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路口等紅綠燈時,看到一位媽媽和孩子正巧剛到路口,媽媽看見是紅燈就停下了,但是孩子並沒有注意到,一直往前走,媽媽一把抓住孩子,生氣地說:「是紅燈,沒看見嗎?再往前走,要是被車撞了怎麼辦?」
這樣的話語經常出現在父母和孩子的溝通中,明明是在關心孩子的安全,但是聽起來卻那麼刺耳,讓孩子感到害怕。
明明心裡是想提醒孩子安全問題,可是出口的卻是責備,孩子感受到的不是媽媽的愛,而是「我又做錯了」。如何說才能讓孩子聽起來更舒服,促進親子溝通呢?在王小騫的《媽媽知道怎麼辦:王小騫親子說》這本書中,有這樣一個方法:一致性表達,讓親子溝通更有效。
作者王小騫,著名央視主持人,親子教育專家,本書在深入研究自我、家庭系統與孩子的發展規律上有很多實操方法。
1.不會使用正向的語言
「你要是不收玩具,我就再也不給你買玩具了!」
「我都說了多少遍了,你怎麼還是這樣!」
「我教了你好幾遍了,怎麼還不會,真是笨!」
無論是我們小時候,還是現在成為父母面對我們的孩子,這些話再熟悉不過了。當我們說出這些話時,會引發孩子負面的情緒,「媽媽是不是不愛我了?」「我是不是真的很笨?」時間長了,孩子就真的接受了這種負面的語言,就會覺得自己笨,什麼都做不好。
我們不妨換種說法:
「你可以把玩具們送回它們的家的。」
「你再試一下,哪裡不清楚和媽媽說。」
……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以家人之名》中,凌霄媽媽回國後去見凌霄,說明她是愛孩子的,但是她在咖啡館說的每一句話,都在刺痛凌霄的心。
比如,「李海潮對你好不好呀,你爸給他錢了吧,他有花在你身上嗎?」「如果你覺得委屈的話,或者哪裡不舒服的話,別憋在心裡,你記得告訴你外婆!」
雖然是關心,但這些話卻讓凌霄覺得很刺耳,讓凌霄覺得「媽媽是在指責養我的爸爸」,而不是「媽媽在關心我」,所以他並沒有接收到媽媽的愛與關心。
想給予孩子愛,就需要用積極正向的語言來表達出來。
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就要用什麼樣的語言和他溝通。
2.沒有發現自己情緒的出現
每個人都會有情緒,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察覺到情緒的出現,即使察覺到也不知道是什麼情緒,更不會真實地表達情緒。這就是一種情緒表達障礙。
這和原生家庭有很大的關係,小時候,我們的父母並沒有教我們說出自己的情緒,很多時候,我們只能把情緒憋在心裡,或者用不當的方式來表達。
在《以家人之名》中,凌霄媽媽因失去女兒而變得敏感、易怒,經常因為一點小事就和凌霄爸爸吵架,絲毫沒有顧及凌霄也在。這就是因為凌霄媽媽沒有及時覺察自己的情緒,她不是真的想和凌霄爸爸吵架,只是因為她心裡內疚、自責。她如果及時覺察到她的情緒,可以和丈夫溝通,也會顧及到凌霄的感受。也正是這種家庭環境,讓凌霄學會壓抑自己的情緒,當媽媽回國找他之後,他失眠、做惡夢,當時無法救妹妹,現在無法救自己。他把這些情緒憋在心裡,不曾訴說。
在生活中,父母經常會說:「不許哭,再哭我就……!」「不許說了,我說一句,你有十句等著是吧!」聽著這樣的話,我們不敢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想法,久而久之,我們感受和表達情緒的能力也就越來越弱了。
溝通的前提是覺察到自己的情緒。
3.沒有留出傾聽孩子的時間
經常會聽到父母說孩子說話晚,即使會說也不主動說話,其實不是孩子說話晚,也不是孩子不想說,而是我們沒給他機會說。
記得有一次在醫院,一個兩歲的寶寶還是不開口說話。在醫生的詢問下才知道,家裡僱了兩個保姆,每次孩子想吃什麼,喝什麼,孩子只要指一下,保姆立馬就拿過來了。孩子的目的達到了,他自然就不會去說了呀。
等孩子上學了,父母只要聽到老師說孩子在學校不好好吃飯或者是打架了,見到孩子的第一句就是:「你怎麼又不好好吃飯?怎麼又打架了?」絲毫不給孩子解釋的機會。有的甚至上去就是一頓打。
這種不分青紅皂白,不問事情的來龍去脈,盲目打孩子或者讓孩子去道歉的行為,會讓孩子慢慢關閉心門,不想和父母溝通。因為即使說了,父母也不會聽。
