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傳
馬中駿,國家一級編劇,中國廣播電視學會電視製片委員會副會長,慈文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裁。迄今共計製作出品了百餘部題材多樣、影響廣泛的優秀中國影視作品,曾榮獲中國創意產業領軍人物獎、中國電視劇產業二十年突出貢獻出品人、網絡影視行業傑出貢獻獎等,是中國當代文壇頗有影響力的「常青樹」。
大部分年輕觀眾對馬中駿這個名字熟悉起來,是在2015年電視劇《花千骨》播出後。2014年,馬中駿領銜的慈文傳媒集團將網絡作家fresh果果的小說《花千骨》改編為同名電視劇。從未從事過製片工作的唐麗君操盤了這個投資高達1.05億元的項目,其時尚未大紅大紫的趙麗穎與急需拓開內地市場的臺灣演員霍建華悄然進組拍攝。當時並沒有太多的人注意到這個本身體量、數據皆非頂級的小說。2015年暑假,《花千骨》在湖南衛視的十點檔周播劇場開播。缺乏黃金檔的天然優勢、缺少流量明星,也沒有知名編劇導演保駕護航,迎來的卻是「播放量突破200億次,創中國電視劇之最」「周播劇場收視冠軍」「掀起周播劇場紅利」「同名遊戲月入兩億」等消息。馬中駿的名字,再次進入了大眾視野。
從讀書郎到劇作家
馬中駿1957年出生於普通工人家庭,家裡排行最小,也最淘氣。小學三年級時,從事文學工作的表哥帶回家兩箱世界名著,放於家中閣樓。正是這些書,帶給馬中駿一個嶄新的世界,滋養了他的文學天分。
少年時期的馬中駿不僅自己讀這些世界名著,還跟小夥伴們換著看。為了一本書能在手裡留得久些,馬中駿學會了耍賴,「沒書可看的時候,就扣著人家的書,一直到人家把新書拿來,才把舊書還給人家,反正用盡各種手段」。馬中駿說,「印象最深的,是跟大嫂鄰居家的兒子換書看。兩家離得很遠,剛好是公交車的兩個終點站,過去一趟一個半小時。當時有這樣的書源很難得,儘管距離遠,也持續交換了八九年」。
中學時,馬中駿來到上海探望大哥,偶然遇到了做話劇美工工作的朋友孫吳。「他給了我一張話劇票。這部劇排練時叫《沉默》,公演改名《於無聲處》,是那個年代火遍全國的四幕劇。」這臺話劇帶給馬中駿極大震撼。他下決心走上文學創作之路,並從孫吳家借來許多話劇劇本自學。
一次很偶然的機會,馬中駿報名參加了上海戲劇學院和上海總工會聯合舉辦的編劇研修班,遇到了《於無聲處》作者宗福先的老師、中國話劇奠基人熊佛西的親授弟子曲信先。在曲信先老師指導下,馬中駿學到了許多戲劇寫作技巧和經驗。由此,馬中駿正式踏上了編劇之路。
1980年,馬中駿與賈鴻源、瞿新華一起,創作出頗具先鋒意識的獨幕話劇《屋外有熱流》,發表於當時中國文學刊物中最好的劇本類月刊《劇本》,在國內引起極大轟動,並獲得1980年首屆全國優秀劇本獎,馬中駿也被譽為「中國實驗話劇的先鋒」。
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上世紀90年代初期,馬中駿開始涉足影視製作領域。之前,他一直奮進在純粹的藝術道路上,總感覺編劇話語權不夠,導演和出品人對作品的決定權更大。於是乎,他開始改變角色,從編劇向影視製作人轉變。2000年,他創辦了北京慈文影視製作有限公司(後改名為慈文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在影視製作領域,馬中駿始終秉持一個宗旨,即製作「流行的經典」。創業之初,港臺武俠劇正風靡內地。馬中駿發現,內地為什麼不能有屬於自己的武俠劇呢?有此想法後,他立即著手開幹,從金庸、古龍、梁羽生等武俠小說作家手中購買了一批武俠小說版權,開啟了最早的「IP改編」之路。
馬中駿投入製作的第一部武俠劇,是《射鵰英雄傳》。而此前,已有4次翻拍經歷。馬中駿認為,要做就要做得和別人不一樣,他做了一個在當時看來很前衛的決定:實景實拍。
很快,「射鵰」劇組選看外景,從內蒙古的烏蘭察布草原,到浙江舟山的桃花島,經過兩個月奔波,劇組於2001年8月在烏蘭察布草原開機。時任製片人的張紀中一聲「下水」,數百匹駿馬奔踏進入草原的水塘,此情此景,正是金庸筆下「塵土閉天,萬馬奔馳而至」畫面的完美再現。這個鏡頭,最後被用到《射鵰英雄傳》的片頭曲中:幾聲馬頭琴,拉出一片廣袤的草原風光,緊接著是萬馬奔騰的壯美,配上歌詞「千秋霸業,百戰成功,邊聲四起唱大風;一馬奔騰,射鵰引弓,天地都在我心中」,詮釋出金庸獨有的武林豪俠之氣。
