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思閱讀測評體系是美國Metametircs教育公司受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Institute ofHealth)資助,經過15年的研究開發出來的。在美國,藍思閱讀測評體系的使用機構遍布50個州,大約覆蓋了美國全國學生人數的50%。
藍思閱讀測評體系從讀物難度和讀者閱讀能力兩個方面進行衡量,使用的是同一個度量標尺,因此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閱讀能力,輕鬆地選擇適合自己的讀物。藍思閱讀測評體系使用數字加字母「L」作為衡量難度的度量標尺,難度範圍為0L~1700L,數字越小表示讀物難度越低或讀者閱讀能力越低,反之則表示讀物難度越高或讀者閱讀能力越高。
藍思閱讀測評體系如何衡量讀物難度
藍思閱讀測評體系主要從兩個維度來衡量讀物難度,即語義難度(Semantic Difficulty)和句法難度(Syntactic Complexity)。
語義難度:一個詞彙在閱讀當中出現的頻率越高,即越常見,讀者就會越熟悉,相應閱讀起來難度就會越低;相反,讀者在閱讀中遇到的詞彙越不常見,閱讀難度就越高。這是藍思測評體系使用詞彙頻率作為衡量語義難度的基本理念。然而藍思使用的詞彙頻率並不簡單指某一個詞出現在某一篇文章中的頻率,而是通過大型語料庫計算得出的頻率。具體計算方式為:在6億詞彙量的語料庫中,計算出某一個詞彙在每5百萬詞出現次數的對數(log),並以此對數作為詞彙頻率。因此,讀物中的詞彙頻率越高,藍思等級越低,從而讀物越簡單;詞彙頻率越低,藍思等級越高,即讀物越難。
句法難度: 研究表明句子越長,難度就越高。因為長句子的從句(clauses)較多,讀者不僅要接收更多的信息,還要處理更複雜的句子關係,同時也要擁有更好的短時間記憶能力。因此,句子越長,藍思等級越高;相反,句子越短,藍思等級越低。
藍思體系在計算一篇文章的難度時,會先將文章按125-140不等的單詞自然分段,每一段成為一個slice。然後通過一個代數公式(Lexileequation)把每個slice的詞彙頻率和句子長度綜合運算,得出這個slice的藍思等級,最後,再對所有slice的藍思等級進行平均,計算出這篇文章的藍思等級,具體示例如下:
如例,《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的總字數是76896字,平均每句話11.94個單詞,藍思詞彙頻率計算為3.25185,綜合下來,這本書的藍思等級是880L。
在計算藍思級別低於200L的文本或文本字數少於500個單詞時,由於這類文本文字較少,插圖較多,語句重複性往往比較高,所以僅僅考慮語義難度和句法難度容易會產生誤差。因此,一般會在按公式計算出的藍思級別的基礎上減去120L,並且根據圖書特點在級別前標註特殊符號。這些符號如下:
AD=Adult Directed
家長指導書籍。這類讀物一般都是帶有文字的繪本,適合家長陪同學齡前兒童一起閱讀。NC=Non-Conforming
非常規書籍。這類讀物的語言難度一般超過了目標讀者的閱讀能力。適合閱讀能力高於平均水平的讀者閱讀。
HL=High-Low
趣味性高但難度低的書籍。適合較高年級閱讀能力較低的學生。
IG=IllustratedGuide
圖釋。一般是百科全書。
GN=Graphic Novel
連環畫或漫畫。
BR=BeginningReading
初級讀物。
NP=Non-Prose
非散文性文章。如詩歌、歌詞或者菜譜。此類文章無法評定藍思等級。
以上的符號會出現在藍思等級數字之前,如AD780L。
藍思閱讀測評體系如何衡量讀者閱讀能力
藍思對現有的標準閱讀測試中的讀物,比如Scholastic ReadingInventory(SRI), 先進行讀物藍思等級評級,在評測出讀物的藍思等級後,根據讀者對不同等級閱讀題目的作答,綜合分析讀者的閱讀能力。所分析的方面包括:題目的理論難度、題目的實際難度、題目的質量、平均作答正確率、學生年級、參加測試學生總數、題目每個選項選擇的具體人數,之後會通過Raschmodel軟體分析以上數據,最終得出讀者閱讀能力水平。
讀物難度與讀者閱讀能力匹配
藍思閱讀測評體系採用相同的度量標尺衡量讀物難度和讀者閱讀能力,因此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藍思等級輕鬆選擇適合自己的讀物,如讀者閱讀能力為880L,就可以選擇880L左右的讀物進行閱讀,讀者對該讀物的理解程度會是75%——這個難度既不會讓讀者因無法駕馭讀物而失去信心,也能對讀者現有的能力提出挑戰,激發他們閱讀和學習的興趣,鼓勵讀者不斷地取得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