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牧民眼中的科學家是什麼樣?也許沒人能說清。但在內蒙古養牛圈裡,有一位大忙人就是大家公認的「牛」科學家,他每天接到最多的是農牧民養殖諮詢電話,十幾個微信群裡也全部是養牛問題解答,無論何時何地,他滿腦子的養牛論,親手帶動輻射肉牛養殖戶8000多個,通過技術服務,幫助脫貧了2846個建檔立卡貧困戶。他就是內蒙古畜牧工作站的包格乎吉樂圖博士。
在帳篷實驗室裡為農牧民做優質肉牛胚胎移植 攝影/北方新報正北方網記者 段麗萍
包格乎吉樂圖是土生土長的蒙古族,他熱愛內蒙古,更加了解內蒙古。大學畢業後的他成為了一名畜牧站工作人員,立志要幫助更多的農牧民脫貧,通過科學養殖來致富。說幹就幹,這一幹就是30多年。
他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術管理方法,長期深入生產第一線示範推廣畜牧業生產先進技術,先後深入全區102個旗縣區農牧民和種畜場進行技術服務,積極參與主持完成了牛羊人工授精、胚胎移植、模式化養豬、畜禽新品種培育、地方良種選育與保護、肉羊育肥、肉牛育肥、奶牛繁育、良種工程、科技培訓、科技扶貧、產業扶貧、標準制定、畜禽養殖業糞汙治理與資源化利用等多項國家和自治區重大科技星火、豐收、攻關、推廣項目,成效顯著。
在基層做產業調研 攝影/北方新報正北方網記者 段麗萍
肉牛產業扶貧是內蒙古自治區的最主要扶貧產業之一,通過肉牛養殖脫貧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數量居多。近3年以來,包格乎吉樂圖把工作重點放在我區貧困旗縣產業扶貧之中。先後在通遼市、赤峰市、烏蘭察布市、呼和浩特市、巴彥淖爾市、包頭市等地的31個自治區級或國家級貧困旗縣的208個鄉鎮蘇木及197個嘎查村舉辦形式多樣的肉牛養殖技術培訓班和現場指導,累計理論講座193課次,培訓技術人員、產業指導員、鄉村扶貧幹部、農牧民11214人次。
現場指導養殖技術 攝影/北方新報正北方網記者 段麗萍
包格乎吉樂圖竄鄉走村、竄場走戶現場指導養殖技術,尤其是現場手把手教農牧民人工輸精、剖腹產等操作性較強的技術。農牧民朋友們都會親切地稱呼他為「我們的包老師」,也總說「養牛致富就找包老師」。在那3年裡,下鄉就有602天,行程12萬多公裡。包格乎吉樂圖說,我腦子裡就是一門心思讓更多的農牧民通過科學養殖來致富,這是作為一名畜牧工作者在脫貧攻堅、產業扶貧中應盡的責任。
付出就會有回報,30多年的堅持和堅守,包格乎吉樂圖不僅收穫了農牧民朋友的信賴,也收穫了鮮花和榮譽。他先後獲得全國、自治區多項表彰獎勵,被評為「自治區突出貢獻專家」;參與主持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十五」至「十二五」「高產奶牛良種繁育體系建立與示範」項目,取得3項重大科技成果,其中一項獲得內蒙古自治區科技進步一等獎。他還研究出適應於內蒙古地區規模化生產的一套簡便、穩定、低成本、高效、實用、新的家畜胚胎移植應用技術和遺傳改良技術,並且大面積推廣應用。
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工作之餘,包格乎吉樂圖隨時隨地把科普工作貫穿始終。通過新聞媒體和農牧廳網絡,他把更多的科學養殖知識普及到了農牧民心中,成為了農牧民心中的「牛」科學家。
文/北方新報正北方網記者 段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