在馬中駿的創作理念裡,劇本的好壞在電視劇創作中的作用要大於「運作」。一直以來,他都將該理念運用於實際操作中。
2005年,馬中駿出品了改編自古龍小說《絕代雙驕》的電視劇《小魚兒與花無缺》。這部劇改編時,並未遵從原著,不僅反派角色性別有轉換,還將原著中的兩個角色合二為一。這種改編手法,放至當下幾乎是「大忌」,當時卻未引來觀眾「討伐」,反倒成了津津樂道的話題。類似這樣大膽的改編,之所以能被觀眾接受,在馬中駿看來並非幸運,「故事變了,一些人物變了,原著傳遞的精神內核不但沒有變還加深了,這才是改編的要旨」。馬中駿說。
改編時不按套路出牌,出品時也沒有循規蹈矩。2005年5月,《南方讀書報》率先報導了電視劇《小魚兒與花無缺》將於「優度寬頻」網站首播的消息。此舉立即引發了廣州、哈爾濱、武漢等多家電視臺的不滿,認為「網絡首播」會影響電視觀眾流失,其中獨家買斷廣州地區首播權的廣州電視臺反應更強烈,嚴正抗議片方的「網絡首播」。當時,「網絡首播」尚屬全國首例。當時,廣州臺節目交流中心的相關負責人也無奈地表示,在籤合同時並沒有想到網絡首播這類新現象。儘管如此,馬中駿依舊頂住壓力,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2007年,馬中駿參加由「新浪讀書頻道」主辦的「第四屆新浪原創文學大賽」,他買下獲得推理文學類金獎的作品《天眼》的版權,同年推出了由《天眼》改編的國內首部與盜墓有關的電視劇《國家寶藏之覲天寶匣》。馬中駿的「網改之路」由此開啟。
創新也是門手藝活兒
馬中駿曾在多個場合提到,「當前的影視業正處於『亂拳打死老師傅的時代』」。面對網際網路產業蓬勃發展,技術突進、受眾更迭的現狀,觀眾觀劇方式的改變、審美喜好的顛覆,影視行業的水變得更加難「蹚」,大多數影視公司都承受著不小的壓力,正謀求轉型。
針對龐大複雜的影視劇市場,馬中駿逐漸產生了市場細分理念。2016年,他帶領團隊先後細分出以男性向、女性向題材等以受眾細分的內容布局,同時更注重年輕化業務團隊建設,打造多類型業務團隊,廣納優秀人才,打造年輕化、海歸化、專業化團隊。
在選人用人方面,馬中駿是位伯樂。製作《花千骨》時,大膽啟用唐麗君作為製片人,證明了他的獨具慧眼。「我們要永遠追求創新的思想,要將創新變成自己根深蒂固的基因。我們要在傳統文學、新文學中汲取營養,在生活裡汲取靈感。鼓勵創作者創新、試錯,這樣的能力很重要。」馬中駿無疑是慈文傳媒的中流砥柱。他一直秉持著「匠人精神」,在「中國故事、東方審美、世界傳播」理念的引導下,扶持了一大批當代中國兼具創新理念和發展精神的青年文藝創作和產業運營的新生力量。
馬中駿常說自己其實是個「手藝人」,他也叮囑團隊裡的年輕人,「身為一個內容製作者,所有創作都要尊重最基本的藝術規律,其實我們的活兒跟非遺傳承人近似,都是手藝活兒。加強手藝,才能創新」。
現年已61歲的馬中駿,常常將喜怒哀樂掛在臉上。開心與不開心,他很少裝。他的員工會參與他的每一場公開活動,拍照記錄,有時員工會調侃他,問他在臺上能不能稍微笑一笑,這樣看起來會比較高興。他卻坦然說自己很少假裝,臺上沒什麼好開心的時候,就不笑。只是難得講到他感興趣的某個話題時,他的眼睛會笑得眯成一條線,攝影師把這一幕用相機記錄下來,公司裡年輕的職員做成了「滿臉都是高興」的表情包發在公司群,用來調侃這位市值200億元的文化企業老闆。有記者問他,這樣被開玩笑會不會不高興,馬中駿再次笑得眯起了眼,「我都不知道他們給我做了表情包,忽然有一天看到群裡出現了這個」。他佯裝瞪了下眼,「嗯?小朋友呢就是愛玩一點」,旋即又恢復了笑容。
員工們喜歡稱馬中駿為「馬爺」,這不僅是由於他的掌舵人身份,更多是源自他那種果敢的探索精神、勇於創新的魄力、超前的商業智慧帶來的個人魅力。「2018年,我會帶著團隊,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堅定夯實產品質量基礎、勇於突破創新,以更紮實的作品、更出色的技術,為觀眾呈現出更多更出色的作品。」馬中駿說。(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梁劍簫)
(責任編輯:單曉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