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中國學生12歲(小學畢業)時的平均詞彙量與英語作為母語國家的同齡學生相差約12倍。關鍵在於英語語言的接觸頻度不足,因此很多教師和家長試圖通過加大學生閱讀量、增加閱讀時間來提升學生英語水平。然而,如果不能選擇與學生水平相匹配的閱讀材料,對學生的閱讀能力提升也是收效甚微。
藍思閱讀分級體系(Lexile Framework)的開發者美國教育研究機構MetaMetrics對亞洲多個國家的學生進行調研,通過對不同學段的教材以及學生的藍思指數進行測量,發現大學對於入學者的閱讀水平要求通常在1200L到1400L之間,所以在設置入學考試難度時,英語閱讀文本難度在1115L左右;而高中英語教材的難度在730L-940L之間,最高閱讀指數不到1000L;高中畢業生的閱讀指數普遍低於1000L。這意味著,學生高中畢業時英語閱讀水平和大學要求的水平之間存在300L以上的差距。學生如果不能跨越這個差距,進入大學後將無法順利完成學業。
下圖是亞洲某大學的一組調查數據,針對該校不同專業的教材進行了藍思指數對標,並對該專業學生的閱讀水平進行測試。數據對比發現,除人類學與工商管理專業外,其它專業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教材難度之間存在著閱讀差距,理工科差距尤為明顯。這會導致學生學習吃力,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果。
那麼,如何有效縮減學生閱讀水平與升學要求之間的差距,讓學生順利從高中過渡到大學並完成學業的學習呢?藍思分級系統可以為老師和學生提供幫助。藍思分級體系是針對不同書籍和不同的讀者使用同一標準進行測評的。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通過藍思分級系統清晰地獲知不同學生的閱讀能力,再選擇相應語言難度的閱讀材料進行教學,幫助學生學習和運用各種閱讀策略與技巧,提高學生閱讀能力,有計劃地幫助學生在畢業時達到大學要求的閱讀水平。研究表明,75%是學生閱讀能力的黃金增長點。當學生對閱讀材料的理解程度達到75%,既不會讓學生因無法駕馭閱讀而失去信心,也能對學生現有的能力提出挑戰,激發閱讀和學習興趣。因此,老師根據學生的藍思指數選擇範圍在 -100L ~ +50L 區間的讀物較為適合,例如學生閱讀能力為 500L,就可以選擇 400L - 550L 左右的讀物進行閱讀。
MetaMetrics負責研發與培訓的全球副總裁Jason Turner分享了上述內容。除了強調英語閱讀的重要性以及詳細解讀了藍思閱讀指數的應用外,Jason還介紹了藍思分級體系如何指導教師進行課堂教學?如何幫助教師選擇適合的課堂閱讀材料?如何根據學生的興趣開展分級閱讀……
相關視頻:藍思分級閱讀指數解讀亞洲學生的英語閱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