電視劇《以家人之名》中,看到小凌霄拿著被扔掉的全家福照片,凌霄媽媽火冒三丈,她沒有問小凌霄為什麼要撿回來,而是直接邊吼邊打:「給我!你給不給!你給不給!」還有這樣的話,「還有你,為什麼要給你妹妹吃核桃」「都是他」句句都在指小凌霄,沒有給他說話的機會。小凌霄坐在那裡,被媽媽嚇得一句話也不敢說。
遇事我們需要先停一下,至少聽孩子怎麼說。傾聽,是溝通的橋梁。
1.覺察和管理情緒
先管理好情緒,再進行溝通。
當我們忙了一天,下班回家,本想好好陪孩子,可是看到滿地都是玩具,頓時就會火冒三丈,生氣地說:「我說過多少次了,玩具玩完怎麼就是不收呢?快點收起來,不然我就打屁股了!」
這時,我們需要按下「暫停鍵」,先問問自己,是因為孩子沒收玩具而生氣,還是因為白天工作中的事情而生氣?也許這滿地的玩具只是一個導火索,所以我們先弄清楚我們要表達什麼情緒,然後再和孩子說話。
如果就是因為孩子沒有收玩具,我們可以先離開現場,到臥室或者洗手間待一會兒,先讓自己平靜下來,然後想想怎麼和孩子說,最後帶著平靜的心態來面對孩子。
在使用這種「逃離現場」的方法時,要注意三個原則:
在電視劇《以家人之名》中,如果凌霄媽媽能夠及時覺察到自己敏感、自責的情緒,知道這種情緒是來源於「失去女兒的痛苦」,同時覺察到兒子凌霄對失去妹妹的自責。積極地面對這種情緒,當家人不能幫忙排解這種情緒的時候,去找專業的醫生來幫助自己,先把自己的情緒梳理好,再去安慰兒子凌霄,這樣就不會讓一個原本幸福的家庭走向分離。
覺察自己的情緒,接受自己的情緒,整理好自己的情緒,才能輕鬆進行親子溝通。
2.同理心傾聽
同理心,簡單來說就是設身處地、投入感情地理解對方,是一種換位思考的能力,也就是我們經常說到的共情。
很多父母也知道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傾聽,但是具體怎麼做卻不清楚。在書中,作者王小騫給出了四點建議:
(1)認真看著孩子,只用耳朵聽,不要打斷孩子說話
既然是傾聽,那麼我們就要管住自己的嘴巴。沒有人喜歡被打斷,孩子也是如此。我們只需要看著孩子的眼睛,用耳朵專心地聽孩子說就好了。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感受到我們對他的尊重,才會願意和我們溝通。
(2)重複孩子說的話
當孩子說完的時候,我們要簡單地重複他說的最後一句話或者梳理一下他的意思,這樣,孩子才能確定我們是用心在聽他們說話。
(3)換位思考,理解孩子
由於我們比孩子經歷的多,所以我們內心會有一種優越感,這種優越感會讓我們總是以自己固有的思維去理解孩子的話。所以,我們需要轉變思維,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說的話。將自己的理解告訴孩子,不一樣的地方可以問孩子:「為什麼?你是怎麼想的?」
這樣的方式也是在教孩子學習換位思考,會更加理解父母。
(4)保持語氣平穩、態度溫和
我們傾聽孩子,就是為了理解孩子,並且把我們的解決方式傳達給他們,如果我們以否定和指責的口吻回應他們,溝通就有溝無通了。所以,我們需要用溫和、善意的態度和語氣與孩子溝通。
帶著同理心,傾聽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以溫和的態度進行溝通,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用正向語言做一致性表達
一致性表達,簡單來說就是心口如一,言行一致。
就像開頭故事中的媽媽一樣,明明擔心孩子的安全,可是說出的話卻是在責備孩子。其實那位媽媽可以這樣說:「寶貝,慢一點,紅燈亮了我們就要停下來等一等,綠燈亮了才能過馬路。」孩子聽完這些話,心裡是溫暖的,知道媽媽擔心自己的安全,而且也明白了紅綠燈的含義,知道過馬路要看紅綠燈了。
同樣的愛,用正向的語言表達出來,才能保持它原來的味道。
親子溝通是維繫親子關係的紐帶,良好的親子溝通可以讓親子關係更加和諧。
我們要學會覺察情緒,管理情緒,耐心傾聽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用正向的語言表達愛,讓原汁原味的愛不斷流動。
這本《媽媽知道怎麼辦:王小騫親子說》中提到的很多方法,不僅適用於親子溝通,也適用於成年人之間的溝通。
我是,一起讀書,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