夏天我的印象是溫度最好30度左右,晚上20多度,家裡窗戶,門都打開,如果再要熱把水泥地用水衝乾淨,晚上在地上睡,或者把竹床在門口樹下睡覺,白天儘量不出門傍晚會去河裡遊泳,現在動不動35,38度,沒有空調真的很難熬。
那個年代,人的吃苦能力非常強,耐熱性也強,因為那時是人民公社大集體,再熱的天,生產隊隊長也要領著大家去地裡幹農活,農民戴個草帽,拿個毛巾,有的帶把芭蕉扇,有時為防止中暑,生產隊在每人施捨幾碗綠豆湯,有的灌瓶子井水帶著喝。在家裡主要靠芭蕉扇扇風,夏季晚上比較悶熱,在屋裡睡不著覺,在院子裡鋪席墊睡覺。有的甚至爬到屋頂上(平頂房)睡,那個時候的夏天無論孩子和大人身上起痱子、曬的黑又亮甚至中暑是司空見貫的。
六七十年代夏天一到,到傍晚邊人們就會提前擺好竹床,睡椅,到切靣大的地方納涼,小時候就愛聽會講古代打鬥故事,都是鄰裡互相友好,說故事的人講得津津樂道,大家靜心聽也就不覺得天氣炎熱,到十點鐘以後天氣就會涼爽些,有的吊蚊帳睡到天亮,那時的人們都是亙幫友善,誰有困難鄰裡都很樂意幫忙,現在的人們大多都自私,很難尋回六七十年代的人情世故。
用扇子扇。晚上熱得不行,室外睡覺。那個年代很苦,但思想單純,沒有現在的金錢意識,在那樣的大環境下,工作及生活熱情奔放,在建設國家人人有一股無私奉獻精神,在生活中有說有笑人情世故濃厚,所以在當時大家生活水平一樣的,沒有壓力,感覺不到苦,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回過頭來想想過去確實苦。
小時候夏天晚上會拿出一張涼蓆鋪到路的旁邊和小朋友一起在上面玩耍。門口會聚集很多人,說著家長裡短。也會有更老的爺爺講那曾經的故事。記得有個爺爺會說書雖然不夠專業但是隋唐演義,三國。就是從那個時候最先接觸,那時候雖然大家都很貧窮但是能感受到那份真摯的快樂。
那時候大家都是住的木屋子,四面漏風,少部分青磚大瓦房,空間寬大,過堂風一吹,才不會熱。哪像現在,標準的3米層高,房子修得像個牢籠,又不用瓦蓋,全都是混泥土樓頂,有點陽光就變成蒸籠,城裡更是熱島效應,沒有電,沒有空調,城裡人早就被熱死了。
七十年代的人們人心真的很單純,鄰裡之間互幫互助,夏天晚上每戶人家在門口放個木板或用竹子做的床,都睡在大門口,家中也從沒有小偷。我九二年結婚時也只有風扇,村上跟本沒有空調,雖然沒錢但那時的我們覺得生活過得輕鬆快樂,現在壓力太大了,很累。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那時人比較單純純樸,那時村裡村外到處是小河大樹,現在沒有了,地表溫度確實比以前要高,再就是那時男人都是一條大褲衩,女人也都是一身很寬鬆的汗衫,都是正常的,但放在現在,別人就會說你沒素質什麼的話。
那時的蚊子大多數是灰色的長蚊子,白天不咬人,晚上只是八,九點鐘咬人,毒性也不是很大。現在的小麻蚊子是近二三十年通過貨物運輸,航班等從非州森林帶過來的,已經蔓延至世界一百多個國家,白天黑夜追著人咬,毒性還大。在農村晚上乘涼時在上風頭點然麥杆做的煙把,基本上就能驅蚊。六七十年代及以前的人勞動煅練得多,皮膚粗糙,不像現在的人細皮嫩肉!如果以前小麻蚊子多,相信人們也不敢在樹下乘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