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三十而已》熱播,劇中的顧佳圈粉無數,頻上熱搜。
為了兒子,顧佳將自己變成了一個「超人媽媽」,行程滿滿,親力親為。
為了孩子的營養,管理一間公司的她早早起來,準備早餐。
為了兒子的教育,她不惜說服老公,貸款買下幼兒園附近的學區房。
好不容易獲得面試機會,但兒子許子言卻因沒聽懂題目,著急咬了老師。
幼兒園的入學自然也雞飛蛋打。
見到自己的努力付諸東流,一般的家長可能已經火冒三丈了。
顧佳雖然也生氣,但她並沒有責怪孩子,而是首先蹲下身子安撫他:
你沒有錯,今天表現得很棒,媽媽沒有教你的那些都答出來了。
但咬人是不對的,去跟老師道個歉。
短短幾句話,有非常多值得點讚的教育細節。
看到孩子在某些階段出現了問題,很多家長表示「又心疼又無奈」,想幫忙又不知道怎麼做。
之前,我接到過一位朋友的求助,說她兒子自從上了小學,情緒就特別不穩定,經常寫著寫著作業就大哭。
老師也跟她說兒子脾氣很大,經常和同學鬧矛盾。
有次,一個孩子不小心踩了他一腳,他就把對方的文具盒給砸碎,現在小朋友都躲著他,不願意和他玩。
前段時間因為太累,下班不小心就在沙發上睡著了,結果兒子回到家,沒有看到答應過給他做咖喱炒蝦就氣哭了。
她用過不少方式引導,糾正行為,可是都沒有什麼效果。
現在她特別苦惱,為什麼以前那麼可愛的娃兒,自從上了小學變得那麼不省心?
很多時候,我們做家長的往往會藉助一些育兒理論來規範孩子的行為,但是卻忽略了行為背後的心理和情緒問題。
試想,如果孩子的情緒表達好一點,比如:「媽媽,我今天好難過,我覺得全世界都和我作對。」
或者你對他的情緒敏感一點,問他:「怎麼了,告訴媽媽今天發生了什麼事?」
一切都會不一樣,是不是?
如果,家長的連自己的情緒都控制不好,自然也就很難教孩子怎麼做。
以下3種常見錯誤示範,希望爸爸媽媽藉以自勉~
有一次課後,一位爸爸拽著6歲左右的兒子,從後排來到前面,氣急敗壞地問道:
「老師,我這兒子常常在學校和同學打架,我怎麼打他他都不改。你說這孩子為什麼這麼喜歡打人呢?」
邊說著,還邊用手重重拍了一下男孩的頭。
答案顯而易見。
打孩子,只會教會孩子用打人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我們不止一次說過,孩子是通過「模仿大人」來進行初期活動的。
你經常使用暴力,就會給孩子傳遞一個錯誤的觀念:當別人與自己意見不合時,誰的拳頭大,誰就有道理。
面對大哭大鬧的孩子,有些爸媽會忍不住說出下面的話:
「再鬧,媽媽就不喜歡你了」 ;
「你哭吧,我不要你了」……
類似的話會讓寶寶極度缺乏安全感,變的無所適從。
同時,只告訴孩子不能哭鬧,卻沒教導孩子該怎麼處理心中的怒火,其實對寶寶的情緒管理能力是沒有任何提升的。
「別哭了,快起來。奶奶帶你去超市買巧克力吃,好不好?」
面對孩子哭鬧,很多家長也會採取這一招。
這招確實很常見,寶寶也許立刻就能安靜下來。但實際上,此時貿然轉移注意力,寶寶就錯失情緒表達的大好時機。
而且,這種「賄賂」寶寶的行為會在無意中鼓勵了孩子的「撒潑行為」。
寶寶從2歲開始進入發脾氣、出現攻擊行為的高峰期。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可怕兩歲」(Terrible Two)。
也就是指孩子到了2歲左右,開始有了「我」的意識,開始有自己的想法。
但寶寶此時還不太會用語言表達想法及感受,所以會出現讓爸媽頭疼的許多行為。
在此時,幫助孩子覺察自己情緒,就非常關鍵。
對於學齡期的兒童來說,聽故事,玩情景遊戲,是最容易、效果最好的習慣養成方法。
設定一個場景:比如小熊生氣了,他會怎麼做?
繼而了解孩子的情緒走向,給出正確建議。
每個階段都有自己的特徵,放平心態,尊重孩子的發展特徵並及時引導,才是家長首先要做的。
而發現了寶寶的情緒之後,千萬不要逃避,想辦法去化解它,才會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情緒管理」方法。
關注九力國際教育,
萬千育兒案例,總有一個啟迪你。